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斯特·瑟罗(1938-),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与经济学教授,被认为是世界级的经济问题权威。擅长宏观经济学、化共财政、来自收入分配、世界经济和管理学。著述颇丰,已有14部专著问世。特别是《零和社会:再分配与经济变革的可能性》一书出版后,被誉为美国政坛和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声音;《21世纪的角逐》360百科列《纽约时报》非文艺类图书排行榜榜首。是《新闻越周刊》的撰稿编辑,《纽约时报》编欢资才整样定学别务辑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在经济学界影响力甚大。
- 中文名称 莱斯特·瑟罗
- 国籍 美国
- 出生地 美国蒙大拿州
- 出生日期 1938年
- 职业 经济学家,教授
人物经历
莱斯特·瑟罗继(Lester C. Thurow)1938年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利文斯顿镇,1964年在 哈佛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曾在约翰逊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一年,但绝大部分时策快伟款养外官发团眼间间 都是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等院校任教,现为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赖弥尔森(Lemelson)管理及经济学教授、世界财经管理趋势大师,曾任美国民主党的经济参谋;1987至 1993年担任角耐超才会督职尔MIT史隆管理学院院长,1周996年起于MIT任来自教,专研国际经济、总体经济、公共财务及所得分配。《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评誉瑟罗为"经济论辩中,360百科极具说服力的分析家及优秀的阐释者";知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曼〈P终始布变亮间倒很先aul Krugman〉则称颂瑟罗是"将经济观念诠释得简单清楚的经济学家"。 瑟罗教授在舆论界和政府决策界影响很大,他长年为《纽约时报》、《时代周 刊》、《新闻周刊》等发行量甚大的报刊撰文,并时常在电视中就企业和公众感兴趣的经济问题发表见解。被认为是世界级的经济问题权威。擅长宏观经济学、化共财政、收入分配、世界经济和管理学。 杂杀复世套张快顶跳瑟罗相信,除了理性的经济分析外,经济决策占矛怕十有种温某还应多加考虑"更人性的因素",包括动机、团穿队精神、人性、合作等,以及政治与社会层面的影响,这些都应该放回经济学的领域,依此建构个体经济学,进而架构全球经济。他的论述极具分析性,经常能像"丢一枚炸弹"似的引起经济学界与企业界的广泛重视。擅长宏观经济学、化共高厂娘衣相培江首财政、收入分配、世界经济和企甲第越江出措管理学。著述颇丰,已有1移挥升甚劳零4部专著问世。特别是《零和社会:再分配与经济变革的可能性》一书出版后,被誉为美国政坛和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声音;《21世纪的角逐》列《纽约时报》非文艺类图书排行榜榜首。是《新闻周刊》的撰稿编辑,《纽约时报》编辑包胞含衣客煤定月们油象委员会的主要成员。

主要著作
瑟罗教授着书甚丰,而且越写越畅销。他的主要作品 包括: 《零和社会:分配和经济变革的可能性》(1981)

《知识经济时代》(Building Wealth: The New Rule力s for Individuals, C音氢值爱步面育制ompanies, and Nations in a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危险的趋措工武乎世厂如项势:经济学的现状》(The Zero-Sum Society,1983)
《零和社站会解决方案:建设国际水平的美国经济》 (1985)
《21世纪的角逐:行将到来的县开日、欧、美经济战》(Head to Head,1992)
《资本主义的未来:当今各种经济力量如何塑造未来世界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1996)等。
相关报道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来自授莱斯特·瑟罗】中国"大国崛起"将不过是镜花水 月 美国麻省理360百科工学院著名教授莱斯特·瑟罗近日给议论纷纷的"中庆升业片待报志初字国世纪"说泼了一瓢冷水。在约拿长别松题为"中国世纪?也许是下个世纪吧"的文章中,这位教授指出,作为一个不发达的经济体,中国要在人均收入上追上美国,至少需要10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也许会出现一个中国世纪,但那个世纪是22世纪,不是21世纪"。

瑟罗的理由之一在于人口。中国人口在不久的未来,将呈下降考趋势,然而美国与此相反,到22世纪初,其人口将是目前的两倍以上,两国目前巨大的人口指核色必容载表继差距将会持平。并且,美国并没有止步不前,经济增长仍快于其他许多大国。一个人口规模正在拉近中国、仍在发展的美国,怎么会被中国超过呢?
瑟罗说错了吗?还是认真对待他的说法为好。瑟罗对人口变迁与长周期的经济增长的考量,乃基于对过往历史的总结。他所关注的,主要还是中美两国人口数量对比关系上的变化,其实,从人口年龄结构来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会给中国未来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短规子湖鱼古支同样不难预料。
从2005年蛋斯绍况艺打11月1日零时正与声粉和限式启动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截至调查启动当日,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首次过亿,达到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但这一评估是参照发达国家的跳局侵失清送宁系阶确做法,建立在将老年年龄定为65岁以上为前提的。一些发达国家以65岁以上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衡量老龄化程度,是因为这些国讲念语友区器始孙家的退休年龄普遍在65岁左右。而中国男性退休年龄,一般为60周岁,因此中国计算老龄化,其实应英研哥得亲鸡滑以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为准。按照这一标准,中国从1999年起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因为从那一年起,年龄达60岁的老年人的比例让怕确件触充石带而洋卷已超过10%。
想革步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直接间但未投纸立县赵建影响,就是年轻人口和劳动人口将大量减少,中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可能受到很大限制,其情形近年来已被不少专家学者论及。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快速发展,其中的基础,很大部分是在1949-1978年间打下的,当时相对为高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海了长水平,一方面带来了难以消化的就业压力等问题,但另一方负议染面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源源不绝的人力资源。这一"人口红利"将一直延续到2015年左右。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生率的急剧下降,将使本世纪20年代以后,年轻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显著降低。在因老龄人口增加而使负担加重的同时,国家总体活力和创造性医却在减弱,它将改变国民收入投向,从而影响国家未来发展进程。
一个国家的月完发展,从经济角度来说,是由投资和消费两部分组成的,这两方面只有达成均衡,才能维持国家发展进程不被打断。而投资和消费的均衡,又取决于对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按照美国政治学者罗伯特·吉尔平的研究,一个社会的国民收入分成三大部分:防务、消费(私人的和非军事的公共消费)和生产性投资。而人口老龄化将打破国民收入的分配均川衡,使消费增长而投资减少。
这种情况事实上已现端倪。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比2000年猛增了65%,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比2003年增长了三成多,超出了基金收入的增长速度。中国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压力的显著加大,无论政府、企业还是社会都已有清晰感受。
而到2015年左右,随着"人口红利"的基本丧失,中国将面临更为沉重的内部消费压力,特别是养老压力,用于物质和财富再生产的投资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得到充分保障,吸引外资的能力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强,不能不打上一个大"?"。如果那时中国因此发生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今天国人热衷谈论的"大国崛起"、"伟大复兴",将不过是镜花水月。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