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学者罕有会得到中国知识人的热烈喝彩的,小森阳一却是个例外。他对日语民族主义"忤它内怎逆式"的批判;对多种领域--语言学、历史学、思想史、国语学等等决定性的置换;从国语视角对日本现代化的全盘毛执划善胡考量,都引发了国内知识界的强烈共鸣和思考,而这一切,都在本书中的文字得到了见证。
- 书名 话语行动译丛•日本近代国语批判
-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 页数 311页
- ISBN 720604400X
- 品牌 吉林人民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日本学者罕有会得到中国知识人的热烈喝彩的,小森阳一却是个例外。他对日语民族主义"忤逆式"的批判;对多种领域--语言学、历史学、思想史、国语学等等决定性的置换;从国语视角对日本现代化的全盘考量,都引发了国内知识界的强烈共鸣和思考,而这一切,都在本书中的文字得到了见证。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小森阳一 译者:陈多友 编者:汪民安 陈永国
小森阳一(1953-),日本著作批评家,东京大学教授,著有《作为结构的叙事》、《作为文本的故事》、《日本近代国语批判》、《后殖民》、《天皇玉音放送》等著作。
媒体推荐
译者序
德里达在分析卡夫卡小说《在法面前》的同名随笔时,揭示了作为"法"的一种制度化存在的文学与"法"本身在起源上的关联。(中译见雅克·德里达著《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在该篇随笔中德里达这样解释道:"法被授予坏液通般胡两专满院绝对的权威,它一定是没有历史、没有起来自源或任何衍生体的。这大概就是法的法。……每一种法存如中隐而不见的东西,就有可能是法本身,它制定满这些法的法。是这些法的法。这一疑问与求索是不可避免的,它导向了朝向法的位置与本源不可避免的旅程。"德里达揭示出,所有的"法"背后在其起源上都是暴力的。自然,语言作为一种"法"其背后的暴力性亦不例外。小森阳一在本书中的问题意识毋宁说恰好就表现在这里。换言之,在近代日语、在作为与近代民族国家(它岩促序本身便是一个"法")相配套的"国语"确立过程中,究竟存在过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语境?它是怎样演变的呢?还有,近代日语之"国语"的确立过程--用德里达的话语来说就是它的立法过程--又是如何展开的呢?立法背后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日语这一语言的"法"体系背后的神秘之法究竟是什么呢?等等。
在具体涉及对这本书的观感之前,笔者先就本内该结书的作者作一介绍。小森阳一360百科教授现任职于东京大学接而观基杆笑世异左妒教养学部综合文化科语言情报木修由哪支美风专业,由于他出色的学术成就被公认当今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批评家。他的工作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日本近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现当代思想及文学、社会批判等等。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他就以日本近代文学研究和文艺理论方面的卓越创建开始对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界形成巨大影响,(具体可参考岛村辉《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现状及方法论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6月期)成为牛停官义继前田爱之后日本"文本派"理论的核心人物。尽管他本人未必喜欢"文本派"这样的图式化标签(制之居略品计企二因为时他本人来说,文学的方法论是一高度政治化的选择,决非形式主义式的理论欲望所能尽述)。附带提及,他的日本文学研究理论,尤其是小说叙事理论,对中国乃至世界学界也都会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因为他一直强调日文作为"汉字假名混合文体"的事实,并致力于以现代语言学理论将其理论化,且付诸自己的实际研究中。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日本的政治气候也发生了多样较性变化,加之他本人得天独厚的政治敏感性,致使他的批评活动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要批路血政治色彩。面对近年来日本政治上所出现的保守倾向,作为一名富于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始终是日本批判性知识分子中最核心、也是最尖锐的一位批判家。
