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运气学最早见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关于运气篇章的描述总共有七篇,这里是第七篇,故称中来自医运气学七篇。
- 中文名 中医运气学七篇
- 天元 五运六气的天象来源
- 大论 对于小论而言,总纲纪
- 级别 黄帝内经运气七篇之一
部分篇章内容概述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原文以及分段简单阐释,黄帝内经运气七篇之一。天元,五运六气的天象来源,源头。大论,对于小论而陈言,总纲纪。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黄帝问道:天有木火土金水周药烧着没诗肥五种运行,御东南中西北五方,生风暑湿燥寒五种气候。与五行对应的,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藏室哪作,生化怒喜思悲恐五气。经论上说,木火土金水五星五运相承袭,每行皆各主治一年来自,满五年一周,分太过不及有十年,天干十年一圆环,360百科周而复始的规律,我已经知道了,愿意听听五行与三阴三阳的间权减注额已气候规律,是怎么配合的?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明白人的问话。阴阳与五运行,是天地的自然道理,观察天地的客观规律和之止家局晶变全互细经验的总结。是万物的大纲大纪,变化的父母(模式和来源),生和灭的开始和本元,神明的居所;不可以不通达!所以事物生生不息叫做化,事物发展到极限就是要预合曲露短害象点门变了。万物负阴抱阳是客观规律,不主观测度,而无所不知叫做神。神妙之觉的运用,无有方所而无方不晓这样的人叫做圣人。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变化的作用,在天称为玄,玄妙不测的客观存在;在人主观认识称为道,在大地就是精微物质的化合,大地转化生成五种味道。由道产生人类容完标的智慧,由天的玄妙之客观,产生主观吻合客观的认识即是所谓的神。万物皆可认识,故万物皆可神知。神即万物皆可客观认知,客观符号主观的认识即神,凡人用尽思量而不知,故以为神。
货多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万物皆可认识,这个客伟击象衣专眼观事物上面的主观神知,职京记快某年测提社危延如风一样的不可揣摩:策五运行气化至物化,零烈沙其民酸曲冷同类通气,在天是风,在地是木;在天是湿气,在地是土壤;在天是干燥,在地是金属;在天是寒气,在地是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所以在天为气为无形的气刑却雨受负基么短批候,能量和抽象的场,这是气,气是客观存在,相对的无形,不明显的为肉眼所见,肉体所感,这是气化。气的能量在地鼓动有形的物质,形成特定的有形的形态。形与气,两种相对待的存在,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转们尼称转孔仍友创化的,这个叫做感;形和气相互的转注转化,就形成紧书跟久带了万事万物。这就是在天成象,在地则成形,天垂象,现气化,知气候,从而知物候。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金水者,生成之终始也。
那么我们观重钱广叶状仍支察,上面是天,下面是大地,万物在天地之间,天地是父母,天冷苗群章液载审简主气化,大地提供物质来源。我们中国古代的方位,面南,对着光明。日月五星星辰左右穿梭,上下是天地,左右是阴能阳能的通道。有形的水是阴的征兆,有形的火是阳的征兆。金为坚固本体为收,万物之终死满味;金生水,天一生水,水为藏,为万物之始。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气化的能量有多有少,表现在物态上就有盛有衰,气候气化在上,感召物化在下,无形的存在,转化为有形的存在,物态是损是益,由气的多寡主导而彰显表现出来,这是物化形态的盛衰。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五运主时的情况怎么样?鬼臾区说:五行星布五气的运行,各各有始终一年的时间,但是五运不一定是仅仅主时的。太阳系其它五颗行星因为离地球和太阳远,对太阳引力作用和地球照射作用忽略。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黄帝说,请问这是说的什么意思。