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扇子鼓是由领舞、鼓手、锣手、镲手四名身着古代武将服的男子表演的中国社火舞蹈,因领舞者画猴相,手持鹅毛扇扮孙悟空摇扇指挥而得名。流传于渭南白水县雷牙、冯雷等村镇,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已盛行。
- 中文名称 扇子鼓
- 类型 社火舞蹈
- 源自 渭南白水县雷牙、冯雷等村镇
- 朝代 清乾隆年间
流传地域
流传于渭南白水县雷牙滑容班善压均另回感、冯雷等村镇,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已盛行。
舞蹈动作
角色舞蹈动作主要有〔后退步〕、〔引鼓步〕、〔弓步挥扇〕、〔吸腿挥扇〕、〔屈膝步〕、〔猴步〕等9种。锣鼓段的敲击节奏比较简单,约2/4拍12小节。
扇子鼓由四位男青年表演。除领舞来自者外,其余鼓手、锣手、镲手三人均戴传统戏曲中的头盔、扎靠旗、披云肩,作戏曲中古代武将的装扮。鼓手胸前系一个高约100厘米、直径约70决感厘米的桶形大鼓,臀后还悬吊一个高约30厘360百科米、直径约18厘米的大铜铃(生活中常吊在牛车之后,俗称"闷铃")。表演时,边敲边舞,相互穿插跑动:领舞者一会儿做"弓个改历周史步扇扇",一会儿做"猴式瞭望",一会儿眺,一会儿转,挥舞着扇子指挥节奏。其它三人成一横排紧随其后,停停走走,走走停停,相互挑逗,交流情绪团问急。扮雅者兰观众以活泼、调皮,具有诙谐、幽默之感;锣鼓手动作简单、粗犷。使孙猴的领舞与三名锣鼓手形成对比鲜明、舞姿各异的表演整体。
扇子鼓是当地民间社火表演中的常见节目,多和当地流传的"老鼓"、"跑鼓"组成社火鼓队,进儿肉逐剧父成介坐证放船行表演。过去除了春节、元宵节时表演外,也常参加庙会活动。据技轻间清乾隆《白水县志》载:"惟正月二十一日各村男妇赴杜康庙赛享至晚……二十三日倾城男妇往百庙祈嗣.是夕燃树灯放花爆。"现在虽已不再举办庙会,但民间社火相扇子鼓,仍在节庆期间活动于白水县内。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