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星的研究在天体演化学上和射电天文学上都有着重大意义。新星和超新星的爆发否形成射电源?超新星或慢新星是否和行星状星云有演化上的路话料扩点清席联系?新星是否能多次爆发?新星或超新星的爆发是否表示普通星向白矮星过渡来自?银河系内超新星的爆发360百科频率如何?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大量的新星和超新星的观测资料;不仅需要现在的,而且需要过去的。关于古代的新星观测资料,伦德玛克曾经搜集起来编成一个表[1]。现在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们应用的古代新星资料,几乎全取自这个次叶存表中。但是正如伏龙佐夫-威廉明诺夫所致区奏地次频神批评:"伦德玛克的表有许多可以怀疑的漏洞,用这些材料来充实我们感到贫乏的观测资料,至少是冒险的。"[2]
- 中文名称 古新星新表
- 作用 在天体演化和射电天文有重大意义
- 出处 《文献通考》
- 作者 席泽宗
新星
伦德玛克的表中包括了十九世纪及以前观测到的六十颗新星,他的材料主要来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客星栏。但中国古代客星常常和彗星相混,而且《文献通考》中所搜集的材料也不够审刑完全,因而伦德玛克的表来自在正确性和完整性方面都是有缺点的。最近我们查了廿四史(主要是其中的天文志)、各代会要、《文献通考》和《通志》,并参考了一些杂史和日本的天文史料,详细地复核了伦德玛克的表,发现以下几条都是彗星:
公元64年5月3360百科日在室女座η附近的新星。《文献通考》内载:"汉明帝永平七年三月庚戌,客星光气二尺所在太微左执法南,端门外,凡见七十五日"。既言光气二尺,可见是有尾露防形断烟剧单娘最攻巴的,是彗星(永平七年三月庚戌相当于公元64年4月28日)。
公元66年1月31日的新星。伦德玛克的根据是《文献通复报如排推考》里一句话:"后汉孝明帝永平八年冬十二月戊子,客星出东方"。但是在《东汉会要》里有一段彗星记事:"永护哪阻益贵科平九年正月戊申,客星出牵牛,长八尺,历建星,至房南灭";《东汉书古今注》说:该彗星"历斗、建、箕、房,过角、亢,至翼,芒东指,见至五十日"。正月戊申相当于公历2月20日,距1月31日相差只20天,在这个时期,如以夜晚九时来说,斗、建、箕、房、角、亢、翼这些星宿都在东方,可见1月31日东方所见客星就是这个彗星。又笑安省则八罗映按计算,哈雷彗过近日点的日期是该年1月26日,可见这次观测到的彗星即哈雷彗鱼军司排喜团密画等。朱文鑫在《天文考古录》里把永平八年(公元65年)六月观测到的彗星认为是这次哈雷彗的出现,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该彗星出现于六月壬午,凡决品随社布尔该见五十六日。永平八界判酸就杨扩比年六月壬午,相当于公元65年利起宁致垂洋朝某7月29日,56日之后是9月23日。就以9月23日来说,和1月26日也还相差四个多月。
公元684年9月12日新星。《日本书记》和《一代记要》内均载:"天武十二年七月壬申,彗星出于西北,长丈余"。日本天武十二年七月壬申相当于公元684年9月7日,而该年11月26日为哈雷彗过近全布料量日点之日期。哈雷彗在近日点前后两、三个月被观测到,是常有的事,可见伦德玛克表中的这个新星(状如半月)和日本史书中所载的是一回事,即哈雷彗。
公元837年4月脸印到6月的三个新星。《文献通考》客星栏内载:"唐文宗开成二年三月甲申客星出于东井下。戊子客星别出于端门内,近屏星。四月丙午东井下客星没。五月癸酉端门内客星没。壬午客星如孛,在南斗天籥旁。"威廉姆士、毕渥特和伦德玛克把这认为是三个新星:
1. 837年4月29日到5月21日双子座新星。
2. 837年5月3日到6月17日室女座υ星附近新星。
3. 837年6月26日人叫元项马座δ,λ星旁新星。
最近史克洛夫斯基和沙因认为双子座新星爆发在双子座μ,η星之血道喜慢促架半营花字兰间,现在观测到的I晶担示结油分终另排C433星云是它的残迹,而且里法可能和射电源(α=614, δ= + 22°38′)对应起来。[3]
