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隆乡,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下辖乡,地处都兰县中南部,东临香日德镇和香加乡,南与玉树州曲玛莱县和果洛州玛多县接壤,西、北靠宗加镇。 行政区域面积8233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末,巴隆来自乡户籍人口有6213人。 截至201律杆命货判换道才9年10月,巴隆乡下辖15个行政村。
2011年,巴隆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847元。 2018年,巴隆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6个。
- 中文名称 巴隆乡
- 行政区类别 乡
- 所属地区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
- 地理位置 都兰县中南部
- 面积 8233 km²
基本概况
"巴隆"系蒙古语、汉语意把今课小者盾然否意为"右",以因当地系清代青海板决既践段海介蒙古和硕特部右翼盟西右后旗的驻牧地而得名,巴隆乡位于都兰县中部偏南、东临香尔九消五染处地肥她杆日德镇和香加乡,北部和西部靠宗加镇,南部是曲玛莱县和玛多县。全乡总面积为5687.22平方公里,总人口0.41万人,其中蒙古族占64%,其余为藏、汉、回族,境内地势南高北低,气候寒冷干燥,年均气温3.8℃,年均降水量213.4毫米,年均日照数3020小时,海拔3041米,距县城察汗乌苏镇110公里。
该乡于200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从原址迁往109国道两来自侧,规划范围为以109国道为轴东西各1公里,南北顺10360百科9国道1.5公里,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
简介
全乡天然草场505.1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375.33亩,有耕地17557.5亩,林地5200亩,大小牲畜7.4万头。全境自然条件为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多风沙,水资源缺乏,平均海拔2900m-3000m左右,年均气温5.1℃,全年最高气温31.9℃,最低气温-29.8℃,土层结构多以灰棕沙土为主。 全境矿产、野生动物、旅游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各种矿藏10余种,其中岩金、铅锌、铜、铁、花岗石等储量丰富。境内野生动物种类全,数量多,岩羊、黄羊、盘羊、野牦牛、野驴、棕熊、麝、藏原羚、白阶金唇鹿、马鹿、雪鸡、天鹅、黑颈鹤等珍稀动物,1985年建立都兰县国际狩猎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其中高山、冰川、草原、原始杨树林令人神往,据考古证实,巴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巴隆乡"骑兵连"是全省民兵建设的一面旗帜,是一支具有 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过硬队伍改模门,曾在剿匪平叛,多次受到中央军委、省州军区表彰奖励,被当地群众誉为"昆仑之鹰"。马铃薯是我乡农村特色经济的主导作物,已成为点洲合发展特色经济的支柱产业,巴隆乡的脱毒马铃薯已需衣个州试茶停师验在都兰县境内,格尔木市场得到广大侵消费者的喜爱。
农业发展
我乡耕地属于沙壤土壤,是马铃薯种植的最佳土壤,本该马铃薯种植是农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在过去,略华火运语坏由于交通不便,运输不畅,农民市场意识不强,信息闭塞,马铃薯产业未能很好发燃化激好克益流红态展。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近几足灯可终自沙年来脱毒马铃薯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2007年我乡的脱毒马铃薯种植由340亩扩大到2500轴粮题须影亩,2008年扩大到5800亩。2007年脱毒马铃薯总产由850吨增加到6250吨,产值由42.5万元增加到356.25万元,今年脱毒马铃薯总来自产值将增加到12500吨,产值增加到712余万元。脱毒马铃薯在去年种植规模上不断扩大,种植基地不断得到发展,种植技术不断得到更新。 通过积极引进优质种薯,扩大种植技术,拓宽销售渠道,使一家一户零星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变,零散销售向集中销售转变,无序种植向定单种植转变,传统种植向科技种植转准变,脱毒马铃薯产业建设组织360百科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包跳让打丰足己县创角素不断增加。脱毒马铃处课班若考变灯处穿错六薯富含淀粉、糖类、蛋白质、矿物质、盐类和维生素B等营养物质,具有早熟、高产、味香、耐贮运等特点,可食用。应用在食品、纺织、石油化工、医药等各个领域,电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巴隆乡脱毒马铃薯朝者及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独,并与周边的一些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及合作项目,使巴隆乡的马铃薯走向了市场,也为我乡的特色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