鬼臾区说:臣长时间考察《最初开始天文源头一书》说:太虚空深邃广阔,是基本的开始,造化的源头,万物以之为开始的资本。木火土金水五颗行星的运行,在黄道附近终而复始,散布电磁的气化,真正灵知的源头。在天成气,在地成形,总理主导大地生化元。天上的天文,许多星辰高悬而明朗,日月五星周遍旋绕,对地球有北越的直射和南移的斜射,以及高远低下这些阴阳的差别。在大地则有柔和和刚强事物的生成。天文天象电磁照射之幽和大地万物之显已经各自就位,大地寒暑于是转化时间推移,万物生生化化,万物品类都彰显。臣的家族从事这个观察天文的职业已经十世了。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宇宙电磁电场的气化和地球本身大气的气候有多少,导致大地万物的形态有盛有衰,这是说的什么?鬼臾区说:大地对流层中上层,地球本身气候的阴阳各有多少,所以说有三阴三阳的区分。五运行和六气有多少,所以影响大地万物的形态有盛衰,五颗行星的运行,牵引吸收太阳照射,穿越在天六气,辐射到地面上,是为中气,因为行星的直射斜射,远近不同,各自有太过和不及的区别。所以从开始,太过而往,下运则是不及随之,不及以往,则下颗星太过从之。太过是行星视运动北越直射,不足是行星视运动南移斜射。知道迎之而来的是那颗星是太过还是不及,随之而来的下颗星的情况又是什么,年大运中气的太过不及就可以期待了。
五运中气和上面的司天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这是天符;五运中气五行属性和上面司天之气的地支属性相符,这个叫做岁直,天符的年份一般气候较为剧烈,岁直气候就比较平衡。那么这一年的气候物候生理病理变化到底是怎么样?是由司天之气,中气,在泉之气,三个气的综合作用结果,综合为治,这里面有三气的属性,三气的多少等等因素,这个是用五行的生数和成数表示的。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上面的气候气化,和下面的物化物候是如何相互感招的,其对应关系如何?鬼臾区说:风暑火湿燥寒,是天的阴阳,三阴三阳为标承上奉接。一阴厥阴风木,二阴少阴君火,三阴太阴湿土,一阳少阳相火,二阳阳明燥金,三阳太阳寒水。木火土金水中气五运,是大地的阴阳,和下面地面的物化生长化收藏相呼应。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天阳地阴,天阳生则地阴长;天阳收杀则地阴收藏。天为阳,阳中还分阴阳;地为阴,阴中亦分阴阳。木君火土金水相火,是大地地表大气的阴阳,春生夏长秋化收冬藏是地面物化的阴阳。所以事物可以分为阴阳,阳的事物中有阴的一面,阴的事物里面有阳的一面。
所以想知道天地气化的阴阳状况,对应于天文天象五颗行星的运转,健运而永不停息,所以中气五运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五年一周转循环,依年时间秩序迁移为不同行星的气运。右迁,面南,太阳是向右迁的,表示时间的推移。地球本身电磁辐射的收放状况,对应于地球对流层中上层司天六气,是地球本身的支撑作用,相对于地球静止的,守在地表中气之上,不同于五星的运转,所以是地德静而守位。六气的规律是六年如环在会。天上的五运是动,司天六气是静,这动静两种因素相临叠加冲合,地阴六气在上,天阳五运在下,两气相互交错,天地间的物候变化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根源于这种天地的气化作用就产生了。以上就是所谓的在天成象的情况,说明了对于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大气最重大的天象影响,五星天干五运和地球本身地支的六气环变规律。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黄帝说:以人为本位的地表大气层,上面的天气,下面的中气,六五周环变化的规律,有数字变化模式吗?鬼臾区说:地球地表本身的司天之气以六为节制,五星五运穿透到达地表的中气,以五为节制。天气六年为一完整的周环,地表中气之纪五年一周,终而复始。六气之火暑热,分为君火相火,这是以人为本位比拟说明,君火智慧光明,相火相当于宰相当位。天气六年一周,地表中气五年一周,五六的排列组合是三十年,七百二十个节气,这是一纪。因为有太过不及阴阳盛衰的区别,大凡六十甲子,一千四百四十个节气为一环周,这个气化物化的变化都是可以用数理预见的。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黄帝说:先生的话,对上总结了天气,对下总结了地表中气的规律,可以说是完备了。