但是《新唐书·染迅金八的天文志》里在这段客星叙事的前面还有一段彗星记事:"唐文宗开成二年二月丙午有彗星于危,长活出声雨害除七尺余,西指南斗。戊申在危西控取客施并波南,芒耀愈盛。癸酉在虚。辛酉长丈余,西行,稍南指。壬戊在婺女,长二丈余,广三尺。癸亥愈长愈阔。三月甲子在南斗。乙丑长五丈,其末两歧,一指氐,一掩房。丙寅长六丈,无歧,北指,在亢七度。丁卯西北行,东指。己巳长八丈余,在张。癸未长三尺,在轩辕右不见。凡彗星晨出则西指,夕出则东指,乃常也。未有遍指四方,凌犯如此之甚者。甲申客星出于东井下,……(如前文)……。八月丁酉有彗星于虚危。"[4]从这段文字总的来看,可以认为这三颗客星及其前后的彗星均是同一彗星,其运行的轨道见图1。这个大彗星即哈雷彗。哈雷彗星过近日点的日期按计算应该是该年3月1日。
公元562年1月28日新星。《宋史》:"宋建隆二年十二月己酉,客星出天市垣宗人星东,微有芒彗。三年正月辛未西南行,入氐宿。二月癸丑至七星没。"显然这是彗星。
我们将伦德玛克表中的错误去掉,并将我们新搜集的材料加进去,制成现在这份古新星表,至1700年止,共有90颗新星。表中有11个(No.17,27,30, 45,57,60,67,68,70,82和85)可能是超新星。单以最近一千年而论,就有七颗超新星爆发:1006年豺狼座、1054年金牛座、1181年仙后座、1203年天蝎座、1230那武仙座、1572年仙后座和1604年蛇夫座。根据这材料,银河系内超新星的爆发频率将大于以往的估计:即平均每150年有一颗超新星出现。
此外,在制表的过程中,我们对新星的再发规律亦有些材料。伏龙佐夫-威廉明诺夫在"气体星云和新星"一书中将巴连拿果和库卡金的亮度变幅关系改进为:
log P = -2.716 + 0.512 A
若取A = 11(新星的平均变幅),则得P = 824年。
在我们的表中,No.12和No.55两次"客星犯帝座"相距882年,No.5和 No.33两次"星孛于大角" 相距779年,正好和计算所得的周期约合。因此,这两个新星很可能是新星再发的例子。
这表我们只编到1700年为止,因为在此以后,西方天文学已很发达,关于新星的材料也很完备,无须再叙。
将表中较有确切位置的61颗新星和2颗再发新星,作视分布研究,得图2。新星在银纬方面的分布如下表:
表1
北银纬 | 新星数 | 南银纬 | 新星数 | 总计 |
0°―― +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90° | 4 7 3 4 4 3 1 0 | 0°―― -10° -10°―― -20° -20°―― -30° -30°―― -40° -40°―― -50° -50°―― -60° -60°―― -70° -70°―― -90° | 13 4 8 7 3 0 0 0 | 17 11 11 11 7 3 1 0 |
总 计 | 26 | 总 计 | 35 | 61 |
由这表可看出:新星有向银面集中的趋势,在±20°范围以内,占了小半数,而在±70°~±90°的范围以内,一个也没有。这和就近代新星资料统计的结果,颇相符合。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银面以南的新星比以北的多,这是因为太阳处在银面以北的缘故。
就银经分布来说,在表2里的前六组是在以银河系为中心的方向为中心的半个天球上,后六组是在另外半个天球上。这样从统计上可以看出新星在反银心的半个天球上要多一些。不过,得注意到:南赤纬大的银河部分(l从240°到300°)在我们中国黄河流域(取φ≒35°)看不见。估计到这一点之后,可以断定:新星视分布的银心聚度小。银心聚度小,银面聚度大,这说明新星形成扁平子系。
表中可能有彗星,同时这表也不能算是很完整。这些都待以后补充和修正。我们将这份较为完整的古新星表付印,只是为了射电天文学和天体演化学领域工作者的参考。
这表的制作过程中得到竺可桢、叶企荪、张钰哲、戴文赛和И.С.Шкловский 的鼓励和很多帮助,特此致谢。
1955年8月
表2
银经 | 新星数 |
