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痣悬茧蜂

百科

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 (Wesmael,1835),属茧蜂科,大多寄生于2龄幼虫体内,被寄生者中毒麻痹,不再取食。

  • 中文名称 斑痣悬茧蜂
  • 拉丁学名 Meteorus pulchricornis (Wesmael,1835)
  • 界 动物界
  • 门 节肢动物门
  • 亚门 六足亚门

基本资料

  原始文献:

  Nouv. Mem. Acad. R. s念发毫作味金ci. Brux., 9: 42.

  生境:

  单寄生于暴露性生活的鳞翅目幼虫。国内报道的寄主有:棉小造桥虫、棉铃虫、紫四眼尺蠖、棉大卷叶螟、桑红腹灯蛾、桑螟、桑剑纹夜蛾、瓜绢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

  国内分布:

  河北,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调换

  国外分布:

 敌值属沙妈 日本,土耳其,法国,德国,英国,匈牙利,爱尔兰,塞浦路斯,荷兰,波兰,葡萄牙,瑞典,瑞士,北非。

  备注:

  续微生境:国外报道寄主还有:联梦尼夜蛾、粘虫、斜纹贪夜蛾、桑斑雪灯蛾、尺蠖、狭翅小花尺蛾、精灰蝶、线

  资料来源: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三十七卷 膜翅目 茧蜂科(二):138-139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5.0毫米。体黄褐色至赤褐色,并胸腹节、腹部第1背板及腹端为黑褐色;复眼黑色,单眼褐色来自,触角自基部至端部淡褐色至褐色;第5跗节末端及爪深褐色;翅透明, 翅痣上缘黄色,下部灰褐色,翅脉黄褐色至黄色,端部色较浅。头光滑具光泽,单复眼距约为单眼长径的1.6倍,后头区稍隆起;前胸背板有网状皱纹,中胸盾纵沟在半部明显,端半部与盾片中叶端部的网状皱360百科纹连成一片;小盾片光滑,有光泽,明显隆起;并胸腹节具粗网纹;前翅径脉第2段为第1段的2倍,约与第2肘间横脉等长,回脉对叉式,个别稍前叉式,小脉后叉式,接近盘脉基部,后翅径室有柄;腹部第1节基半部呈细柄状,端半部扩大呈三角形,有多数细纵隆线,有气门窝,但偶尔极小,背板侧缘在腹面基部有短距离接触,其余背板平滑具光泽;产卵管鞘短于后足胫节。卵长0.25毫米,肾形,淡黄色,卵外有一胶套,套端一侧需罗吗算已一末端尖的柄,。幼虫照露介没固独等限谓程关淡黄色,长约6毫米,蠕虫形。茧长约5毫米,黄褐色,纺锤形,表面粘贴有稀疏的褐色粗丝。末龄幼虫悬丝作茧,将茧悬挂于植物上。

斑痣悬茧蜂

生长环境

  寄主: 粘虫、稻苞虫、单寄生幼虫体内,在体外结茧。

  发来自生情况: 单寄生,大多寄生于2龄幼虫体内,被寄生者中毒麻痹,不再取食。7-9月发生较多。以蛹在悬茧中越冬。

  生境: 农田、果园、森360百科林。

地理分布

  陕西、河北、河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文基北、四川、贵州、广西、福建。

常见茧蜂

  中国最常见的茧蜂种类有:麦蛾茧蜂,寄生于 米蛾、印度谷斑螟、烟草粉斑螟、地中海粉螟、紫斑谷螟等幼虫体混世卫外,在仓库和家庭中常可见到

茧蜂

  红铃虫甲腹茧蜂,寄生于红铃虫、金刚钻、甘蔗小卷蛾、大豆食心虫等,为卵至幼虫期寄生蜂;

  螟蛉绒茧蜂,寄生于粘虫型商才植龙味福划女殖包、劳氏粘虫、禾灰翅夜蛾、条纹螟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眼蝶、 棉铃虫、棉小造桥虫、斜纹夜蛾和银纹夜蛾等许多种害虫的幼虫,茧似米粒状,颇为醒目

  玉米螟长距茧蜂,寄放求料限贵远油标放生于玉米螟等幼虫;斑痣悬茧蜂,寄生 于棉小造桥虫光责、棉铃虫、紫四眼尺蛾、棉大亚首亲校面握李交东学卷叶螟、 桑红腹灯蛾、桑螟、桑剑纹夜蛾、瓜绢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烟夜蛾、粘虫、稻苞虫、梨小食心虫等害虫的幼虫,其茧如小麦粒,有丝悬挂。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