公共管理应急机制的法治化

百科

《公共管理应急机制的法治化》一书,由林鸿潮著述,策白祖安混酸布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提出的核心观点是重新认识应急法的性质和任务。提出在以"一案三制"为主体的我国公共应急体系中,应急机制是核心。本书作者还对南方大算内皮胜存础强雪灾、汶川大地震等重特大突发事件来自做过个案分析,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地进行过实地调研,由此形成的案例分析报告和实证调查报告,作为本书的附录,也是其不可分360百科割的组成部分。

  • 书名 公共管理应急机制的法治化
  • 作者 林鸿潮
  • ISBN 978?7?5609?5831?6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应急机制是人类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相对固定的策略和方法,应急法制的本质就是应急机制主体内容的法律表现形式。因此,完善应急法制的过程,就是有效回应应来自急机制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需求,将其上升为法律并给予良好实施的过程。当伟女铁指纸前应急法制上的种种不足,正是法律未能有效回应应急机制发展需求的结360百科果。因此,本书选择了当前较为突出的若干问题加以研究,这些问题是在新近的一系列重特大突发事件中被陆续发现的。

  在本书中,这些问题基本上按起殖行盐财基冲照"一案三制"这种约定俗成的线索排列,它们包括:应急括附于果唱预案的法律性质、效力和建设方针,应急体制的再改革及其法律问题,危机预控、应急决策、信息公开、应急结束、应急救助朝含叶东协早治结等应急管理机制中的法律问题,应急法制在非常规突游殖制候组断音额证导周发事件背景下的重构,以及应急基本法的地方实施性立法问题等。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理 论 探 讨

  第一章导论:极需仅鸡随经论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的法治化--兼辨"一案三制"(3)

  第一更律最味喜兵友损爱节"一案三制"考辨(4)

  一、应急机制(5)

  二、应急体制(6)

  三、应急法制(7)

  四、应急预案(7抓析酒创种庆呀)

  五、小结(8)

  第二节公共应急管理机制法治口去互介省西化的目标(8)

  一、旧说(8)

  二、新说(10)

  第三节应急管理机制法治化的重点(13)

  一、应急指挥机构的正维无子省管时设置(14)

  二士源排、应急保障体系的强化(14)

  三、应急决策制度的建斤品衡谈销宣立(15)

  第二章应急预案:性质、效力与建设方针的重构(19)

  第一节应急预案的本质属性(20)

  一、从两个事例说起(20)

  二、应急预案的本质及其在我国的异化(由蛋22)

  第二节历难第备烈高阶应急预案的内在结构与规范效力(23)

  一、对50部高阶预案的实证分析(23)

  二、高阶预案的规范效力(29)

  第三节对高阶应急预案合法性的重构(29)

  一、高阶预案的规范形式和法律位阶(30哪龙质防卫食证采劳物说)

  二、高阶预案全本的公布及其法律效力(31)

  三、法律规范和法律实施方案在高阶预案中的组合方式(32)

  第四节低阶预案的虚化与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功能分化(33)

  一、低阶预案的虚化(33)

  二、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功能分化(34)

  三、低阶预案的完善(36)

  四、结论(37)

  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的法治化目录第三章应急体制:再改革的任务及其法律问题(41)

  第一节我国的公共应急体制改革及其不彻底性(42)

  一、SARS危机暴露的应急体制问题(42)

  二、当前的应急体制改革及其局限性(43)

  第二节非政府力量的参与和多元化应急组织体系的建立(44)

  第三节应急指挥体系与"条块分割"的彻底解决(48)

  一、"特殊条块"问题(48)

  二、"块外有块"问题(49)

  三、"条外有条"问题(49)

  第四节应急管理的权责重心和纵向府际关系(51)

  一、应急管理权责重心的确定(51)

  二、应急管理中的纵向府际关系(52)

  第四章危机预控:概念、功能与具体措施(56)

  第一节危机预控的概念辨析与功能分析(57)

  一、危机预控的提出(57)

  二、危机预控与其他概念的辨析(59)

  三、危机预控的功能分析(60)

  第二节危机预控的具体措施(61)

  一、调集必要的应急资源(62)

  二、有重点地强化某些日常工作(62)

  三、对公众进行避险指导(63)

  四、直接采取避险措施(63)

  第三节明确危机预控环节的法律意义(64)

  第五章应急决策:非常规条件下的挑战与法律上的制度保障(67)

  第一节应急决策的特点及其法律问题(68)

  一、应急决策的基本特点(68)

  二、应急决策可能导致的法律问题(70)