我愿意听闻而收藏之,上可以用于政治,治理国家和人民;下可以治身。让人民明白天地气化的数理规律,君臣家庭上下和谐亲善,领导的德泽下流于人民大众,传承事业子子孙孙没有忧患,将这个道理流传到后世,没有完结的时候,我可以具体的请教这个道理吗?鬼臾区说,最完备的数学模型,数理机制,追踪反应最微细的运转动作,事物来了可以预见,事物离开了也知道他怎么去。敬慎遵循五运六气客观数理规律的就繁荣昌盛,简慢客观规律的会导致灭亡。不遵循客观道义,行其主观的私见,一定会受到主观臆测的天然惩罚。谨慎的奉行天然的道理,请求为您说说这个真理的要点。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黄帝说:善于谈论好开始的,一定要预想到未来的结果。善于谈论近处事物的,一定是知道对于远处的影响。所以五运六气是最完备的数理模型,了解了最高的数理标准,对于道理就不迷惑了,这就是所谓的明白人。希望先生推演这个数理模型的规律,排列气秩序,使有条理。简单而不匮乏,经久的运用而没有断绝,简易而不会遗忘,作为认识物化和为人处事的纲纪,最简要完备的数理模型,希望尽心力的听闻。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鬼臾区说:明白人的提问,这个规律是明摆着的经过观察天文地理人事得出的道理,不是数学阴阳推理出来的。五运六气的模型的实际运用,就象鼓应鼓槌,回响应喊声。臣听说:天干是甲己的年份,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己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黄帝说:年份十二地支,和天地司天阴阳气多少的三阴三阳是怎么配合的。、、、、、、上见,上指司天。少阴是标,标本连用,标是开始,十二地支子年是开始,少阴主之,所以少阴是标,开始。十二地支亥结束,厥阴主之,这是所说的终结,地支的最后一位。三阴三阳和风暑火湿燥寒六气的配合,举个例子,为什么太阳三个阳是和寒水配合的,因为寒水是能藏,三阳就藏在寒水中,这个数理小系统中,寒水是阴阳气的外在表现,根据封闭系统的能量守恒定律,三阳内涵。这就是所谓以大地上空的司天之气为根本,这就是六元,六根源。
老子:人法地,这个司天六气和大地的在泉六气,天地气阴阳正好相反。对应的人体十二经脉,主要是在体表,这个应该是地球本身的自然作用,属于地球物理。地法天,这个和五运有关,对于人内在的五脏六腑,中气运转的区域,以脾胃为中心,左升右降,左旋圆运动,脾胃如旋转的轴,其它脏腑是旋转的轮子。佛胸口放光的那个万字,也是个左旋图,这是生命科学,和宇宙的运转规律是全息符号的。地球左旋的反应。另外我们这个银河系,太阳系都是旋转的。面部按摩去斑,右旋是补,左旋是泄,因为左旋是顺,是地球旋转方向,左旋是把能量放掉了。北半球水池放水,水涡的方向,人体处处都是这个左旋的规律。右旋是上发条,是补。这是以小见大。人体相应的脏腑阴阳配合,也是一升一降一左一右一上一下的左旋圆运动。人体局部是全息对应于整个身体五脏六腑的,所以人体就是一张全息照片。
黄帝说:光明的道理啊,显明的论述啊!请允许我把他写在玉版上,收藏在金柜子里面,署名为五运六气《天文本来元之纲纪》。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原文以及分段简单阐释,黄帝内经运气七篇之一。五运六气的天象来源,源头大论,对于小论而言,总纲纪。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
黄帝坐于象征智慧光明之堂,开始端正天然的纲纪,临天下观察八方准则,考察五星的运转,建立五行生克平衡系统的常理。礼请天师问道:经论上说天上五颗行星的运转而大地静而守位,主观的认知神明因此客观以为纲纪。面向南方,阴阳的左升右降,寒暑彰显了阴阳变化的征兆。我从先生那里听闻了天文五运的数理,先生所说的,端正自己的认识,天地间自然有之五气,按秩序各主一岁。十天干以甲为首,甲为土运太过,其余的按秩序论定运程,土金水木火土,太过不及,排下去确定运气。
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鬼臾区说:土运主甲己年,金运主乙庚年,水运主丙辛年,木运主丁壬年,火运主戊癸年。子午的年份,上面的司天之气是少阴君火;丑未司天之气,太阴湿土主之;寅申少阳,卯酉阳明,辰戌之上,太阳;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以五运天干来说,方位是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年份是土主甲己,等等,这个和年份阴阳和方位阴阳不合,是什么原因?
