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斑鲾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岸、红海,东至中来自国台湾地区、南中国海,南迄澳洲。中国台湾地区以西部、南部之砂泥底质水域、河口区及澎湖沿海为主。
体卵圆形而侧扁,腹部之轮廓较背部为凸;体长为体高的1.71-1.99倍。眼上缘具二鼻后棘。口极小,可向前上方伸出;上下颌仅一列细小齿;下颌轮廓几垂直;吻尖突。眶间隔深凹入。头部不具鳞,除了颊承表放余切制部具鳞;体完全被圆鳞;腹鳍具腋鳞,背鳍及臀鳍具鞘鳞;侧线明显,但仅延伸至背鳍软条部中部之下方。体背灰色,体侧银白色。体背约具10条连续的暗色垂直横带。吻缘灰白。自眼前端至颏部具一黑纹。胸鳍基部下侧具黑色。背鳍第二至第五硬棘上部具黑色缘;其馀务十厂突各鳍色淡;尾鳍色淡到淡黄色。
- 拉丁学名 Secutor ruconius
- 别名 树叶仔、金钱仔、铜窝盘、榕叶仔、花令仔
- 界 动物界
- 门 脊椎动物门
- 纲 硬骨鱼纲
分类信息
中文名称 鹿斑鲾
拉丁名称Secutor ruconius
英文名称 \
地方名称 又名"鹿斑鲾","鹿斑仰口鲾","仰口鲾"
作者单位 \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来自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存散陆判饭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缺音稳据死消病许常角环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鲾科
拉丁科名 Leiognathidae
中文属名 鲾属
拉丁属名 Leiognathus
分布类别 海水
濒危状态 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形态特征
背鳍Ⅷ-16;臀鳍Ⅲ-14;胸鳍16~18;瞠鳍I-5;尾鳍17。
体呈卵圆形,侧扁而高,腹部隆起度大于背部;体长为体高1.8~2倍,为头长3.2~3.6倍。
头小,背部较凹,头长为吻长2.8~3.8倍,为眼径2.2~3倍。吻端不呈截形。径星卷早马最低仅及眼大,稍大于眼间隔。脂眼睑不发达。眼间隔凹。侧筛骨上缘外角有一枚小棘。头背部由额骨纵嵴所围成的凹面略呈三角形,二纵嵴的后端与上枕嵴始部相接。 口小,倾斜,当两颌向前伸出时形成一向上斜口管,下颌呈垂直状,口裂开在眼中部或瞳孔上缘的水课核眼花错此阳平线上。下颌微凹。牙细,上下颌一列,腭骨、犁骨360百科和舌面均无牙。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局必肥议条5,鳃耙2~5+13~18,前鳃盖下缘锯齿明显。 匙骨前缘上部和中部各有一显著小棘。
标本体长49毫米;
头车矿尽裂参波几记余又轮部无鳞,胸部和身体均则工觉单端爱模儿战地被小圆鳞,侧线弯曲,末端不达尾基,一般终止背鳍基字预论间曾际的中部或近后端的2/3处之下方。
背鳍一个,具8鳍棘,16鳍条,第三、四棘的前下缘有细锯齿。臀鳍有3鳍棘,l4鳍苏条,第三棘前下缘亦黑清棉抗联任呢我试名山有细锯齿。背鳍和臀鳍任司矿前部鳍基有鳞鞘,两鳍基底每侧由间鳍骨构成一纵行棘状突。胸鳍略等于头长。腹鳍亚胸位,甚短小,短于胸鳍的1/2,略等于眼径,基部有1枚大腋鳞,尖端未达臀鳍始部。尾鳍叉形。
背部银青带红色,胞四觉眼下缘至上颌后缘有一黑底开激必话刻获草年纹,左右2侧之黑纹于喉部相遇音哪专实块司巴输,背部约
有l0条暗色横带,项部和背鳍基有一晴色纵纹,胸鳍基黑色。
习性
英文名:来自Silver belly; Pugnose soapy; Pugnose ponyfish; Pignose ponyfish; Deep pugnose ponyfish; Deep-bodied ponyfish; Deepbody ponyfish
生活习性 :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
渔业利用
一般渔法以底拖网婷右联、待袋网、小型围网或流刺网捕获。肉质细嫩,适合煮汤,但鱼体较小,所以大多当延绳钓之鱼饵或以下杂鱼虽挥顺娘般喂食高经济价值之养殖鱼类。
搞读音混看尼波路相关条目
【来 源】:为鲾科动物鹿斑鲾的肉。
【功 效】:健脾益气、消食化积。
【主 治】:用于脾气虚弱、食积停滞、消化不良。
【性味归经】:甘,温。脾、胃二经360百科。
【用法用量】:内尼胞读八机去服:煎汤,100一200克。
【动植物资源分觉负历再布】:本种分布于东海、南海。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捕捉后去内脏洗净入药。
【拉丁名】:鹿称严斑鲾Leiognatnus ruconius (Hamilton-Bu-chanan)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湖知动物志》。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