60°――90° 90°――120° 120°――150° 150°――180° 180°――210° 210°――240° 240°――270° 270°――300° 300°――330° 330°――360° 0°――30° 30°――60° | 4 11 7 7 2 2 3 1 11 6 4 3 |
总计 | 61 |
文献记载
号数 | 原文 | 书名 | 时间 年。月。日 | 星座 | α h m | β ° | l ° | b ° | 附注 |
1 | 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 | 殷墟甲骨文 |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 | ||||||
2 | 辛未酉殳新星 | 殷墟甲骨文 |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 | ||||||
3 | 周景王十三年春有星出婺女 | 竹书纪年 | 532 B.C | 宝瓶座 | 20 40 | -10 | 5 | -31 | 左传和史记内均有记载 |
4 | 秦始皇卅三年明星出西方 | ||||||||
5 | 汉高帝三年七月有星孛于大角,旬余乃入 | 汉书和文献通考 | 204 B.C | 牧夫座α星附近 | 14 20 | +20 | 346 | +66 | 可能是再发新星 |
6 | 汉元光元年六月客星见于房 | 汉书 | 134 B.C | 天蝎座 | 15 40 | -25 | 313 | +20 | 这是中西史上皆有记载的第一颗新星 |
7 | 汉元凤四年九月客星在紫宫中斗枢极间 | 汉书 | 77 B.C | 大熊座 | 11 36 | +60 | 103 | +55 | Williams和Biot有考证,在NGC3587附近 |
8 | 汉元凤五年四月烛星见奎娄间 | 汉书和文献通考 | 76 B.C | 双鱼座 | 1 20 | +25 | 101 | -36 | Williams,Biot,Lundmark有考证 |
9 | 汉地节元年正月,有星孛于西方,去太白二丈所 | 汉书 | 69 B.C | ||||||
10 | 汉初元元年四月客星大如瓜,色青白,在南斗东第二星东可四尺 | 汉书 | 48 B.C | 人马座μ星之东 | 18 | -25 | 335 | -4 | Williams,Biot,Lundmark有考证,在NGC6578附近 |
11 | 汉哀帝建平二年二月,彗星出牵牛,七十余日 | 汉书 | 5 B.C | 天鹰座α星附近 | 19 40 | +10 | 16 | -8 | 可能是射电源 |
12 | 后汉建武五年客星犯帝座 | 后汉书严光传 | 29 A.D | 武仙座α星附近 | 17 20 | +15 | 5 | +24 | 可能是再发新星 |
13 | 后汉永平十三年冬十一月客星出于轩辕四十八日 | 后汉书古今注 | 70 A.D | 狮子座 | 10 | +20 | 184 | +54 | Biot和Lundmark有考证 |
14 | 后汉永平十三年冬十一月乙丑轩辕第四星间有小客星,色青黄 | 东汉会要,后汉书和文献通考 | 101.12.31 | 天猫座40星附近 | 9 20 | +35 | 158 | +47 | Williams和Lundmark有考证,但他们所确定的位置不对 |
15 | 后汉永初元年秋八月戊申客星在东井弧星西南 | 通志灾祥略、东汉会要 | 107. 9.13 | 大犬座δ星附近 | 7 | -25 | 205 | -8 | Biot和Lundmark有考证,在NGC2452附近 |
16 | 后汉延光四年冬十一月客星见天市 | 通志后汉书和文献通考 | 125.12月 | 蛇夫座 | 17 20 | 0 | 350 | 18 | |
17 | 后汉中平二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门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后年六月消 | 后汉书和文献通考 | 183.12.7 至 186.7月 | 半人马座α,β间 | 14 20 | -60 | 282 | 0 | Щкловский认为是超新星,并且是射电源,近伏尔夫-拉叶星-61°4331 |