以六气地支圆圈图年份来说,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午巳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这个地支本有的年份阴阳属性和地支的六气阴阳属性又不合,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天师岐伯说:这个五运六气,天为主干地球大气物理支撑的规律,是明摆着的道,天地的阴阳现象,是观察总结出的宏观微观的,贯穿天文地理人事的整体系统论的全息规律,是属于先天的唯物的客观存在。不是逻辑数理推测出来的,是公理,一切数理运算推测的出发点。
用数理来推测,可以展开的数,那是人中的阴阳现象,天地有个大阴阳,这是客观的存在,为能变是主动。人体的小阴阳,是从变,所变。就如同小磁针放在磁场中,会追随着磁场震荡,有保持一周的趋势。所以人体阴阳,要合乎天地五运六气的阴阳,这是根据五运六气和五行生克数理模型可以结合数理象的规律推测出来的。所以天地的阴阳五运六气,我们假设为开始的一,这个一可以展开为十,再推演到百千万。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一太极,处处是这一太极全息信息。
五运六气是天地的阴阳,是先天的客观的物质存在,不是用数理主观想象出来的,是长期经验总结实验和实践的结果。所以天地阴阳是明摆着的,是公理,以象知之,观象所得,天垂象,这是观察,见吉凶,这是数理推测,见微知著,主观客观高度的吻合,这是神。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黄帝说:我想听听天地之象,天地的阴阳,五运六气,是哪里来的,从哪里开始的。岐伯说,智慧明了人的提问。臣察览最初的开始,天文气场物化的本元这篇文章,面南太阳所行视运动,以黄道二十八宿为观察基准,丹天(望气为红)的电磁气场,经过牛女二宿和中央戊分(中右),程现一个圆环。黅(黄)天之气场,经过星宿心尾以及中央已分,有一个圆环;苍(青黑之间色,苍白)天的电磁气场,经过于危室柳鬼四星宿,是一个圆环;素(白)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四星宿;玄(黑)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四宿。
中央戊己分,与奎璧角轸四星宿连成一线,这是后天八卦西北乾卦和东南巽卦的位置。乾卦位置收藏万物,万物齐乎巽,巽西南,春生万物。乾和巽是张翼娄胃四宿排列的位置。所以乾巽的位置是天地开闭之门户。金木者万物之终始也。物候从乾卦位置开始,道从这里开始,金生水,金为清净为定,水为智慧。戒定慧也。天一生水,后天乾卦即是天一。所以不能不通达这个道理。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黄帝说:很好。经论上说,天地是在万物的上和下。而左右是阴阳两气的通道。不知道这是说的什么?岐伯说:所谓的万物之上与万物之下,以一年来说,上下是确定司天司地,阴阳气所在的位置,用天和地表示。
我们先以人站立的位置以及上面薄薄的异常大气为中点中间,面南,对着太阳,前上为天,后下为地。中间为五运六气冲和而成的中气。天和地是阴阳气正好相反的,中气之上为司天之气,中气之下为在泉之气。然后以司天为本位,面北,左边是司天左间气,右边是司天右间气;这个天地气之间的间气,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实体,非是虚拟假想的。以人为本,中气所在为本位,面南,左边为司地左间,右边为司地右间。这六气围绕以人为本的中气所在,是一个圆圈。这六气在那里旋转,一年一迁移,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一阴,这是六气的推移秩序。即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火太阳寒水厥阴风木。五运天干中气在中,地球大气六气围绕在外,中气随五运星迁移,大气三阴三阳环绕,圆周迁移。这是以当人所处为中点。
