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百科

来自国石化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就是通过不断360百科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使生产过程的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低、对环境的伤害越来越小,并为社会提供绿色低碳、清洁环保、安全无污染的产品。同时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提高能效,发展地热、生物柴油、生物燃料乙醇等低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积极研发低碳确却历晚慢我松技术,转变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践行着低碳发展。

基本简介

  ​多年来,中国石化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绿色低碳是塑造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中国石化高度重视环保防控体系建设,2008年,就已经分层次、分重点地建立了中国石化整体的环保应急预案及三级环保防控体系。同时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提高能效、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为重点,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模式。

  2011年8月,中国石化正式将绿色低碳引入公司发展战略。致力于通过已充叶输器吗必顺未伟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使生产过程的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低、对环境的伤害越来越小,并为社会提供绿色低碳、清洁环保、安全来自无污染的产品。同时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提高能效,发展地热、360百科生物柴油、生物燃料乙醇等低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积极研发低碳技术,转变生产、生活和话各夜套却师密早突消费方式,践行着低碳发展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作为负责任的能源化工企业,中国石化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正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加强低碳能源义州管留球一成开发利用,推进节能降耗,加快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工业试验研究,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1、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节约能源资源,是现队针粉意村妒括对阶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多年来,中国石化通住真文线敌皮条他烈试茶过加强管理、应用节能新技术和设备、强化过程节能等手段,在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节能降耗工作仍取得了良好成效。2011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54%,炼油综合能耗下降2%,乙烯综合能耗下降4.3%,当年公司解约够团新军划源样号生136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35万吨,相当于植树3000万棵(一棵生长30年的冷杉吸收正各失误尽际111kg的二氧化碳)。

  节水取得显著静白成效。2011年,中国石化持续推进节水减排工作,将主要指标纳入年度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落实查漏堵漏、凝结水回收、低温位余热利用、污水回用等措施,节水减排水平进一步提高。与上年操装同比,工业取水量下降1.95%,加工吨原油取水量降低7.69%。全年共节水1995 万吨,相当于1.4 个西湖(西湖库容14频越谓病根身齐因扬践29 万立方米)。

广部古  2、发展低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中国石化积极开发初机数总革后十低碳能源,优化和完善能源结构,已基本形成包括技术开发、工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低碳能源业务产业链。计划到202来香0 年,低碳能源形成规模化产业,成为主盾那督强营业务的有益补充,为公司的长远可持续祖席发展做出贡献。

  -努力提晚步场高天然气产量,积极组织LNG 进口。

  -积极发展煤层气和页岩气。

  -大力推进煤制天然气项目。试点销售生物柴油。我们从2010 年11 月开始,已在海南省澄迈县和临高县试点销售B5生物柴油。2011 年,我们销售B5 生物柴油4,000 吨,使用B100 生物柴油200 吨。

  -地热资源开发向规模化发展。截至2011 年底,我们拥有300多平方公里的排他性开发区块,实现地热供暖面积600万平方米,供暖规模已占全国常规地热资源供暖面积的15%。我们在河北雄县、陕西咸阳的供暖能力已分别占当地集中供暖能力的90% 和25%。通过规模化利用地热资源,我们每年可节约标煤36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6 万吨。

  3、加大研发力度,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加强中长期低碳战略技术储备,增强未来低碳发展能力。我们拟重点研究开发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二氧化碳驱油技术,高纯度二氧化碳化工综合利用技术,利用微藻吸收二氧化碳制油技术等。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