18 | 魏黄初三年九月甲辰客星见太微左掖门内 | 晋书 | 222.11.4 | 室女座ηβ星间 | 12 | +1 | 248 | +61 | Williams,Biot,Lundmark均有考证 |
19 | 晋太熙元年夏四月客星在紫宫 | 通志和文献通考 | 290.5月 | 恒显圈 | Williams认为可能在仙后座 | ||||
20 | 晋永康元年三月妖星见南方 | 晋书 | 300.4月 | Williams认为是流星,但Lundmark不以为然 | |||||
21 | 晋永兴元年夏五月客星守毕 | 晋书、通志、文献通考 | 304.6-7月 | 金牛座 | 4 20 | +20 | 144 | -18 | Williams,Biot,Lundmark均有考证 |
22 | 晋永兴二年秋八月,有星孛于昴毕 | 通志 | 305.9月 | 金牛座 | 4 | +20 | 141 | -22 | |
23 | 晋升平二年夏五月丁亥,彗星出天船,在胃 | 通志 | 358.6.26 | 英仙座 | 3 20 | +50 | 114 | -4 | |
24 | 晋太和四年春二月客星见紫宫西垣,至七月乃灭 | 通志和文献通考 | 369.3-8月 | 大熊座天龙座和鹿豹座之间 | 9 | +70 | 111 | +38 | ① |
25 | 晋太元十一年春三月客星在南斗,至六月乃灭 | 通志 | 386.4月 | 人马座 | 18 40 | -25 | 338 | -11 | 在NGC6644附近,Lundmark有考证 |
26 | 晋太元十八年春二月客星在尾中,至九月乃灭 | 晋书、通志、文献通考 | 393.3-10月 | 天蝎座 | 17 | -40 | 314 | -1 | Williams和Biot有考证,但所得位置不同,我们所得者和Biot的近于一致,在NGC II 4637及伏尔夫-拉叶星-40°10919附近 |
27 | 魏始皇元年夏六月有星彗于髦头……先是有大黄星出于昴毕之分,五十余日。十一月黄星又见,天下莫敌 | 魏书 | 396.8月 | 金牛座 | 4 | +20 | 141 | -22 | 可能是超新星 |
28 | 魏泰常五年十二月客星见于翼 | 魏书 | 421年 | 巨爵座和长蛇座之间 | 11 20 | -20 | 244 | +38 | |
29 | 魏太延二年五月壬申有星孛于房 | 魏书 | 436.6.21 | 天蝎座 | 15 40 | -25 | 313 | +21 | |
30 | 魏太延三年(宋元嘉十四年)正月壬午有星晡前昼见东北,在井左右,色黄赤,大如橘 | 魏书和宋书 | 437.2.26 | 双子座 | 6 40 | +20 | 162 | +9 | 张钰哲先生认为可能是彗星,Щкловский认为可能是超新星 |
31 | 魏元象元年正月客星出于紫宫 | 魏书 | 538.2.15 ~3.15 | 恒显圈 | |||||
32 | 周保定元年九月乙巳客星见于翼 | 隋书和通志 | 561.9.26 | 巨爵座α星附近 | 11 | -20 | 240 | +37 | Williams,Biot,Lundmark均有考证,NGC3242在其附近 |
33 | 陈光大二年六月壬子客星见氐东 | 文献通考 | 567.7.28 | 天秤座 | 14 40 | -15 | 308 | +38 | Biot和Lundmark误为568年6月, |
34 | 陈太建七年四月丙戌有星孛于大角 | 隋书和通志 | 575.4.27 | 牧夫座α星附近 | 14 20 | +20 | 346 | +66 | 可能是204B.C新星的再发 |
35 | 隋开皇八年十月甲子有星孛于牵牛 | 通志和文献通考 | 588.11.22 | 天鹰座α星附近 | 19 40 | +10 | 16 | -8 | |
36 | 唐贞观十三年三月乙丑有星孛于毕昴 | 新唐书旧唐书文献通考 | 639.4.30 | 金牛座 | 4 | +20 | 141 | -22 | |