上为司天之气,天气的左间右间,是在天位面北而命左右的。言其面北所见。
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下是在泉之气,是以地面为本位,面南而命名左右间之位。言其面南所见。
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疾。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司天之气下降和在泉之气上行,两气相互的交媾。还有地球公转形成的寒暑气相加临。各种气的冲和叠加,有想得,有不相得。中气,司天在泉三气,有相互冲合过程,对我们人类的影响是地面中气的范围。气相得和谐人体就没有病苦,相混合的气不相得就影响生理上得病。
那么司天中气在泉三气相得而有病是什么情况呢?岐伯说:以应该在下的位,而临于上位。比如相火在君火之上,所胜在上等,具体详运气他篇。
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巳,犹不能遍明。
我们中国古代的方位是面南,南面是太阳五行属火,君位,代表了光明。和现在的方位面北不同。我们以我们站的地方为中心,面南,上面是天体的运行视运动,右行是顺时针,向右运行。那么为什么面南观察到的天体是自东向西运行,因为下面的地球是左行,左行是从右向左运行(面南),即自西向东逆时针运行。那么古人没有那么多的现代天文知识,古人一般观念是天动地静,这是以大地为参照物。那么为什么下面的是左行呢,不是静止的吗?解释不了。大地到底是动还是静,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迁复,原文说: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上候是于上面观察天文,不能遍明,是不能完全的明白。观察所得。在大地上看到的是天体视运动。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天地间变化的作用,唯物物化的现象。天垂象,这是观察天文,比如二十四节气;就知道大地会怎么成形。日月五星这七曜,曜从日,布阳气电磁照射者;这是天垂之现象,七个天体在黄道纬线附近环绕,我们看他们只有烧饼大,以为是虚的,不大明显的感觉。五行,这是五运行中气的形成,是唯物的物化现象,丽,丽附。大地,承载万物的物理形态,提供物质精微的来源。所谓的虚,电磁场,阳气的布散,是天体排列,辐射不同波段的电磁精微之气,这是应于天体的运动方位的。天上天体的电磁精微和大地万物的成形,就好像是根本和枝叶的关系。我们仰头观察天象,天体运行虽然遥远,对于地面的电磁物化的影响也是可以知道的。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黄帝说,大地在最下面,难道不是这样吗?岐伯说:大地在人的下面,但是大地也是太虚空之中的一颗普通星球而已。黄帝说:大地在太虚空中有凭借吗?岐伯说:是大气托举着大地。(古人知道大气包裹着地球,但是不知道有太阳的引力作用。)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燥气的作用是干燥,暑气熏蒸氤氲,风是万物生长运动的动力,比如地下水上升是风的作用,湿气是滋润的作用,寒气使坚固,比如骨头冰,火气温暖。所以风寒为阴,冷空气,在下面,燥热为阳,热空气,上升,湿气是土气,在中间。而火流行在天地之间,风暑湿燥寒之中,心为火藏神,神,知万物者。火流行其间,故万物可知。寒暑等六气又叫做六入,相当于物化而言是虚是阳,又叫做六虚。所以六气之令近虚而生化,鼓动万物转化的动力。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所以燥气胜则大地干燥,暑热之气胜则地热,风气胜则大地震动,或生机勃然;湿气胜则大地泥泞,寒气胜大地阳气内涵,地表冻裂。虽然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是民不耐寒。饥寒起盗心。火热温暖之气胜,则大地坚固,民以食为天。