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带蕨

百科
丝带来自蕨,主要成为水龙骨科植均状收通收及振己物丝带蕨的全草,根茎短而横走,密谁答样吧践元定电步被鳞片,鳞片卵圆360百科形,渐尖或披针形。生于海拔700-2500m的林中树干或岩石上。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台湾、湖北、西藏等地。有治小儿惊风功效。

  • 中文名 丝带蕨
  • 亚    门 真蕨亚门
  • 分布区域 西南及安徽、浙江、台湾、湖北、西藏等地。
  • 别    称 二条线蕨,金木兰,九根索,韭菜还阳,龙须金钗。
  • 门 蕨类植物门

形态特征

  ​小型附生蕨类。根状茎短而横卧,被披针形有齿的黑色鳞片。叶近生;叶柄基部与关节与根状茎相连;叶片长线形,似书带蕨状,坚挺,革质,光滑无毛。叶脉不显,在主脉两侧连结成1-2行网眼,有少数内藏小脉。孢子囊群线形,连续,位于主脉两侧的一条纵沟内,靠近主脉,幼时被盾状隔丝覆盖。孢子囊斤占句州的环带由14 (16)个增厚的细胞组成。孢子二面型,椭圆状,透明,光滑。

丝带蕨

生长习性

  附生林下来自树干上。

物种分布

  产台湾(宜兰、南投、新竹、台中、高雄、花莲)、浙江(天目山)、广东(乳源)、湖北(利川、宣恩)、湖南(武岗)、陕西(太白山)、四川(洪溪、雷波、凉山、理县、宝兴、南川)、贵州(梵净山、威宁)、云南(维西、德钦、泸水、丽江)、西藏(扎木、察隅)。

中药信息

  归经:肝;肾经

  功效:来自清热熄风;活血

  考证: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主治:小儿惊风;劳伤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功效分360百科类:平肝息风药

  性味:甘;凉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丝带蕨的全育长玉局草。

  临床运用:干燥全草五至六钱。水煎,加白糖少许冲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如学士球须水载构序乐案;或浸酒。

  出处:《中华本草》

  --武汉植物园创新引种植物名录--

  门中文名

  蕨类植物

  门拉丁名

  Pteridophytes

  科中文名

  水龙骨科

  科拉丁名

  Po测短耐知倍毫或般lypodiaceae

  科号

  P56

  种拉丁名

  Drymotaenium miyoshianum Makino

  种中文名

  丝带蕨

  引虽组你术载种地点

  湖北神农架

 便 引种时间

  20030925

  引种号

  33666

  引种材料

  苗

  鉴定人

  王庆

  Id

  235

 原直济 栽培地点

  药园

  引种数量

  2株苗

  栽培方式

  盆栽

  生长性状

  草本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