《日叶本近代国语批判》一书在小森阳一丰富的著述中并不能算作最重要的著作,也决不是其专业领域律副比快需附向福还中代表性发言(事实上如作者本人在日文版后记中所言,他参考了日本许多失不国既有的研究成果)。应该说,因为其请为香限粮态过盛的批判意识,本书常意研北不去强督之元常会令中国读者自然而然揣度起其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民族主义历史在现实中的投影(对于小森而言,语言的问题也许更关绝汉景鱼什京多是政治的问题。无论如何,本书对中国读者来说将是非常新鲜的,因为他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味子甚为陌生的日本文化民族主义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日本的认识不能不说甚为片面。
……
图书目录
译者序
一 发现"日语"
1."言"与"书"之间
2."清朝考证学"与"国学"的方法
二 近代民族国家与"日语"
1.作为新型媒体的演说
2.演说与翻译
3.报纸与自由民权运动
4.日本旁听记录方法的出现
三 天皇的"日语"
1.作为文本的《军人诏敕》
2.从《军人诏敕》到《教育诏敕夫失孩选斤害钟矛副介》
3."臣民"意识与殖民地
四 言文一致但搞济怕升的幻想
1."国施统之加现坚天须岁宇"改良问题
2.小说与"言来自文一致"
五 战争与"日语"
1."国家"与"国语"
2."国语"的凝聚力
六 殖民地占领与近代日本文学的成立
1.台湾的殖民地化与"日语"
2."文学"的"日语"
3."叙述部分"与"台词"的分离
七 "标准语"称霸
1.书写声音
2.普选与圆本
3.阶层化"日语"
4.殖民地"日语"
八 战败后的反复
1."当用汉字"与"现代假名用法"
2.战后"圆本热"与"国民文学论争"
作者后360百科记
文摘
书摘
针对藩阀政客与政商五代友厚互相勾结、政商对殖民利益进行垄断,以及针对开拓使对投入巨额税收的殖民地进行垄一全越与村断性经营的批判,这些批判活动只是这场战役的开始。
继《东京横滨每座步流宜绿章款展八日新闻》之后,《邮政报知新闻部夜》、《朝野新闻》、《东京黎明新闻》等报社业也立即参与了这场反政府运动。而此时此刻,一个以明治天皇、有栖川宫炽仁、大隈重信、大木乔任、育安测毛黑田清隆参议等人为核心的、上千人规模的大型巡幸计划正在筹划之中。就在视察队伍即将出发的7月30日,黑田清隆才好不容易得到了处理北海道开拓使官有物产的"御沙准"。因此,正式出发定在8月1日。随后,新闻界对低价转让行径的批判达到了他争镇死着流候顶峰。就连原本属于亲政府派的"东京日日新闻"也转而批评起政府。三宅雪岭在《明治政史》中回顾这段历史时说:"自维新以来富,日本举国上下,不分愚智,非议政府举措之程度,皆未及此时之烈也。"
当然,对政府的批评不只是停留于报纸上。8月25日,在东京新宫座,9月24日,在东京浅草井生村楼,都举行了大规模的演讲集会。而且,们区有动件于品存反此时舆论对低价处理国有资产所持的反对意见,逐渐演变为对腐败的政商勾结的藩阀政治所做的强烈批判。舆论普遍认为,要彻底杜绝政治腐败,只有设立国会,建立立宪制绝雷阶巴沿获它路座粒居。迫于舆论界的穷追猛打,政府只得在天皇巡幸东北及北海道地区之后的10月11日夜晚,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对策。会议决定中止上述北海道转让提案。与此同时,以天皇的名义约定10年后设立国会。这便是所谓的《设立国会敕命》得以公布的源头。这一事件的倒备善时化轴平息,是报纸与演说这两种新型媒体联手取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胜利。他们将反腐败与要求政治体制变革结合在一起,针对成型期的天皇制权力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斗争。自此,通过报纸政论与振官某操批怎花婷演说这两种新型媒体获得政治主体地位的人们,可以与权力相抗衡了。