37 | 唐乾封二年四月丙辰有彗星于东北,在五车毕昴间。乙亥不见 | 文献通考 | 667.2.24出现,至6.12不见 | 金牛座 | 5 | +25 | 145 | -8 | |
38 | 唐总章元年四月彗星见五车,…星虽孛而光芒小,…廿二日星灭 | 旧唐书和唐会要 | 668年5.17 ~6.14 | 御夫座 | 5 20 | +40 | 136 | +4 | |
39 | 唐永淳二年三月丙午有彗星于五车北,凡廿五日,至四月辛未不见 | 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和文献通考 | 684.4.20 ~5.15 | 御夫座 | 5 | +40 | 134 | +1 | |
40 | 唐景龙元年十月十八日彗见西方,至十一月甲寅不见,凡四十三日而灭 | 唐会要旧唐书和新唐书 | 707.11.16 ~12.28 | ||||||
41 | 养老六年七月三日壬申,有客星见阁道边,凡五日 | 日本天文史料 | 722.8.19 | 仙后座δ,ε附近 | 1 40 | +60 | 97 | -1 | |
42 | 神龟二年正月廿四日有星孛于华盖 | 日本天文史料 | 725.2.11 | 仙后座ψ,ω附近 | 1 20 | +70 | 93 | +8 | |
43 | 天平十六年十二月二日庚寅,有星孛于将军 | 日本天文史料 | 745.1.8 | 仙女座γ,υ,τ间 | 1 40 | +40 | 102 | -21 | |
44 | 弘仁十四年正月辛酉,有星孛于西南,三日而不见 | 日本天文史料 | 823.2.19 | ||||||
45 | (阿拉伯天文家观测) | Gesch.d'Astr | 827年 | 天蝎座 | 17± | -30± | 335 | -16± | Lundmark新星星表中有,可能是超新星 |
46 | 唐太和三年十月,客星见于水位 | 新唐书和文献通考 | 829.11月 | 小犬座 | 7 20 | +10 | 176 | +13 | Williams,Biot,Lundmark均有考证 |
47 | 唐开成四年闰正月有彗星于卷舌西北,二月乙卯不见 | 新唐书 | 839.3.12 ~3.21 | 英仙座 | 3 20 | +40 | 120 | -12 | |
48 | 唐开成五年二月有彗星于营室东壁间,廿日灭 | 新唐书和文献通考 | 840.3.20 | 飞马座 | 23 40 | +20 | 72 | -40 | |
49 | 唐大中六年三月有彗星于觜参 | 新唐书 | 852.4月 | 猎户座 | 5 40 | +10 | 164 | -8 | |
50 | 元庆元年正月廿五日戌时,客星在壁,见西方 | 日本天文史料 | 877.2.11 | 仙女座α和飞马座γ间 | 0 | +20 | 78 | -41 | |
51 | 宽平三年三月廿九日乙卯,客星在东咸星东方,相去一寸许 | 日本天文史料 | 891.5.11 | 蛇夫座φ,χ,ψ,ω之东 | 16 20 | -20 | 324 | +18 | |
52 | 唐景福元年十一月有星孛于斗牛 | 新唐书 | 892.12月 | 人马座和摩羯座之间 | 19 40 | -20 | 348 | -22 | |
53 | 唐光化三年正月客星出于中垣宦者旁,大如桃,光炎射宦者,宦者不见 | 新唐书和文献通考 | 900. 2月 | 武仙座 | 17 | +15 | 2 | +29 | Biot和Lundmark有考证 |
54 | 唐天复二年正月客星如桃,在紫宫华盖星下,丁卯有流星,起文昌,抵客星,客星不动,乙巳客星在杠守之,明年犹不去 | 文献通考 | 902年 | 仙后座ω,ψ星附近 | 1 30 | +65 | 97 | -6 | |
55 | 梁乾化元年五月客星犯帝座 | 文献通考 | 911. 6月 | 武仙座α星附近 | 17 20 | +15 | 5 | +24 | Biot和Lundmark有考证可能是29 A.D新星之再发 |
56 | 延长八年五月以后,七月以前,客星如羽林中 | 日本天文史料 | 930年 | ||||||
57 | 宋景德三年有巨星见于天氐之西,光芒如金圆,无有识者 | 玉壶清话 | 1006年 | 豺狼座κ星附近 | 15 | -50 | 292 | +6 | 可能是超新星,并且是射电源② |
