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京来自梦华录序》是宋人孟元老创360百科作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所给难旧吧已乡著《东京梦华录》的序言。东京即汴梁,北宋首都,"梦华"即黄帝梦华胥之国,书名中已见南渡后缅怀北宋盛时的情怀。传部文中先追忆汴京之繁盛,从人物繁阜和四季佳节着笔,极而扬之;继而转为靖康之后避地江左的情怀,又扩找见抑之。一扬一抑,从"后生往往妄生不然",则可见对苟安的不满和警示,非独抒发《黍离》之悲而已。此文善于以骈句铺排,又作长短变化,在前后对比中可见感情起伏的节奏。陈述虽多,却言简意赅。
- 作品名称 东京梦华录序
- 作品别名 梦华录序
- 作者 孟元老
- 创作年代 宋代
- 作品出处 《东京梦华录》
作品原文
仆从流静厚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来自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360百科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女住越卫错我频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诉微光错证田艺西河叶歌侈奢则长人精神。瞻天表则元夕教池,拜郊孟享。频观公主下降,皇子纳妃。修造则创建明堂,冶铸则立成鼎鼐。观妓籍则府曹衙罢,内省宴回;看变化则举子唱名,武人换授。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
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困。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
然以京师之浩穰,及有未尝经从处,得之于人,不无遗阙。倘遇乡党宿德,补缀周备,不胜幸甚。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
绍兴丁卯岁除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仆:谦辞,我
2、先人:亡父,作者著文时其父已去世,小政呀龙氧关孙事后追忆,故云。
3、宦游:做官。
4、崇宁:宋徽宗赵佶年号(1102-1106)。
5、癸未:崇宁二年(1速员曲103)。
6、京师:首都倍状粮溶呼审号难。此指汴京。
7、卜居:古人用占卜选择居所,这里泛指择地定居。
8、金梁桥:汴河流经城内,有桥十三座。由西水门向东数第三座为金梁桥。
9、正当停:正值。当,遇到。
10非他是成婷探食输分应操、辇毂(niǎn gǔ)之下:在皇帝所乘车轮下面,指京师地区。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可以插轴。
11、繁阜(fù):繁多。
12、垂髫变范滑伯老延温急响氢(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借指儿童或童年时期。髫:儿童垂下的推甚孙六官又头发。
13、但:只。
安第食执值艺 14、班白:通"斑白"。鬓发花白。
15、相次:相继,一个接一个。
16、乞巧:旧时风俗,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远妒当字卫损致游首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穿针,称为乞巧。
17、登高:指重九(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风俗。
18、教池游苑(yuàn)解略物错迫战尽月:指金明池、琼林苑的春季游赏活动。
19、天街:京城中皇帝巡行的街道,也称"御街"。
20、宝马:珠宝装饰之马。
21、御路:皇帝巡行的道路。
22、新声:新作的乐曲。
支道孩负蛋器末茶杂纸 23、巧笑:美好的笑容。
外乐机雨量规 24、柳陌花衢(qú):指妓院聚集之所,同"花街柳巷"。
25、按管调(diào)弦:指演奏各种音乐。按管,吹奏管乐。调弦,弹奏弦乐。
26、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27、凑:会合。
28、咸:全部,都。
29、通:到达。
30、市易:买卖交易。
31、寰(huán)区:犹天下,指国家全境。
32、异味:异常的密论拿这完剧改年由美味。
33、悉:全,都。
34、庖(páo)厨:厨房,这里指当时的饮食行业。
石发运35、岂止,不仅仅。表示不确定。
36、箫鼓(xiāo gǔ):这里代指音乐声。
