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新论

百科

《中医新论》是2009年11月1日于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沈华文。该书主要包括了中医的剖析和中医的建设性意见等红传己内容。

  • 书名 中医新论
  • 页数 112页
  •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1日

图书信

  丛书名: 中医新论

  平装: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材妈江支总N: 7561445954, 9787561445952

  条形码: 9787561445952

  尺寸: 19.8 x 来自13.8 x 0.6 cm

  重量: 141 g

作者简介

  沈华文,中医执业医师犯助生迅。先后毕业于成都体南间秋才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获学士学位。对中医基础理论、伤众毫究寒论、温病学等的研究及中医内科、男科、妇科、鲁顾儿科等的临床均有造诣。执著地坚守着老祖用落庆歌四宗留下的医学圣地,誓为这圣威点钱眼断垂居成地的继承、发展和开拓贡献青春和毕生精力。

  沈舫钦,中医副主任医师,师迅施效尽河严选识着承家传。已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360百科,先后培养中医后俊人才十余人。曾出版中医专著三本:《新编中医学三字经》(科技图书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年)和《中医男科必读》、《中医妇科心法》(山西科技出版社,1993年),发表中医论文三十余篇。甘为中医的光辉前景竭尽绵薄之力。

内容简介

  《中医新论》来自以全新的理念、全新居阿换的观点,对废除中医的错误立场、错误观点、错误理由进行实事求是的批判,对中医自身存在的不足、瑕疵和谬误进行了严格、认真的剖析和反省,对中医的科研、教育、临床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360百科设性意见,对振兴发展中医有裨益。《中医新论》学术特色鲜明,具可读性。

媒体评论

  中医学并非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它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包含了社会医学、心理医学、生物医学的综合体系,怎么啊张齐则探回严义答能仅仅以生物医学的生理解剖实体和所谓量化作为衡量中医是否科学的标准呢?显而易见,把中医定性为不科学本身就是反科学,废除中医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缺乏正当性,于国于民毫无益处,只是一场闹剧而已。

  中医自身确实也存在着不足、瑕疵及谬误。所以在批判"废除中医论"的同时更应该严格批判自己,把外部压力转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把外来危机化为自身创新的良机,弥补不足,修复瑕疵,剔除谬误,虚心学习西方医学的先进东西,将其有机地融合到中医体系之内,为中医注入新鲜血液,促使中医与时俱进。

  --沈华文

目录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医科学推向新怕气称里探话的高峰(代序)--病赵激耐新世纪中医存废之争的反思

  一、废除中医者说"阴阳五行是玄学"

  二、废除中医者说"医学是生物医学"

  三、废除中医者说"经络子虚乌有"

  第一章 为振兴中医而努力奋资三航互定设

  一、溯源探流,勿忘中医之耻

  (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反应

  (二)中医的保守淹滞状态为西医进入大吧热面福初常销垂待句开方便之门

  (三)公众的接纳心理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瑕不掩瑜,担才念中医的科学性不容置疑

周资只  (一)《告》文奢言科学却并不懂科学

  穿一安的验(二)《告》文常识性的错误令人难以理解

  (三)阴阳五行定律与巫术

  (四)关于中医的数据化和量化问题

  (五)关于脉诊以及慈禧"喜脉案"

  (六)《告》文曲解《内经》水肿原文,危言耸听

  (七)也谈人参、生姜的药用价值及其他

  三、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一)科学的医学模式

  (氢联引误试认二)经络学的重大贡献

  (三)中医标志性特色的证候学

  (四)中医方剂呼周军座洲本掉短带呢学是中药的优化组合

  (五)中药的天然性特色是化学药物无法媲美的

  四、中医现状领工者三乎教讲跳志的思考

  (一)国家此弦局药初套粮草的法律保障

  (二)医政管理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三)中医师队伍日渐萎缩

  (四)中医专业水平判神去的高低对中医的存废起着关键作用

  (五)中医阵地渐趋缩小

  (六)分科建设的缺陷

  (七)中药现状更堪忧虑

点井年一够扬义  (八)中医学术腐败令人痛心

  (九)关于师承问题

  (十)中医的希望

  五、几停门着帝些通盾架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制定振兴中医中药大纲

  (二)以中医名义积极参与国胡况变形向杂游讨际医学交流活动

  (三海湖愿外集垂养断)强化中医传染病研究机构,积极介入各种突发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治

  (四)对医古籍进行全面搜集整理、校勘和注释

  (五)中医教育是关键

  (六)制定中医师承法

  (七)反对学术腐败

  (八)发扬自身优势,设立专门研究机构

  (九)对中医临床各科的病名进行研究改革

  (十)关于给药途径问题

  (十一)县级中医院应组建传染科

  第二章 反中医闹剧的根源探析

  一、民族虚无主义导致的立场错位

  (一)中医与迷信鬼神巫术作坚决的斗争

  (二)中医对养生学方面的贡献

  (三)中医对预防学方面的创举

  (四)中医对遗传学方面的成就

  (五)中医的人权思想

  (六)中医伦理学的辉煌

  二、认识方法的偏差

  三、不懂中医也是一大根源

  四、沽名钓誉,投机炒作

  附记

  第三章 中医当自强

  一、牢记历史教训,把立场真正转到中医上来

  二、对两个口号的诌议

  三、立足中医,融化西医

  (一)中医科研方面

  (二)中医教育方面

  (三)中医临床方面

  四、坚决与假中医作斗争

  五、与中医同仁共勉

  第四章 论《批评中医》一书的三大谬误

  为了前言的前言

  一、"中医不是科学"是个伪命题

  (一)中医科学源远流长

  (二)伟大的哲学科学--阴阳五行

  (三)中医的先进性特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四)中医伟大的发现--经络

  二、中药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批"在当前最为紧迫的是批评中药没有副作用是虚假宣传"

  (二)批"中药用所谓个体化治疗而拒绝临床试验"

  (三)夸大中药毒副作用,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打名人牌,用已故名人为废除中医张目

  (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表态

  (二)关于《我国医学革命之破坏与建设》一文

  (三)关于散文《父亲的病》

  (四)关于《吾家先世中医之学》一文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参考文献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