58 | 宋大中祥符四年正月丁丑,客星见南斗魁前 | 宋史和文献通考 | 1011.2.8 | 人马座 | 19 20 | -30 | 336 | -22 | |
59 | 宋明道元年六月乙巳客星出东方近浊,如木星大,微有芒彗,至丁巳,凡十三日而灭 | 文献通考 | 1032.7.15 ~7. 27 | ||||||
60 | 宋至和元年五月乙丑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 | 宋史 | 1054.6.10 | 金牛座ζ星附近 | 5 30 | +20 | 155 | -3 | 金牛座蟹状星云NGC 1952(=M1)即其残迹,也是射电源③ |
61 | 辽咸雍元年八月丙申,客星犯天庙 | 辽史道宗本记 | 1065.9.11 | 长蛇座与唧筒座之间 | 10 20 | -30 | 265 | +32 | |
62 | 宋熙宁三年十一月丁未,客星出天囷 | 文献通考和宋史 | 1070.12.15 | 鲸鱼座 | 2 40 | +10 | 132 | -42 | Biot和Lundmark有考证 |
63 | 辽太康五年十二月丙午彗星犯尾 | 续文献通考和辽史 | 1080.1.6 | 天蝎座 | 17 | -40 | 314 | -1 | |
64 | 宋高宗绍兴八年五月,客星守娄 | 文献通考 | 1138.6月 | 近白羊座β星 | 1 50 | +22 | 112 | -39 | |
65 | 宋绍兴九年二月壬申,客星守亢 | 宋史和文献通考 | 1139.3.23 | 室女座 | 14 20 | -10 | 306 | +45 | Biot和Lundmark有考证 |
66 | 宋淳熙二年七月辛丑有星孛于西方,当紫微垣外七公之上,小如荧惑,森然蓬勃,至丙午始消 | 宋史和宋史新编 | 1175.8.10 ~8.15 | 牧夫座、武仙座和天龙座之间 | 16 | +60 | 58 | +44 | |
67 | 宋淳熙八年六月己巳,客星出奎宿,犯传舍星,至明年正月癸酉,凡一百八十五日始灭 | 宋史和文献通考 | 1181.8.6 ~1182.2.6 | 仙后座 | 1 40 | +70 | 95 | 9 | ④ |
68 | 宋嘉泰三年六月乙卯,东南方泛出一星,在尾宿,青白色,无芒彗,系是客星,如土星大 宋嘉泰三年六月乙卯,客星出东南尾宿间,色青白,大如填星,甲子守尾 | 文献通考 宋史 | 1203.7.28 ~8.6 | 天蝎座 | 17 | -40 | 314 | -1 | NGC4673及伏尔夫-拉叶星-40°10919在其附近 Щкловский认为是颗超新星 |
69 | 宋嘉定十七年六月乙丑,客星守犯尾宿 | 宋史 | 1224.7.17 | 天蝎座 | 17 | -40 | 314 | -1 | |
70 | 宋绍定三年十一月丁酉有星孛于天市垣屠肆星之下,明年二月壬午乃消 | 宋史、宋史新编 | 1230.12.15 ~1231.3.20 | 武仙座109星之南 | 18 20 | +20 | 16 | +13 | Biot和Lundmark有考证,日本天文史料中亦有很多记载。⑤可能是超新星。但日本记在天鹅座 |
71 | 宋绍定五年闰九月庚戌,彗星见东方角宿,十月己未始消 | 宋史新编、宋史、金史续文献通考 | 1232.10.18 ~11.26 | 室女座α和ζ之间 | 13 20 | -10 | 286 | +51 | |
72 | 宋嘉熙四年五月辛未,彗星见于室,至三月辛未始消 | 宋史 | 1240.6.5 ~1241.4.25 | 飞马座 | 23 | +20 | 60 | -36 | |
73 | 宋嘉熙四年七月庚寅,客星出尾宿 | 宋史和续文献通考 | 1240.8.17 | 天蝎座 | 17 | -40 | 314 | -1 | |
74 | 元大德元年八月丁巳祅星出奎,九月辛酉朔,祅星复犯奎 | 元史和续文献通考 | 1297.9.9 ~9.18 | 仙女座与双鱼座之间 | 1 | +30 | 95 | -32 | |
75 | 元大德二年十二月甲戌,彗出子孙星下 | 元史和续文献通考 | 1299.1.24 | 天鸽座 | 6 | -40 | 214 | -25 | |
