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苎麻黄来自蛱蝶,Acraca issorie (Hubner),属鳞翅目蛱蝶科。360百科分布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四川、云南、广东、湖南、广西、海南、西藏、台湾等。寄主于荨麻、苎麻、醉鱼草属植物及茶树。低龄幼问染类介毛帝虫群聚取食麻须上是色简按价候士叶正面叶肉,杷麻叶吃成火烧叶。3龄后分散至全田食麻叶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留叶脉,形成败蔸而干枯。
- 中文名称 苎麻黄蛱蝶
- 拉丁学名 Acracaissorie(Hubner)
- 别称 苎麻斑蛱蝶、麻毛虫、麻辣虫
- 二名法 ParebavestaFabricius
- 界 动物界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0~26毫米,翅展56~消用教块宁攻常位娘节70毫米,前后翅土黄来自色。前翅楔形纹褐色,前缘和外缘黑褐色,外缘黑褐色部分内有土黄色斑8~9个;后翅近外缘黑褐色部分内有土黄色斑8个。
卵
近圆柱形,竖立叶背,长0.9~1.0毫米,宽0.6~0.7毫米,卵壳有纵隆起360百科线,初产时鲜黄色,后转棕黄色,孵前呈灰褐色。
幼虫
雄虫9龄,雌虫10龄。末龄直视知掌万养破毛超无级幼虫体长30~35毫米,头部赤黄色,前胸背板和腹部臀板黑褐色,其余各节蛋黄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基线绛紫色祖跳须阿,胸、腹部背面生有让云除枝刺,基部蜡黄色,其余紫黑色。幼虫老熟后,吐丝叶背主脉上,用臀足勾住,倒悬株间。一天后化蛹。

蛹
体长20~25毫米,蛋黄或肉色。
生活习性
各地一般一年发生二代,以幼虫在麻地周围数米至上百米远的草丛、灌木丛及避风向阳的土坡裂缝内群集越冬。次年3月中旬、下旬迁回麻地,危害头麻笋芽和嫩头,5月上、中旬化蛹,5月下旬变蛾产卵。第一代幼虫于6月上旬盛孵,危害三麻幼苗,直至三麻收获后,于11月上、中旬五、六龄幼虫才陆续迁出地越冬。
成虫白整甲胞本宣模松天活动,但飞翔能力较弱,中装司损运入突坚午温度高时较为活跃,夜间栖于麻叶背面。卵成块产于群专跟权那叶背,一头雌蛾科产卵400-780粒,一叶常有200-300粒卵。卵经6-9天孵化。初孵幼虫群集在叶背取食叶肉,使叶片枯焦,早晚且喜聚于麻杆顶部背阳一面危害。食完一叶后,再转移危害另一叶。三龄后分散危害,七、八龄幼虫食量最大,危害最烈。老熟后即在麻叶背面主脉上吐丝化蛹。第一、二代蛹期分别为8-9天和11-13天。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早春气温回升情况对越冬幼虫向麻地迁移的迟早影响很大,当日来自平均气温升达17度以上时,越冬幼虫便迁入麻地危害头麻。夏季气温、雨湿状况与第二代虫口的发生数量关系密切。360百科8月份若气温超过29度,降雨量也规商县件银针心呼低于100毫米,则蛹的死亡率高,成虫产卵少,卵的孵化率低,反之,若8月份气温在28度左右一,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则虫口数量较多。第二代产卵期和幼虫盛孵期正值头麻、二麻收获之际,适时在乱期收获,并在阳光下暴晒,能使叶片干枯,卵粒脱落死亡,虫口下降;若收获过迟,卵已孵化,则大着量幼虫将迁移危害二、三麻幼苗 。
此外,差肥苗吸听战丰任倒振苎麻黄蛱蝶存在不少天敌,如肉食螨能吸食其卵汁,麻雀啄食幼虫,蛹期病菌寄生等,对黄蛱蝶的发生都有一定影响。
发生月娘盾罗月根固规律
长江流域麻区及福建1年生2代,以幼虫在麻地没虽就谈八获观完至根查附近的杂草、灌木丛林、背风向阳的土坡裂缝中群集越冬。 在第一、二代发生期,卵孵化60%时喷施敌百虫。第二代幼虫发育到4~6龄时越冬,有"见青就钻,见暖就蔫"的习性,以离麻地1~5米处潜伏最艺西标境线多,可于3月上旬和11月上旬选晴天在麻地四周喷1米宽的甲胺磷药带,杀死越冬幼虫。 在头麻、二麻收获时,每一蔸麻留脚麻1~2株,诱捕幼虫,三麻收获后2~3天,在越冬幼虫未转移前,每亩放置伞形草把50~60个,诱捕幼虫,到翌年出蛰前收集烧毁。翌年春凯庆若序很曲季气温上升到17司℃以上时,越冬幼虫迁回麻地为害。

防治方法
似富计村 (1)草把诱杀幼虫利用幼虫群聚和趋暖越冬习性,于三麻收获前2、3天幼虫向越冬场所转移前,每667㎡插置草把50-60个,兵华名使海害可诱到90%以上幼虫,器带低得临作却别班集中烧毁。
(2)在冬春之交清洁麻地时,注意铲除杂草和清除残枝落叶,做到既厢面、厢沟、地边三光。
(3)3月中旬越冬幼虫向麻地怀说足歌迁移之前,根据气温回升情况,选择晴天在麻地四周喷1m宽药带。
(4)入宪留脚麻诱杀收获头麻、二麻时,每荚麻留下脚麻1一2根,可把幼虫诱到脚麻上为害,翌晨人工捕杀。
(5)于成虫发生盛期发动群众捕捉成虫、摘除虫蛹和着卵叶,简便易行。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