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德建(1909-1996),是浙江嘉兴人。在厦门完成高中学业,大学毕业於来自上海私立持志大学,三十年代受教於章氏国学讲习会预备班。四十年代曾在无锡国专沪校教授国文科。建国后,曾任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上海师大古籍研究所古籍文献班教授,1990年进入上海文史馆。 金德建在高中时期受谢云声影响,开始阅读顾360百科颉刚主编的《古史辨》,并由此从幼时对先秦诸子的兴趣转入专业的学问研究。自1931年左右由闻在宥介绍开始与顾颉刚通信之后,毕生从事古籍、先秦诸子学考证。
- 中文名称 金德建
- 出生日期 1909
- 逝世日期 -1996
- 毕业院校 上海私立持志大学
著来自作
《两汉尚书源流及其篇目之新估定》,无锡:360百科新朴学社,年代不答艺山愿才算活示详。
《古籍丛考》,昆明:中华书局,1941年;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司马迁所见书再免现德把细动之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
《先秦诸子杂考》,中州书画社,1982年。
《经今古文字标似烟只留输考》,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金德建古文字学论文集》,贯雅出版社,1991年。
论文
《汉代经典今迫客控黑室育二油古文学研究》,油印本,持志大学毕业论文稿,年代不详。
《司马两半友向色花迁所见书考叙论》根效导胶南机见间业,《史学年报》第一卷第五期,吃机眼少川呼缺技1933年。
《老子新考》,《文澜学报》第二卷第一期,1936年3月。
《韩诗内传的流传及其渊源》,《新中华》第一卷第七期,1948年4月。
《李悝尽地力的考察》,《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第4期。
《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求是学刊》,1980年第3期。
《<荀子>零笺》,《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4辑。
《墨子"尚贤"学说所反映的时代》,《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宋钘、尹文三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惠施三论》,《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
《<尧典>九族今古文异导如村延你和呀火说的解释》,《阜阳师范米顶学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2期。
《<尧典>述作小议》,《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4期。
《<尧典>三论》,《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1辑。
《关於巡守制度今古文异说的解释》,《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四辑,1983年。
《<皋陶谟>二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释韩安国"受<韩子>杂家说"》,《齐鲁学刊》,1984年第6期。
《释<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社会科学》,1984年第9期。
《释<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学术月刊》,1984年第10期。
《释"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齐鲁学刊》,1985年第1期。
《<帝告>佚文在今<皋陶谟>中考》,《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
《商颂述作考》,《古籍论丛》第二辑,1985年10月。
《司马究然李核草而果几省迁见过<司马相如集>吗?》,《人文杂志》,1986年第1期。
《<太史公自序>中"剑论"释》,《史林》,1986年第1期。
《<史记·儒林列传>"禽滑厘受业於子下"考》,《史林》,1986年第3期。
《论<春秋繁露>是纬书的起源》,《浙重友信百求顾江学刊》,1986年第3期。
《司马迁论<尧典>述作》,《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
《论司马迁所见<尚书>中有<分殷之器物>》,《人文杂志》,1986年第5水目期。
《<王制>制度洲门治为<大戴礼记·千乘>所本考》,《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第一辑,1986年。
《<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等三节应相连接》,《史林》,1987年第4期。
《<尚书>百篇外当附扩有<太戊>及<五官有司>》,《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1辑。
《<鬼谷子>述作考》,《管子学刊》,1988年第1汉器激期。
《孔子学说有与墨际知困构例足包弦研万家相符》,《史林》,1988年第2期。
《论稷下学派与秦汉博士的关系》,《管子学刊》,1988年第4期。
《齐威王使大夫述作之<司马兵法>析论》,《管子学刊》,1989年第3期。
《<尚书·文侯之命>述作时代新证》,《史林》,1990年第1期。
《释"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司马迁叙述孔子与齐景公间的关系》,《管子学刊》,1990年第1期。
《<盘庚>小议》,《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第三辑,1区待齐称脸990年。
《<仲尼弟子列传>孔门四科先"政事"后"言语"辨》艺便谈斗友是展室犯占肥,《史林》,1991年第2期。
《试析齐学与鲁学中的一些问题》,《管子学刊》,1991年第4期。
《试析齐学与鲁学中的一些问题(续)》,《管子学刊》,1992年第1期。
《<公羊传>述作当在董仲舒辨--徐彦所引<戴宏序>说质疑》,《管子学刊》,1993年第2期。
《<史记志疑>订正二则》,《文史》第三十七辑,1993年。
纪念文字
金先生又有三篇怀念与研究章太炎先生的文字:
《章太炎与龚振鹏》,《文教资料简报》,1981年第1期。
《章太炎先生晚年苏州讲学与爱国主义精神》,《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章太炎先生赠田桐的对联》,《浙江学刊》,1987年第3期。
其他相关
关於金先生的生平与学术,可参见:
顾颉刚:《跋金德建先生战国策作者之推测》,《古史辨》第六册,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
金德建:《开创治学途径的一代大师--悼念顾颉刚先生》,《顾颉刚先生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张剑光:《仁厚的金德建先生》,见张剑光博客"我是风啊1888",2009年11月17日。
社会评价
金先生第一次走进教室,的确使人眼睛一亮。原本想老学究是个干瘦的老人,想不到他是个挺直腰板,往教室里一站使人顿生亲切感的老人,当时看上去有七十多岁的样子,一脸的微笑,略显圆润的脸上不时荡漾着对后学的仁慈和赞许。先生戴一副眼睛,讲话平缓但宏亮,口齿清晰,敦厚长者的模样。《论语》的教学,用的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作为教材,他没有专门费时来论述多少孔子的思想,从第一次讲课开始,分章分条讲述下去,但又将孔子的思想在每条中论述得十分透彻。他知道我们都是刚刚开始接触先秦的著作,所以讲述上往往是从浅显之处着手,却又把我们渐渐带入孔子思想的内核中去。本来有了杨伯峻的《译注》,我们看起来有了参照,但往往发现金先生讲的东西与杨书的解释不一样,而且这不一样随着一章章学下去越来越多,这时我们自然发现了金先生除了要求我们有扎实基本功外,还在带着我们对前人的注疏进行不断的怀疑,引导着我们产生自己的新观点。 课外功课,他一要求我们背,第二节课要抽查,二要求我们提问。当时池洁的问题最多,所以金先生的表扬亦多。当然他表扬的不只池洁,我也得到过表扬,虽然只有一二次,但对《论语》的学习产生了不少推动力。从图书馆借了赵纪彬、刘宝楠、朱熹的著作相互参照,看了不少书,思索了不少问题。现在回想起来,表扬的方式是他激励我们学习的一种教爱手段,先生做得很成功。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