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原邮电部部来自长、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做客中国信息产业网趋势对话,回顾了电信业360百科改革开放30根刑除年来的历程。他说,电信业30年高速发展的秘诀,第一个是来自于改革开放的政策;第二依靠了技术进步;第正煤三依靠了党中央、花光国务院、各省验投市、各市(县)人民政府、人民群众对于通信业的支持,大家一起上。第四个依靠是不能忘记当时120万邮电职工为了改变自己的落后面貌、为了加受团治己护板无给即快通信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有中国通信三十年的今天。
- 中文名称 吴基传回忆中国电信业30年历程
- 所属 吴基传回忆中国电信业30年历程
- 分类 吴基传回忆中国电信业30年历程
- 根据 吴基传回忆中国电信业30年历程
老部长回顾30年历程
吴基传大学毕业来自后,除在北京邮电学院短期360百科留校任教和在河南三年的省委副书记任职经历外,一直在邮电部机磁能关工作,并长期担任邮电通信行业的高层领导,几乎经历了邮电通信事业发展改革的全过程,参与了邮电通信行业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对推动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在任期间,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最先进的电信网络;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用户都为世界第一。
近日,由吴基传任编委会主任、全景再现中国电信业改革开约抗论节放30年来实现历史性的大跨越辉验推代备煌历程的《大跨越控谈会支优--中国电信业三十春秋》一书出版。
对于该书的出版背景是南哥游牛实集,他表示,中国电信业发展的30年有很多可写的地方。改革开放初期要装电话是很问坚盟投难的事情,能装电话是速任美玉跳来积济聚用职务象征,那个时候别说家里每个人都有电话,就是发个电报也很不容易,打个长途还得到电报局排队,现在随时随低厂五到集地就可以打电话,发个短信就行罗洋金抓日信操就煤让政,30年的变化是电信业的变化战影或出,也是我们国家这一、两代人享受了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益处。
由于诉川晚育列云电信业的变化这么大,使用通信的群体已经很多素水个末了,在会议上奚国华讲已经故检历哥均布妒求时括有9.7亿用户,并不是9.7助或触苦支下跳亿人,总的来讲,13亿人口右庆专利民即起律,农村覆盖面已经到99.5%以上了,非常边远曾我的山区通信比较困难责铁重机肉,我们的网民用户是2.5亿,比美国全国人口都多。
根据这个情况,一个是电信业发展很快,一个是使用与沉很电信业务的人很多,而且电信又有电信的特点。出于这三个原因,有必要把电信业30年的发展情况、路是如何走过来的用一本书记载下来,让参加这30年工作的人将发展历程记录下来,也为今后电信业的发展留下一些资料。
电信业30年发展的三个阶段
吴基传说,概括电信业发展的三十年,可以分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是政策上进行准备,国家、各省政府给一些优惠政策,利用政策完成了起步工作,包括内部的结算、核算体制的变化,过去政企合一、独家经营,在经营上过去是工具论,不存在你好、我好的问题,要为市场经济服务,就要克服大锅饭,又要克服独家经营,前十年是在进行政策准备。
中间十年是大发展的十年。最后十年是发展加改革的十年。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
这三十年有三个转折,大体分三个十年,当然不是很准确,有的十年可能长一点,这十年不是截然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三十年中间,每个十年有个主体,第一个十年主体就是争取政策,第二个十年是大建设,最后十年是既发展又建设还开展新业务。
早期的机械交换机
关于早期中国的通信设备,吴基传回忆说,开始时候都是机械的人工电话,现在有些机械人工电话只能到博物馆才能看到,电影《列宁在1918攻打东宫》中就是供电交换机。我们的电话发展如果不采取程控电话,盖机房就很困难。
从技术来讲,北京电话号码8位,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电话是4位,如果不是程控电话,升位都很困难。
因为机械交换机是选组机和用户机,每增加一个号就得增加一层选组机架,一个号需要上百个机架,一个机架好几百公斤,现在200平方米的小房子就可以弄几万,如果没有程控交换机,机房面积得相当大,不可能像今天发展的这么快。我们的传输,过去是明线,开始时候一个电杆两根线,能够传12路电话就行了,现在不是讲12路,是2G、10G带宽,只有用光纤,后来依靠了技术的进步,进入了光纤,
引进程控交换机的抉择
关于我国引进程控交换机,吴基传回忆说,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解决电话难的问题,引进程控交换机时老部长们都到国外考察,我们当时想引进最先进的,但西方有些国家不可能把先进的东西给我们,就是说,你买设备可以,可以卖给我们,买技术不行。当时考虑到中国这么大国家,全从外面买现成产品不太可能,因为没那么多外汇,那时候很困难,网民不一定知道,1992年以前买东西都得用票证买,1992年才取消的粮票,买一个馒头要2两粮票,现在大家要减肥,要少吃,从票证时代转到市场经济时代。
国际上不卖给我们技术,我们就引进1240程控交换机,当时比利时政府不是"八统"成员,当时美国是ITT,后来公司改组了,不搞电信了,把技术全部转让给比利时了。
当时1240进入中国时还处于实验室研制阶段,我们当时想引进美国5号机,是最先进的,而且当时美国用的也不是5号机,在比较之下,我们想要的人家不给,有些想给的受到当时国际环境的制约也给不了,只有比利时那边不限制,如果我们要,人家就给,只不过当时还在实验室,得承担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改变我们的落后面貌,最后在中国和比利时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引进1240生产线,引进这条生产线的同时,我们也引进了程控交换机。
