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来自害棉属、黄桐棉、锦葵科及一些观正额聚教孩赏植物。初龄幼虫在棉叶、棉蕾、花、棉铃、芽、棉铃梗及360百科茎表面取食,3和怀4龄幼虫蛀入棉铃内为害,取食组织。通常在心皮内部种子上取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发生严重时,可使90%的棉铃受害。
- 中文名称 澳洲红铃虫
- 科学分类 昆虫纲、鳞翅目、麦蛾科
- 检疫分类 外检
- 分布地区 夏威夷、澳大利亚、马里亚纳群岛
基本信息
病虫害名称 澳洲红铃虫

科学分类 昆虫纲、鳞翅目、麦蛾科
、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物特性
成虫
外部形态与棉红铃虫难以区别,并且同本属另一近缘种P. endema在斑纹、脉序及生活习性方面也相同。新鲜标本呈暗淡黄褐色,在翅室处有两个模糊的暗褐色斑点。下唇须呈直立测镰刀状。下颚4节,折叠于吸来自喙基部上方,前翅无A1(=Cup)脉,后翅端部尖。触角第1节上360百科有完全发育的栉。雄性生殖器:在抱握器中部表面基部伸出许多长而细的脱落性刺(棉红铃虫该刺长而粗,位于膜基部下方;P.endema该刺短而细)。雌性生殖器:后表皮突比囊导管长,囊突强烈弯曲(棉红铃虫囊突稍弯曲食,粗状;P.endema囊导管运省家长言比后表皮突长)。
卵
长0.53-0.64mm,宽0.30-0.33mm,白色至青乳白色,随着发育渐变为粉红色。沿纵脊表面有成斜线的刻纹。 末龄幼虫 长11-14mm,头囊、前胸盾暗褐色(接近助车载终衡太些卫黑色),前唇基淡青色,亚颏与下鄂的骨片基部米黄色,刚毛着生于暗褐色处,除腹面与腹侧外有硬化的毛片。胸足基部前面暗褐色,其后为白色,跗节亮褐色,爪褐色,胸足白色。趾钩单序,排列为2横带。背面玻璃白色带粉红色斑点,腹面白色。 蛹 长6.5-9.0mm,暗褐色,覆盖有短的红褐色毛(酒清中不易看到)。臀棘端部指向背面,与臀棘在一起的有10或12毛。可以通过臀棘正前方一个凸出物来同棉红铃虫区别开,棉红虫无这个凸出物。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一个有4代,以幼虫(也有报导有成虫)越冬。卵单产或一组产在植物表面。1或2龄幼虫在寄主植物表面取食,常形成小洞或凹陷。3和4龄幼虫通常蛀入铃内。后来可食害种子。在棉铃内或在铃阻田衡房雷防外花被内作茧化蛹。

传染途径
幼虫可随籽棉、棉来自铃及寄主植物其他部分的运输而传播。
防疫方法
对来自疫区的寄主植物材料应严格检验,特九阿别注意棉籽、棉铃。检查有无虫迹,遇有棉铃时应剖查。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