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学教育史

百科

《中国中学教育史》是2009年4月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来自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谢长法。

  • 书名 中国中学教育史
  • 作者 谢长法
  • 出版社 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年04月
  • 页数 223 页

内容简介

  《中神玉龙帝龙国中学教育史》是我国第一部中学教育史专著。全书以"中学教育的近代化"为主线,从中学的传入着笔,对民国时期中学教育艰难曲折的发展、嬗变。

  《中国中学教育史》是我国第一部中学教育史专著。全书以"中学教育的近代化"为主线,从中学的传入着笔,对民国时期中学教育艰难曲折的发展、嬗变,就中学教育宗旨、中学教育体制、中学念助千迫力精征绍派汽挥教育立法、中学"男女同学",乃至中学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来自管理等,作了全面的分析说明。同时,全书贯彻点面结合360百科的原则,制度和思想兼顾,对近代中国一些著名中学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影响也进行了重点剖析,从考间部深时领分掌袁云维而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全面的中学教育历史图景。

作者简介

  谢长法,1965年11月生于河南新乡,1987年、1992年、1998年先后于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获教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料单飞始体得经什祖掉授、教育史专业博士运导增虽青生导师,现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货误场团长且协厂是领域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和水布训量管调传统社会教化史。出版学术专著《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曲印有庆剧划无战前教育活动研究》、《中国留学教育史》,合著的著作有《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中外教育交流史》、《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等,在《近代史研究》、《史学集刊》、《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孔孟月刊:》(台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图书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中学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萌芽 \1

  第一节 早期游历官员对中学的介绍 \1

  第二节 教会中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4

  一、教会中学的产生与发展 \4

  二、喜类状明尽缩切输静被教会中学的课程 \5

办题  三、教会中学的影响 它唱台角逐径冷督在游\9

  第三节 早期改良派和维新派对中学的倡调百端济衡导与实践 \10

  第四节 普通中来自学在近代中国的萌芽 \14

  第二章 中学教育制度的引入及其在中国的确立 \21

  第一节 中学教育制度的引入 \21

  一、赴日考察学务官员对中学教育制度的引入 \21

  二、《教育世界》对360百科日本及西方国家中学教育及其规章的刊介 \2门支压住斗让增足送景8

  第二节 中学教育制度的确立 \30

  一、中学教育宗旨的演变 \31

  二、中学教育课程的演变 \32

  三、中学教育的师资问题 \32

  第三节 清末中学的发展 \34

  一、清末中学发展的基本概况 \34

  二、清末中学发展的典型省份分

  --以直隶省为例 \36

  第四节 清末中学教育的成就与问题 \41

  一、清末中学教育的成就 \41

  二、清末中学教育发展的问题 \42

  第五节 清末中学教科书的编译与审定 \46

  一、中学教科书的编译 \47

  二、中学教科书的审定 \53

  第三章 民国初期的中学教育 \56

  第一节 民国初止觉先况给策买布孔正年的中学教育 \56

  一、确立新的中学教育宗旨 \5林盟余急6

  二、建立新的中学教育体制 \57

  三、民初中学的课程、教材与教法 \59

  四、民初谓队中学的管理 \63

  第二至乎饭面杆负山湖反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学教育的创占简读问题和争议 \65

  一、"文实分科"及英请稳铁岁贵论父货设立二部制的争议 \66

  二、分科选科制的口右觉此计修结探索与风行 \71

  三、中学"男女同学"的争论及女子中学教育的发展 \73

  第三节 陆费逵与民初的中学教率道间顺准美住府危说扩育 \77

  一、提倡中学学制改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77

  二、重视中学国文教育,积极编写教科用书 \80

  第四章 中学教育的变革与发烈写展 \83

  第一节 "新气新朝商念技气修希学制"与中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83

  一、"新学制"对中学教育粮停的改革 \83

  二、"新学制"下中学教学的改革 \88

  三、"新学制"颁布后中学教育的发展和问题 \97

  第二节 舒新城与20世纪20年代的中学教育改革 \102

  一、积极参与学制改革 \102

  二、倡导、实践道尔顿制 \106

  第三节 春晖中学--20世纪20年代中学教育的奇葩 \110

  一、经亨颐与春晖中学的管理特色 \111

  二、春晖中学的教师教学特色 \112

  三、春晖中学的校园文化特色 \115

  第四节 教会中学的发展 \118

  一、教会中学的发展概况 \118

  二、典型教会中学举例 \119

  三、教会中学的主要特点 \124

  第五章 国民政府抗战前的中学教育 \129

  第一节 战前的中学教育政策 \130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的确立 \130

  二、《中学法》及《中学规程》的颁布 \131

  三、中学教育目标的确定 \132

  第二节 中学学制的调整 \133

  一、"戊辰学制"关于中学学制的规定 \133

  二、综合中学制度的废止 \134

  三、中学学制的讨论 \136

  第三节 中学管理的改革 \138

  一、中学会考的厉行 \138

  二、对中学教师的任用和训练 \143

  三、中学训育的实施 \146

  四、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的开展 \151

  第四节 中学课程的订定和中学教科书的编审 \153

  一、中学课程的订定 \153

  二、中学教科书的编审 \158

  第五节 廖世承的中学教育思想 \162

  一、关于中学教育的目标 \162

  二、对中学学制和课程改革的意见 \164

  三、关于中学教育管理制度的革新 \166

  四、对于中学教师的认识 \168

  第六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学教育 \170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中学教育政策 \170

  第二节 抗战时期中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173

  一、战时的中学教育制度 \173

  二、战时的中学课程与教科书 \186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中学管理 \193

  一、对中学生的管理 \193

  二、战时的中学教师情况 \196

  三、中学贷金的实施 \199

  第四节 张伯苓与抗战时期的重庆南开中学 \201

  一、"允公允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01

  二、"以德育为万事之本",重视学生品德培养 \202

  三、严格学校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203

  四、倡导团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5

  第五节 战后中学教育的演进 \207

  一、战后的中学教育政策 \207

  二、战后的中学管理 \208

  三、战后的中学教育经费 \213

  主要参考文献 \217

  后记 \222

  ……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