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与创新方法

百科

《创来自造学与创新方法》是2010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样地住双而十空草限出版的图书,由袁张度编写

  • 书名 创造学与创新方法
  • 作者 袁张度
  •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1日
  • 页数 386 页

内容简介

  《来自创造学与创新方法》不仅可以作为创造学与创新方法的培训教材,对于我国广大创造学者和有志于创造学研究的有识人士来说,该书的基本理论、内容、观点、思维方法也是值得借鉴与研志宁剧祖声烈兰听剂适若究的。

作者简介

  袁张度,生于1931年,江苏无锡人。高级工程师、兼职教授、研究员。现任360百科亚洲创造学会会长,中国创造研究院院长,第三届中国创造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创造学会企业创新专业委员会总指导,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客座教授,上海理工大学顾问、教授。历任上海机床厂副厂长,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厂长,上海市总工会主席及党组书记,上海市政府集体事业办公室主任及党组书记,第一、第二届中国创七础造学会会长,上海市创造工程研课军毫识顶究所所长,上海市经委正局级领导,上海《经济时报》社社长及总编辑,《新闻报》社社长,全国城镇集体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金属切削技术学会理事长,上海市企业教起迅屋管理学会副会长等职。

  著有《先进车刀》、《创造技法》、《创造的潜能》、《培育智慧之星》,以及主编《国际创造学论文集》等20部书籍,其中《创造的潜能》被评为上海市学术成果奖。另有论文作品119篇。

  许诺,生于1977年,福建福州人,硕士学历。上海输良教育报刊总社《上海中学生报》新闻部副主任,中国创造学会企业创新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图书目录

  序/1

  前言/1

  第一章 创造学科的兴起与发展/1

  一、创造与创新理论的问世/1

  二、世界各国对创造学的研究和运用/4

  第二章 创造学理来自论框架/26

  一、创造学理论框架的建立/27

  二、创造学理论框架的组成/28

  第三章 创造与创新/48

  一、创造与创新的属性及研父特征/49

  二、创造与创新的相异性与相融性/55

  三、创造与创新在360百科实践中的意义/61

  第四章 创造性思维学/67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与特征/68

  二、与创造性思维有关的思维方式/72

  三、创造性思维范改空在实践中的作用/79

  四互鱼夫发安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83

  第五章 创造性环境学/88

  一、创造性环境哲学/89

  二、创造性环境的具体内容/91

  三、改造不利于创造的环境/112

  第六章 创造教育的实践/116

  一、创造教育的形彬116

  二、推行创造教育的重要性/117

  三、创造教育的主要内容/121

  第七章 创业与创造/148

  一、个人创业推下如当动社会进步/149

  二、抓住创业的黄金期/151

  义领革三、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位李落心式装罪/153

  四、创业的失败/169

  第八章 创造性开发学/178

  一电仅些做支游商是这爱、创造性开发学的主要任务/179

  二、开洋做医海笔发创造性的时代意义/180

  三、创造性开发的相关因素/182

  四、创造性的开发/197

  第九章 创造性功能测评/202

  一、创造性功能测评的意义/203

  二、我国实行人员功能测评的历史/206

  三、创造性快许续喜密位振以消粉功能测评的内容及方法/210

  四、实践中的人员功能测评/217

  第十章 国家创新雷应承假负威镇云体系/222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含义/223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225

  三、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231

  四、我国者且文消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2及远47

  第十一章 文化的交叉融合与创新/258

  一、文化的概念/258

  二、我国的传统文化/259

  三、交叉文化的融合与创新/263

  四、创造精神中的文化/268

  第十二章 创意/273

  一、创意的含义与产生左密玉未慢些扬/273

  二、创意产业/276

  三、创意的实践/280

  第十三章 创造技法/292

  一、创造工程/293

  二、创造技法的概念/294

甚开此福地  三、常见的几种创造技法/295

  第十四章 创新方法/325

  一、创新方法的某占叫联知概念/325

  二、创新方法与创造技法的联系与区别/326

  三、常见的几种创新方法/326

  四、控制方法/340

  第十五章 金融危机后的创造力经济/362

  一、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教训/362

  二、迎接创造力经济的支什紧眼速新形势/368

  三、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新使命/377

  参考文献/381

  跋/385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