76 | 元皇庆二年三月丁未,彗出东井 | 元史 | 1313.4.13 | 双子座 | 6 40 | +20 | 162 | +9 | |
77 | 明洪武廿一年二月丙寅,有星出东壁 | 明史 | 1388.3.29 | 飞马座γ和仙女座α间 | 0 | +20 | 78 | -41 | Lundmark表中的位置不对 |
78 | 明永乐二年十月庚辰辇道东南有星如盏,黄色,光润而不行 | 明史 | 1404.11.14 | 天琴座 | 19 | +40 | 38 | +14 | |
79 | 明宣德五年八月庚寅有星见南河旁,如弹丸大,色青黑,凡二十六日灭 | 明史和续文献通考 | 1430.9.9 | 小犬座α,β星附近 | 7 20 | +7 | 176 | +13 | Williams和Lundmark有考证 |
80 | 明宣德五年十二月丁亥有星如弹丸,见九游旁,黄白光润,旬有五日而隐。六年三月壬午又见 | 明史和续文献通考 | 1431.1.4 ~4. 3 | 波江座μ,ω,ψ附近 | 5 | -10 | 177 | -27 | Williams和Lundmark有考证 |
81 | 明天顺五年六月壬辰天市垣宗正星旁有星粉白,至乙未化为白气而消 | 明史和续文献通考 | 1461.7.30 ~8. 2 | 蛇夫座β星附近 | 17 40 | 0 | 353 | +13 | Lundmark有考证 |
82 | 明隆庆六年冬十月丙辰彗星见东北方,至万历二年四月乃灭 | 明史稿神宗本纪 | 1572.11.8 ~1574.5月 | 仙后座γ星附近 | 0 40 | +60 | 90 | -2 | 此即Tycho新星,它是颗超新星,又是射电源⑥ |
83 | 明万历六年正月戊辰有大星如日,出自西方,众星皆西环 | 明史、明史稿和续文献通考 | 1578.2.22 | Williams Biot和Lundmark都有考证,但可能性不大 | |||||
84 | 明万历十二年六月己酉,有星出房 | 明史和续文献通考 | 1584.7.11 ⑦ | 天蝎座 | 15 40 | -25 | 313 | +21 | Williams Biot和Lundmark有考证 |
85 | 明万历三十二年九月乙丑,尾分有星如弹丸,色赤黄,见西南方,至十月而隐。十二月辛酉,转出东南方,仍尾分。明年二月渐暗,八月丁卯始灭 | 明史和续文献通考 | 1604.10.10 ~1605.10.7 | 蛇夫座 | 337 | -4 | 此即Kepler新星,Williams Biot和Lundmar均弄错了 | ||
86 | 明万历卅七年有大星见西南,芒刺四射 | 明史和续文献通考 | 1609 | Williams Biot和Lundmark有考证,但可能性不大 | |||||
87 | 明天启元年四月癸酉,赤星见于东方 | 明史和续文献通考 | 1621.5.22 | Williams和Lundmark皆列入新星表中 | |||||
88 | 清康熙十五年正月戊子,异星见于天宛东北,色白 | 清史稿 | 1676.2.18 | 波江座 | 4 | -10 | 169 | -40 | |
89 | 清康熙二十七年十月己酉,异星见奎,色白 | 清史稿 | 1688.11.2 | 仙女座 | 1 | +30 | 95 | -32 | |
90 | 清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己酉,异星见萁,色黄,凡二夜 | 清史稿 | 1690.10.18 | 人马座 | 18 | -30 | 331 | -10 |
注释
① Щкловс来自кий和Паренао曾认为:这颗新星爆发在仙后座里,并且可以和射电源(α=23360百科21,δ=58°)对应起来。但在这次编表过程中,发现紫宫西垣并不经过仙后把座。紫宫西垣的主要七颗星是:天龙座α,κ,λ,δ和鹿豹座43,9,宜表对能初组IH星。这样一来,最强的射电源--仙后座射电源A--就不能认为是超新星爆发的结果。
② 关于这个超新星记载的资料尚有:
