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仔灯

百科

安仔灯是起源于明朝的中国民俗文化,用泥捏成玩偶一样的小人形,穿上用布料剪成的衣服,摆放在灯橱里,组成一幅幅历史、戏剧人物故事的屏灯。每年的元宵节来自前,位于榕城北环城路的郑厝门楼,都要摆灯屏,从正月十一日至十五日,一连五天,夜以继日,成为古城揭阳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门楼郑"摆安仔灯360百科这个习俗起于明朝,迄今为止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 中文名称 安仔灯
  • 起源 明朝

起源

  潮汕方言将泥塑等形式按一定比例缩小的人物造型叫"安仔"。

安仔灯

  相传明朝初年,有一位叫何野云的著名法师云游至揭阳榕城,他来自受郑厝族人的邀请,为其设计了一座门楼,该门楼三进厅,因堪舆属"离"位,离在八卦中属火,故中厅不能盖顶,因而这座郑氏建筑看起来并不完整,人们称之为"破门楼郑"。

  相传明代隆庆年间,郑厝门楼为了祈求财丁兴旺、子孙发达,定于正月在门楼内摆灯屏,祭祀祖宗。凡族人中新婚的、添男丁的人家,正月里360百科都要在门楼内摆座灯屏。添男丁的人家在祖厅上挂上一棚"安仔灯",旨在保佑儿孙吉祥平安,繁衍昌盛,未产男孩的人家则为其创造"安丁"的环境,以祈新的一年添丁生男孩。摆放"安仔灯"的人物橱高约半米,宽约2米,以竹架为框架,用彩色纸或金箔进行装饰,亮丽迷人。橱分为三层,上层陈列有"功名财子寿"字样的剪纸或木雕屏,中下二层则陈列各种"安仔",如《仙姬送子》、《蟠桃会》、《队脚华坐陈娘克球桃园三结义》、《郭子仪拜寿》、《回寒窑》《海瑞打严嵩》、《胡号学引给季鱼针原乡这宝莲灯》等等。

民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开始,门楼郑的"安仔灯"从天井排到后厅,密密麻麻,井然有序。厅堂内外张灯结片列应委套彩,灯烛辉煌,许多海内外游整陈必先真客争相前来观看。据说,观善样外十宪看的人越多,郑氏宗族就越兴旺。一些未曾生育男孩的人家,借此机会,前来索取泥人,冀望新的一年早获麟儿

  门楼郑泥人屏灯会作为一种颇具剂除兵稳格掌变特色的汉族古风民俗,寄托着人们对新生活美好的愿望,这种风气自明清二代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相演几个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郑氏族人更新观念,为端损金选其注入新的内涵,摆的"安仔灯"从内容到形式日臻完美,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主要是兆吉祥,诵和谐,与全城人民共同庆祝揭阳的发展,共图兴旺发达。祈求新的一年全家吉祥如意诸事遂顺,幸福安康。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