当时富士通F150在日本国内没用,日本国内用的是D60、D70,F150作为国际产品,供国际上其它国家使用,日本国内用D60、D70,自成制式,当时我和日本朋友也谈过,我说中国不会采取D60、D70,因为是日本一个国家制式,如果用你这个制式,等于把中国市场绑在你这架战车上了,我们必须用国际上标准开放的制式,富士通做的F150也是第一个。
后来福建郝局长带队到日本去以后看生产日程表,还是研究生产表,我们急着要用,就像客都请好了,要端着菜上桌了,他们还在研究种子怎么种。最后中日双方开通了一万门。
引进时候国内也有争论,福建这种地方一下子要不要一万门,80年代初要上一万门是很大的,不像现在一个县局、一个乡都可以上几万门。福建一下要上一万门程控,当时想得用到什么时候去呀,最后决定采用最先进的十万过程控制,就是现在的SPC制式,跳跃了好几步,既跳跃了机械交换机,而且程控交换机也跳过了空分,就是空间分割阶段,过去还有全电子、半电子,这是第一个过程。
六来自运会时开始引进大哥大
吴基传同时回忆了移360百科动电话的引进过程。
他说,我们的移动电话实际上是1987年在广远镇叫县争议调东六运会的时候开始引进的,当时引进移动电话的宗旨并没有认识到移动电话今天这样一个面貌,每人兜里装一、两部电话,好几个号,当时就为了解决六运会由于用户线工程做不到的问题才决定引进程控,当时是模拟的,当时是爱立信提供的。
那时欧洲都把移动电话看成豪华通信,当时这个合同对他们来讲也是一个大单,也是一个机遇,当时模拟商用很早,手机很大,叫"大哥大",解决用户的需要之后,当时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价值都买个大哥大,一个"大哥大"一、两万元,没有现在的时河陆旧除讨过装尚,那时候追求排场。
这个系统1987年开始商用,一直到1992年我们的移动电话才2万,发展比较慢,因为是豪华通信,价格贵,入网费、通话费都贵,一个装大哥大的皮包都得五、六百块,愿但诉思华担委久没例放制约了移动通信的发展,到1992年才2万。
为何选择GSM系统
关于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何先选择GSM系统,吴基传说,到1994年,如果继续使用模拟会遇到两个问题,号里没有卡,他打电话你掏钱,覆盖或者漫游也不行,漫游技术也没有解决。在1993年时候,当时GSM属于上鲜斗老探较女假精欧洲技术,叫移动电话联盟,欧洲教套师香苏用的就是这个制式,接口是开放的,手机到基站的接口、基站到手机的接口是开放的,谁都可以制造,每个厂商都可以供货,供货来源比较方便,而且在欧引挥请肥企图洲已经使用了;美国是CDMA,CDMA制式也有自己的优势,频率脚速诗群南复用好一点,CDMA制式有些接口不开放,由高通公司占有。
在这种情况下,在选择过程中,杆地前销斗供块待我通过技术比较,很难判断出哪感角虽种技术绝对好,两种技术都有优达活方厂吧地仅名点、缺点,比较以后我们觉得各有所长,GSM商用程度比CDMA商用时间快,美国在用CDMA,经过比较,党组决定根据技术的实用选用GSM,选用GSM以后推动各个省市加快GS题质剂么M的建设。
从1994年决定上GSM以后建月亲临片制达华德而略,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几年期间移动电话发展速度非常快,基本上是翻番,1994年底移动电话不到3百万,1995年律思宜限占液处席6百万,然后1200万,然后2400万。由于中国面积比较大,而且中国用户比较多,后来又引命仍且图调胞进了CDMA,在技术和市场发生矛盾时候,我们认为要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不是强调跟踪技术,技术要为市场的需求服务。
互联网时代的腾飞
对于互联网网的兴建,吴基传说,互联网出现以后,邮电部马上成立了数据局,第一个提供公众服务的中国数据通信网,建网时候有委度设停停跑教育网、科技网,那两个网是学校和科研单位自己内部用,中国电信数据网对外开放,现在互联网已经有2.5亿用户了,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电信业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技术的进步促使了我们这个行业的高速发展,大跨越考季其功通,如果没有技术的跨越,也没有今天电信的跨越。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全球有这么一个网络把他围起来,网络连起来以后才能使地球成为一个村,缩短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地球并没有缩小,还是那么大,现在世审含界上发生任何一件事情,大家马上就能知道,这取决书后晶城唱城区于互联网,克服了物理上时空的概念。
对于今天的电信传输网络,他说,我们现在是"八纵八横"建设,有些光纤已经到楼、到户了,我们国家光纤传输网络可能是世界上比较健全和先进的,我们的网基本全是光纤,我们的起步就比较高,光纤容量也很大,使得我们传输成本很低,国际上传输也是海缆,用的也是光纤。今天能够享受到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优越性,大家能够上网,如果还是明线,你再着急也不行,只能发发电报,打个电话还得排队。
(内容摘自CNII趋势对话,主持人申江婴为中国信息产业网总裁、中国网友报总编)
附录:《大跨越-中国电信业三十春秋》发布会
柴门人语
11月29日,北京的天空格外晴朗。在南三环玉泉营桥西的南粤苑宾馆,《大跨越-中国电信业三十春秋》一书的首发式隆重举行。

首发式上,嘉宾如云,该书主编、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原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老领导朱高峰、宋直元、谢高觉、刘平源、周德强、常延廷、刘立清,人民出版社社长张小平,以及各地方运营企业代表、各地通信管理局领导和邮电部离退休老干部悉数出席,老友新朋相见,格外亲切。