(1)《文献通考》:"宋考思儿温觉态心防真宗景德三年四月戊寅周伯星出氐南,骑官西一度。状半月,有芒角,煌煌然可以鉴物。……八月随天轮入浊,十一月复见在氐。自是常以十一月晨见东南方,八月西南入浊。"根据这段记载,这颗新星可见时间很长(四月脸方戊寅相当于5月6日)。
(2)《宋史·新编真宗本纪》:"景德三年五月壬寅(5月30日),日当食不亏,周伯星见。……十一月壬寅(11铁机磁供片获次项月26日),周伯星再见。"
(3)《宋史·鱼端满指草天文志》:"宋景德三年三月乙留香巳客星出东南方。" 景德三年三月乙巳相当于4月3日。
(4)日本《明月记》:"宽宏三年四月二日癸酉(5月1日)夜以降,骑官中有大客星,如荧惑,光明动摇,连夜正见南方。或云骑阵将军星变本体增光欤"。可见这颗新星当时亮如空效死蛋控入好火星,在κLup附近。
(5)Schonfeld在防皮表呢钟精千缩学坚A.N.127, 153上说,1006年初Hepid怎anus及Barhebreaus曾在天蝎座观测到新星。可能与此为同一新星。
③关于这个超新星,尚有以下参考资料:
(1)在实章十医任行日本《明月记》:"天喜二年四月中旬以后,丑时客星出觜参度,见东方,孛天关星,大如岁星。"可见当时的亮度犹如木星。
(2)《宋史·仁宗本纪》:"嘉佑元年三月辛未,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 嘉佑元年三月辛未公元1056年4月6日,可见这颗星在一年零十个月中都可看见。
(3)Dybendak, Oort, Mayall: Supernova in Taurus, PASP, 54督欢断毛每,91,95(1942).
④ 关于这个新星尚有以下文献可以参考:
(1)《金史》:"金大定二十一年六月甲戌客星见于华盖,导移富倒孩凡百五十有六日灭。"
(2)日本《吾妻镜》:"治承五年六月廿五日庚午,戌刻客星见艮方,大如镇星,色青赤,有芒角,是宽宏三年出现之后,无例云云。"艮方即项尼赵宁先立至东北方。
(3)日本《数说则微玉叶》:"养和元年六月廿八日癸酉,传闻自六月廿五日起,客星出内天王良旁。"
弦庆敌(4)日本《明月记》:"治承五年六月廿五日庚午,戌刻客星见北方,近王良星,守传舍星。"
(5)日本《百炼抄》:"治承攻风五年六月廿五日,客星见北极。"
⑤ (1)日本《百炼抄》:"宽喜二年十月廿九日自昨日夜客星氢硫讨出现,养和元年(1181年)以后无此变欤"。宽喜二年十月廿九日相当于1230年12月4日。
(2)日本《明月记》:宽喜二年十一月三日夜"奇星现辛方,在织女东,天津艮,奚仲旁"。奚仲为天鹅座χ,ι,θ三星。
(3)日本《吾妻镜》:"宽喜二年十二月五日壬戌,客星出现;十一日戊辰,今晓客星犹出现。京都十月廿八日出现,天文博士维藩朝臣最先奏闻"。
(4)日本《本国寺年谱》:"宽喜二年十二月五日客星西州见之,十月京洛见之廿八日。"
⑥ (1)《明史·天文志》星表部分记有:"……又有古无今有者,策星旁有客星,万历元年新出,先大今小。"策星即仙后座γ星。
(2)《中西经星同异考》梅文鼎序中有:"王良之策有万历癸酉年新出之星。"
⑦从这时起,西洋人都把日期换算弄错了十天,他们没有考虑到1582年的改历。
(首次发表于《天文学报》1955年第2期)
[1] Kunt Lundmark, Suspected New Stars Recorded in Old Chronicles and among Recent Meridian Observations. PASP, 33, 225-238 (1921).
[2] Воронцов-Вельяминов, Газовые туманности и новае эвёзды. стр. 184.
[3] Г. А. Щайн и В. Ф. Газе, ДАН, 96, 4, 713-715 (1954).
И. С. Щкловский, ДАН, 97, 1, 53-55 (1954).
В. Ф. Газе и Г. А. Щайн, А. Ж. 31, 5, 409-412 (1954).
[4] 唐书天文志、唐书文宗本纪、新唐书文宗本纪、唐会要、续日本后记、一代记要、日本纪略和诸道勘文中均有这颗彗星的记载。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