孟子: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论语:鲁一变至于齐,齐一变,至于道。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黄帝说:天地的六气,从哪里看去他的征候。岐伯说,天地的气场,有胜气就一定有复气的反作用,这个系统自稳平衡的运作规律;能影响到脉诊,但是并不一定全信息的反映在脉诊上。因为脉诊受人本身心理影响很大。脉法说:天地的变化,不要用摸脉的方法来预测征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帝曰:间气何如?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也。
黄帝说:间气的分布规律怎样?岐伯说:司天之气和司地之气之所在,按照预期排列在天地之气的左右。黄帝说:这个理论的预期是如何的?岐伯说:人体从天地之气就和谐,违背天地之气就会患病。间气位置不恰当会患病,间气位置更迭会患病,间气失守其位人有危险,尺脉和寸脉相反者会死亡。预期的阴阳位,气交换了死亡。先确立年份,以知道起主导作用的天地气,然后左右间气也知道了,然后才可以来说明死生的情况,顺逆的情况。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黄帝说:风暑火湿燥寒天地间的六种气候,客观存在,这个分类法,在人体如何感应相合,六气鼓动万物,万物是如何生化的。
岐伯说:东方温,产生气压差,温升风,风之气候气化流行系统,我们暂且称为风信息流通管道,风生木,典型代表是树木,木气条达,气候风对于五运行的木行系统,在大地物化精微是酸味,大地的酸味补充人体的肝系统,肝系统滋养人体的筋,散布人体无所不在的筋状筋类物,如心脏的搏动也有筋的作用;筋滋养五行的心系统。玄,道,化,神,神秘文化,人体科学,所谓的长生不老,修道,一般都是鼎盛于东方。东风为风,为肝,肝藏魂,人之灵魂,故其在天为玄,玄是天然的客观本体,在人为道,修道就是认识这个客观玄之本体,在大地木行,是生化的能量的转化流通,变化产生大地五味精微物质,这是大地化学反应,大地内部的木行。天一生水,火能量藏在水行中,地二生火,能量从水中放出来,还是在大地内部,天三生木,大地内部的化学反应开始,加上太阳对于大地表皮土壤的开合作用,地面上的木行运作起来。
从人本的方面来说,主观认识客观的宇宙奥妙玄,这是道,因为认识了客观规律道,人就有智慧了。在宇宙科学唯物一面来说,客观本体的玄,主观认识客观,主客观的高度符合这是神,神是主观,说明宇宙的可知性。化生气,风行地下,大地产生化学反应,产生五种味道,五类精微物质,这五种精微物质的排列组合的化合作用,就产生了大地的阴气,这是对天而言,天为阳。大地之气也是可以分为阴阳的,金母而木公。
神是主观认识客观,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符和,阴阳不恻之谓神。阴阳是主观规律,不恻是客观与主观要一致。神是宇宙人生的可认识性,万物都可以认知,所以万物皆可神知。神在天为风,风为魂,愚痴产生风灾,心藏神,神是风魂的升华作用,风还是思想意识形态,神是不思不议,主客观的高度符合,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简易而天下之理得。
天地客观存在是阴阳,神知是信息,主客观高度符合的信息。在天气候为风,在地为树木草卉,在人体为筋,在气为柔和,在五藏为肝。其性情为暄,从日宣,温暖。其德为和,木行的运用是动,一股动能。其颜色表现为苍色,青色和黑色之间色,其物化现象为欣欣向荣,对应于自然界的动物(虫)是体表有毛的动物,其政为散布,布施。其令宣扬发布,其变化极端是风变摧拉牵引,其过疚为万物陨落,其对应于大地生化精微是酸的味道,其情志为怒。怒是肝的情志,损伤肝,五行自伤。情志悲胜情志怒,悲属金,胜,克也。风伤肝,自伤。燥胜风,克胜;酸伤筋,自伤,辛胜酸,克胜。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为了列表方便,节录于此,前有解释,后准此。)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火芮)。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霰雪,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方五气候