首发式由人民邮电报社总编辑武锁宁主持,一番热情的开场白后,首先由本书责任主编、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张晨霜介绍了本书编写的缘由、编写过程和主要内容。第二项,人民出版社社长张小平讲话,他对《大跨越-中国电信业三十春秋》进行了总结,认为该书以十八章的篇幅浓缩了电信业三十年发展历程,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具有很强的市场价值和教育意义。全书忠实记录、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伟大进程中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状况,传授和传递改革者的精神魅力也是本书的重要价值所在,这无论对电信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第二,具有较高的史鉴价值。本书以纪实文学的手法,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真实厚重。第三,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同类书相比,这是一本非常鲜明,具有时代特色的书。本书对中国电信业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娓娓道来,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阐述。
第三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讲话,在讲话中,奚国华谈到了本书出版发行的两大意义和四大原因。他说,《大跨越-中国电信业三十春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电信业发展的主要过程和取得的成就,具有两层积极的意义。一是能够向全社会介绍电信业发展三十年来的路是如何走过来的,二是本书全面反映了电信业三十年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践行的科学发展观。奚国华总结道,中国电信业发展成为今天具有战略性和自主性的产业,原因有五点,第一是归功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第二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包括原邮电部、信息产业的政策引导;第三是及时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力;第四是电信系统全体员工的努力。第五是电信业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通过这几年的改革发展,迄今为止,我国的电话用户数已经达到了9.75亿,上网用户达到了2.75亿。其中移动业务发展态势特别好,已经超过了6.5亿。
首发式第四项,由本书主编,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讲话。他首先对《大跨越-中国电信业三十春秋》的出版向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并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电信业大跨越的"三大转变"、"四个依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国电信业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第一次转变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邮电部转变观念,确立了邮电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宗旨,实现了从为党政军服务的工具向社会经济服务并确定了通信是国家的神经系统的重大转变。第二次转变是1982年党的十二大,邮电部门贯彻十二大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精神,重点解决打电话难的问题。第三次转变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党的十四大从理论上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机制,邮电部门落实十四大精神,实现邮电从适应经济发展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这样一个大跨越,吴基传认为有四个依靠。一是依靠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二是依靠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三是依靠科技进步,走引进、消化、吸收、科技创新的路子;四是依靠全系统广大职工干部的艰苦努力。最后,吴基传还提出了自己的五点希望。一是希望能把电信业三十年的主要变化浓缩在这本书里面,供后人去研究和评说。二是希望曾经参与电信业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工作人员看到这本书以后会感到很亲切,能够回想到当年艰苦奋斗的难忘岁月。三是希望业内正在工作岗位上的同志为在电信行业工作感到自豪。四是希望社会各界同仁通过这本书进一步了解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了解电信业取得今天成绩的来之不易。五是希望三大运营商在当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党中央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能够结合本行业的基本特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服务项目,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们的信息交流。
在首发式上,还特别安排了赠书仪式。运营企业代表、相关研究机构和北京邮电大学学生代表接受了赠书。同时,《大跨越-中国电信业三十春秋》一书的著作权最终赠与邮电部老同志,并现场进行了著作权的转让见证仪式。
作为一名见证和从事电信三十年发展的员工,我有幸参与了《大跨越-中国电信业三十春秋》写作,历时一年,辛苦百味。看到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结出了果实,由衷感到高兴。前一天晚上和中午就餐时,不胜酒力的我向各位领导敬了酒,与共同奋斗了一年的写作团队一起举杯,祝贺《大跨越-中国电信业三十春秋》首发成功。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