  第二节应急法的价值目标与应急决策制度的特殊性(72)

  一、秩序价值在应急法上的优先性(72)

  二、应急决策制度在法律实施目标上的特殊性(73)

  三、法律规范在应急决策制度中的特殊功能(74)

  第三节法律对应急决策的支撑和保障(74)

  一、保持决策机关及其人员连续性的制度(74)

  二、包括预案授权在内的各种授权机制(75)

  三、法定程序的缩减和补办机制(76)

  四、应急处置的权力清单机制(76)

  第四节法律为应急决策中的形式违法行为提供的制度空间(77)

  一、法律上的"空白授权"机制(78)

  二、形式违法行为的事后追认(79)

  三、对决策者的责任豁免(79)

  ⅢⅣ第六章信息公开: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特殊矛盾及其平衡(82)

  第一节政府信息公开在突发事件中的特殊性(84)

  第二节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几对矛盾(87)

  一、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准确性与及时性(87)

  二、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全面性与选择性(88)

  三、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中立性与倾向性(90)

  第七章应急结束:立法上的制度设计与个案中的判断规则(95)

  第一节命题:应急处置状态及其结束(96)

  一、作为一种法律状态的应急处置(98)

  二、应急处置在法律上的结束(99)

  第二节现状:立法上的回避及其后果(100)

  一、曾经的制度设想(100)

  二、令人遗憾的制度现状(102)

  第三节规则:理性预设与个案权衡(103)

  一、立法上的制度设计(103)

  二、个案中的判断标准(105)

  第八章应急救助:宪法上的权利基础与法律上的制度构建(109)

  第一节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及其实现(111)

  一、权利属性(111)

  二、权利主体(112)

  三、权利客体(113)

  四、权利的实现和国家的给付义务(113)

  第二节基于社会保障权的国家应急救助制度(115)

  一、对国家应急救助制度的基本分析(115)

  二、我国国家应急救助制度的现状(116)

  第三节完善国家应急救助制度的构想(118)

  一、救助依据的确立(119)

  二、救助主体的确定(119)

  三、救助对象的界定(120)

  四、救助程序的设计(121)

  五、救助标准的衡量(121)

  六、救助资金的筹集(122)

  第九章应急法制: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的反思与重构(125)

  第一节"跛脚"的应急规范体系(126)

  一、正式的应急法律渊源(127)

  二、非正式的应急法律渊源(128)

  第二节被事实所证明的差距(130)

  第三节以增强法律适应性为目标的重构(132)

  一、设计出确保应急能力最大化的组织体系和指挥机构(133)

  二、为应急资源的保障和筹集做出制度安排(135)

  三、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提供足够的权力空间(136)

  四、非常规突发事件处置的结束与常态法律秩序的恢复(137)

  第十章地方立法:必要性、立法重点与局限性(141)

  第一节地方"二次立法"的必要性及其形式(142)

  第二节地方"二次立法"的权限和空间(145)

  第三节地方"二次立法"的重点及其局限性(147)

  第二部分案例研究与实证调查

  第十一章南方雪灾与公共应急"一案三制"反思(155)

  第一节南方雪灾的特点及其应对过程(156)

  一、南方雪灾的基本特点(156)

  二、南方雪灾的应对过程(157)

  第二节应急预案:综合性缺陷与操作性不足(158)

  第三节应急体制:不作为、不能为和不知从何而为(160)

  第四节应急机制:重心前移仍然任重道远(162)

  一、危机预防方面(163)

  二、应急预备方面(163)

  三、预警预控方面(164)

  四、应急处置方面(165)

  第五节应急法制:信息公开痼疾的非典型复发(165)

  ⅤⅥ第十二章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汶川地震恢复重建规划引出的思考(168)

  第一节汶川地震中的恢复重建规划与公众参与的必要性(168)

  第二节行政规划中公众参与程序的目标、功能与类型(171)

  一、行政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目标和功能(171)

  二、行政规划公众参与程序的不同类型(172)

  第三节行政规划公众参与程序的误区及其辨正(174)

  一、公众参与的无限扩张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决策(175)

  二、公众利益的分化和参与不平衡导致社会公正受损(175)

  三、公众意见可能对法律和政策目标产生偏离(176)

  第十三章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及其自我认知调查(178)

  第一节调查活动概述(178)

  一、调查的范围与对象(178)

  二、调查的主要目的(179)

  三、调查的主要事项(179)

  第二节重要指标的统计(180)

  第三节应急能力的自我认知和评价(188)

  第四节不同群体认知结果的比较(194)

  参考文献(198)

  后记(204)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