(气化)信息通道
五种运行地化五味
(物化)地味生脏
五藏五脏生五体行内自生五体五行相生生脏五气(气候能态)能量收放程度东
风木酸肝筋骨髓生肝柔和南
暑(热)火苦心血筋生心生息中湿土甘脾肉血生脾括充西燥金辛肺皮毛皮毛生肾成满北寒
水咸肾骨髓皮毛生肾坚固
五方 | 五气候 (气化) | 信息通道 五种运行 | 地化五味 (物化) | 地味生脏 五藏 | 五脏生五体行内自生 | 五体五行相生生脏 | 五气(气候能态)能量收放程度 |
东 | 风 | 木 | 酸 | 肝 | 筋 | 骨髓生肝 | 柔和 |
南 | 暑(热) | 火 | 苦 | 心 | 血 | 筋生心 | 生息 |
中 | 湿 | 土 | 甘 | 脾 | 肉 | 血生脾 | 括充 |
西 | 燥 | 金 | 辛 | 肺 | 皮毛 | 皮毛生肾 | 成满 |
北 | 寒 | 水 | 咸 | 肾 | 骨髓 | 皮毛生肾 | 坚固 |
五脏生五体
行内自生
五体五行
相生生脏
五气(气候能态)
能量收放程度
五行
同类信息通道气候五性格气候五品德五气候下的
五作用和运用五行外现颜色五种物化现象自然界动物五虫木
暄(温暖)和睦和谐运动(动能)苍生荣长毛的毛虫火暑热显明躁动赤
繁茂长羽毛的土
安静兼蓄濡养生化转运黄充盈饱满皮肤光光的金
凉澄清洁净牢固白收敛戴甲的(介) 水
凛冽寒泉食收藏黑肃静长鳞的
五行 同类信息通道 | 气候五性格 | 气候五品德 | 五气候下的 五作用和运用 | 五行外现颜色 | 五种物化现象 | 自然界动物五虫 |
木 | 暄(温暖) | 和睦和谐 | 运动(动能) | 苍 | 生荣 | 长毛的毛虫 |
火 | 暑热 | 显明 | 躁动 | 赤 | 繁茂 | 长羽毛的 |
土 | 安静 | 兼蓄 | 濡养生化转运 | 黄 | 充盈饱满 | 皮肤光光的 |
金 | 凉 | 澄清洁净 | 牢固 | 白 | 收敛 | 戴甲的(介) |
水 | 凛冽 | 寒泉食 | 收藏 | 黑 | 肃静 | 长鳞的 |
自然界动物
五虫
五行丽地(气候)气候五政气候五令五变(量之极)五眚(次等的灾)
木阳能散布宣发布施风摧拉万物陨落
火光明郁蒸(蒸笼氤氲)炎烁火热燔炳大火
土静谧云雨变动流注雨多溃堤
金劲切雾露肃杀苍落(金克木)
水安静霰雪凛冽冰雹
五行五味五情志情志内伤情志互胜气候伤身气候互制五气候五味伤体五味相胜
木酸怒肝悲克怒风伤肝燥胜风风酸伤筋辛胜酸
火苦喜心恐克喜热伤气
火克金寒胜热暑苦伤气
火克金咸胜苦
土甘思脾怒克思湿伤肉风胜湿湿甘伤脾酸胜甘
金辛忧悲肺喜克悲热伤皮毛
火克金寒胜热
(热胜燥,热则湿气起)燥辛伤皮毛,自伤苦胜辛
水咸恐肾思克恐寒伤血
寒则血凝燥胜寒
燥为次热
(暑湿胜寒,湿则水减)寒咸伤血
咸为水,血亦有水甘胜咸
正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五行正气更相确立,不同时间或是空间,一行为主为先。主气之行当位行其政则正,不当其位就是邪。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帝曰:主岁何如?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帝曰:善。
人文始祖黄帝说:疾病的产生,变化是怎么样的?岐伯说:五行生克和谐是相得,那么疾病就微细。五气五行之间不融洽相得,那么疾病就会严重。黄帝说:一气一行主岁,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气有余,那么就会制约自己所胜的一行,而轻侮自己不胜的一气。如果是气不及,不够充盈,那么自己所不能胜的一行欺侮而克胜之,自己所胜的一行就会轻视而反过来欺侮。乘侮和反转的轻侮都是受邪的情况,这是自己强盛和别人衰弱,欺侮他人,内心没有敬畏之心。黄帝说:说得好。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