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军

百科

王文军,上海政法学院文学院来自新闻学教授,硕360百科士生导师。

  • 中文名称 王文军
  • 出生地 江苏无锡
  • 出生日期 1962年
  • 学位 文学博士

简介

  王文军,女,1962年针控布伯地赶生,上海人,祖籍江苏无锡,扩状石事了航重危文学博士,九三学社社员,现为上海政法学院文学院新闻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开设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外新闻事业史"、"法制新闻报道案例精讲"、"法制新闻精品案例"、"纪实艺术与影视传播"、"上海话与海派文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政府公文写作"、"应用写作"等本科教学课程。

 小过精每既让压印游末 科研以现代报告文学等为主。先后主持上海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来自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丰是众战杆拿吃场五"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论著

  新编大学语文(参著)撰写第5章:宋代文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便8月出版

  形容词应用辞典(参编)撰写Q条目,共210条 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出

  教育是一个民族根本的事业(上海市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项目)撰写第3章:教育要面向世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1、当代应用写360百科作学 上海大学出版社 1998年8月出版 两人合作ISBN 7-81058

  2、大学应用写作ISBN 7-81058-050-7/H·004参编第4、5章

  3、抗战时期的上海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1日出版ISBN 7-208-03686-1参云统王领应项蒸著第4、第5章此书系2002年8月获得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的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中的指翻球似响失审重一本。

  4、大学生论文写作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3年2月1日出版生低罪措静ISBN7-5432-0861-4

  副主编 撰写下编:国内外论文规范:国外论文写作规范(译编)

  5、新闻采访与写作 上海套材伯免周着人民出版社 2005年6月出版ISBN 7-20805649-8参编第11、12章

  6、局部抗战时美查期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ISBN 978-7-80745-029-0个人专著

  让挥些续工更谈局黑早演7、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探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ISBN 978-7-80745-040-5"应用写作"课程的设计依据

  8、学应用写作 参编 2007年10月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9、用写作进阶2008年9月海人民出版社 参编 副主编

  10、学应用写作2008年5月 上海大学出版社参编

  11、国优秀报告文学读本 参编 2010年1月出版 浙江微协假唱干审异啊洲巴文艺出版社

  论著、论文名称

  出版社、刊物名称

  出版、发表时间

  试论比喻的形成原因和给阶师步英并言率的雨货审美作用

  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

  1997年第6期(双月刊)

  对偶成因之探索

  发表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修辞学习

  1997年第5期

  试论排偶的形成原因和审美实质

  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双月刊)

  试论古典文学教育的道德精神

  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思想理论教育

  1996年第12期

  倡导具有道德精神的古典文学教育刍议

  发表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此文被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996年第10期 1997年第3期

  倡导具有道德精神的古典文学教育刍议

  发表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此文被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996年第10期 1997年第3期

  试论康德美学思想对蔡元培、宗白华的影响

  发表于上海工业大学人文科学论坛

  1994年第1期

  意象与意境呼啸山庄与原野

  收入比较文学三百篇(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0年5月

  试论易传辩证思想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发表于上海工业大学人文科学论坛

  1990年第2期

  两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文化中

  发表于上海工业大学人文科学论坛

  1990年第1期

  黄河之水天上来--析李白将进酒意象高远 感情跌宕--析杜甫望月、登高红消香断有谁怜?"--读红楼梦·葬花

  收入于文学名篇鉴赏(上海百家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9年

  浅论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之"养气说"

  发表于上海工业大学人文科学论坛

  1989年第1期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

  收入于上海工业大学思想理论教育论文

  1987年12月

  局部抗战时期上海报告文学的厘定及其特点

  2003年10月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第5期

  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0年代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理念的演进

  文学评论(青年学者专号)

  2003年11月

  从理论渗透到范本催化--论基希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影响

  社会科学(上海)2003年第11期

  2003年11月

  本文主要观点被转载于2003年12月18日社会科学报"学术看台"栏目;2003年12月17日文摘报"论点短辑"。

  试论报告文学作为独立文体的核心要素之形成[J]

  上海大学学报(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年(1)

  论20世纪30年代报告文学的主体特质[J]

  社会科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12)

  试论左联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大力推动何以成为可能[J]

  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6)

  特殊的外来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国左翼报告文学[J]

  中国比较文学,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

  2009(2)

  文本中的现实--中国左翼报告文学建构事实的方法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杭州:杭州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4)

  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传播与工业化进程

  发表于论文集穿越时空:中国文学的传播与接受(马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9年8月

  责任与风险--法治时代报告文学的自我保护

  中国作家纪实文学评论

  2010年第9期

  传媒对司法行为的负面报道亟待规

  2010年发表于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

  第10期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