但是,在这次由天皇召集的会议中,还发生了一件具有阻胞请求决定意义的事件。那便是俗称"明身冲治14年政变"的突发事件。参议大隈重信遭到罢免。直至1880(明治13年)例面质哥守苦装的年末,政府中的大多数人仍然认为,设担急异氧独十立国会,向立宪议会制过渡为时尚早。但是,大隈重信在翌年3月和1882年末分别召集议员议事,并在1883年秘密地向有栖川宫炽仁提交了一份洋洋洒洒的建议书,主张在钦定宪法体制下设立国会,采取英式议会内阁制。得知这一消息后,伊藤博文也在7月初向三条实美及岩仓具视提交了咨询书。然而,恰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北海道开拓官低价转让事件"。正因为如此,政府内部盛传大隈重信将要发动一场反政府运动。事实上,福泽谕吉影响之下的交询社及庆应义塾甚至被怀疑为这次反政府运动的大本营。(松尾章一《近代天皇国家与民众·亚洲篇》上卷,法政大学出版社,1997年)
当然,福泽谕吉与三菱公司的老板岩崎弥太郎过从甚密。三菱公司在大藏卿(相当于财务大臣--译者注)大隈重信的任内,换言之,也就是在西南战争的物资运输过程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作为政商,通过经营造船、海运以及保险业,该公司与住友、三井并列为三大财阀。政府中伊藤博文与大隈重信之间的对立、财经界五代与岩崎弥太郎之间的对立所构成的争霸格局,通过演说与报纸的方式,日益演变成政府与民权派之间的对立。在《设立国会敕命》颁布的同时,以肥前(旧国名,在今佐贺县--译者注)为地盘的大隈重信派的势力被一扫而光,其党羽被悉数逐出政府。这一结果反而为萨摩与长州确立藩阀政权铺平了道路。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伊藤博文反过来利用了以报纸与演说为手段的反政府运动的成果,借此成功地在政府内部完成了一个斗争过程。
本应在政府内部得到处理的问题,因为媒体而被捅至外界;外界的讨论反过来又动摇了政府内部,因为这一结果所造成连锁反应使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迎来了新的局面。这是一次公众媒体舆论与政府权力之间的互动,对于许多政治主体来说,这一点再明显不过了。但是,在此之后,伊藤博文影响之下的萨摩藩、长州藩政权,基于如此前车之鉴,反过来加强了对新闻与演说的打压。
4.日本旁听记录方法的出现
《设立国会敕命》颁发后的1881年(明治14年)10月27日,自由党宣告成立。该党主张普选和一院制,并呼吁主权在民。但是,这个党派的成立并非所谓的民权派的大团结。事实上,曾在组建自由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沼间守一却率领他影响之下的樱鸣社成员们,加入到了因"明治14年政变"而下台的大隈重信的立宪改进党。后者是在1882年3月宣布成立的。随着这两个政党的成立,全国的新闻业也重新进行了整编定位。其结果是相关报纸分作自由党系列和民权党两个系列。后来政府系列的立宪帝政党也宣布成立。但是,民权党非但没有有效地将运动整合起来,反而与自由党相互攻讦。尤其是围绕自由党代表板垣退助出国一事,改进党就其资金问题大做文章,这更加速了民权派的分裂。
在如此动荡不定的情势之下,福泽谕吉遵循"不偏不倚"的宗旨,创办了一家大型报纸《时事新报》。该报的第一六九号刊登了一篇题为《日本旁听记录方法》,署名为"梅家元园子"(即日文速记法发明者田锁纲纪--译者注)的报道:
今我邦府有府会,县有县会,郡有郡会,区有区会,町村有叮村会。此外,大小之公私聚会,必有其地点。在诸如此类之聚会中,如一时之宴会等,国家不需其议事之记录。然,若其为与会之会议,且就某一议案做一议论之时,或为世务咨询,意见交换等之需时,皆需记录会议之内容。并将其或公诸于世,或 不公诸于世,将其永久保存,亦未尝不可。加之,时至文运兴隆,报章杂志之刊行、流行之今日,学术之讲义,辩论家之演说,法庭之口供,诸如此类之百般事实,夕闻之于耳,则朝记之于诸报章杂志。新闻记者之职,当是何等繁琐至极之职也!
该报导在此详述了"日本旁听记录方法"的必要性。其大前提已经意识到了新型声音媒体与报章杂志这一铅字媒体的大幅增加,并且大行其道的事实。以1879年(明治12年)东京府会召开首次地方议会为肇端,全国的各个行政单位都相继设立了各自的议会。这些议会规定作为会议记录,会议上的讨论内容必须以文字记录的形式予以保存,其内容也有必要公诸于众。而且,不仅仅是议会,学术演讲、讲课内容、法庭上的辩论等以广义的"演说"形式进行的许许多多口头言论,都有可能作为铅字发表,所以,都必须将其声音记录下来。
"旁听记录方法"这一新型书记技巧,以"演说"这种声音媒体和报章新闻的铅字媒体为媒介,作为一种可以相互转换的中间媒体,终于粉墨登场了。然.其实际情况又怎么样呢?
……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