37、喧空:声音响彻云霄。
38、伎(jì)巧:即技巧。
39、天表:皇帝的容貌。
40、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夜晚,即元宵。
41、拜郊:到郊外祭坛祭拜天地。
42、孟享:指初次祭祀。
43、公主下降:即公主"屈尊"下嫁。下降,结婚。
44、皇子纳妃:指皇子娶妻妾。
45、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均在此举行。这里指当时的大庆殿。
46、鼎(dǐng):三足的金属容器。
47、鼐(nài):大鼎。
48、妓籍:指在籍的歌舞女艺伎。
49、府曹:指各不同官府衙门。
50、衙(yá)罢:办公完毕。
51、内省宴回:宫中或尚书省宴散而回。
52、变化:指地位、身份的改变。
53、举子唱名:举子中进士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进士。
54、换授:改授官职。
55、烂赏:欣赏得烂熟。
56、迭(dié)游:多次游玩。
57、厌足:满足。
58、靖(jìng)康丙午之明年:即靖康丁未年(1127)。靖康,宋钦宗赵桓的年号(1126-1127)。
59、出京南来:离开汴京向南方逃来。
60、江左: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江左即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在今江苏省一带。
61、牢落:孤寂,无所寄托。
62、渐入桑榆(sāng yú):指渐至晚年。桑榆,《太平御览》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以桑榆喻日暮,又以喻晚年。
63、曩(nǎng)昔:过去,从前
64、浸久:渐久。
65、梦游华胥(xū)之国:《列子·黄帝》篇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后称追念往事为"梦华"。
66、目:称。
67、浩穰(ráng):宽广繁华。《汉书·张敞传》:"京兆典京师,长安中浩穰,于三辅尤为剧。"
68、乡党:乡、党均为古代基层行政单位。此犹言乡里。
69、宿德:年高有德者。
70、不胜幸甚:荣幸之极。幸,希望。
71、绍(shào)兴丁卯:即绍兴十七年(1147)。绍兴,宋高宗赵构年号(1131-1162年)。
72、除日: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
白话译文
我跟随做官的先父往来南北,徽宗崇宁二年来到东京开封府,居住在金梁桥西夹道的南面,我逐渐长大成人,因为正好居住在京城里天子脚下,太平日子很长久,人口众多,繁华富庶。年幼的儿童,只知道学习歌舞;头发斑白的老人,不知道战争的滋味。一年四季时令节日依次而至,各自有不同的观赏游玩之处: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下雪之际和开花之时,七月初七日的乞巧和九月初九日的登高饮酒,在金明池观看水军操练,以及在御花园游玩赏花。举目望去是用青漆涂饰的雕梁画栋及豪华精致的亭台楼阁,雕饰华美的门户悬挂着珠帘。装饰精致的马车竞相停放在京城的街道中,饰以珠宝的骏马争先恐后地奔驰在宽敞平直的道路上。黄金珠翠耀眼,轻罗薄绮飘香。新奇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欢笑在柳巷花街上飘扬,吹拉弹唱之声在茶坊酒馆中迥荡。八方荒远之地争相前来进贡,天下万国都能通达。汇集四海的珍奇之物,都归于市易务交易;会聚天下的奇异食物,全部在京城的厨房中。奇花异景遍布道路,不必仅限于春游才能看到;箫鼓之成在空气中喧闹,多少家彻夜欢颜。伎艺的精美奇巧使人惊讶万分,繁华奢侈的景象让人精神振奋。瞻仰天子的仪容,可在上元节之夜皇帝登楼观灯之时、皇帝亲临金明池检阅水军操练之际;或郊外祭祀天地、每年四孟的宗庙祭礼,这都是见到天子的好时机。经常能看到公主下嫁、皇子纳妃的热闹场面。修造宫室之精妙可以看朝廷创建的明堂,冶金铸铁之快捷如鼎鼐这样的器具可以立刻铸就。观赏登入乐籍的女妓可在办完衙门公事之后,或者在参加皇宫宴会回来之时。注意朝廷变化可以观察皇帝召见登第进士之时,或在武将的替换和任命之际。我住在京城几十年,经常观赏游玩,从来没有厌烦满足的时候。
一日金兵进犯我国,战争爆发,我在靖康丙午的第二年,离开京城南下,逃避战火来到江南。心情孤寂无聊,渐入垂老之年。我默默回忆当年情景,京城里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风流倜傥,民间风俗和悦美好,一切都已成为惆怅遗恨。近来我和亲戚朋友会面,谈及过去的往事,那些年轻人往往随意轻忽、不以为然。我担心时间久远后,谈论东京风俗的人,会遗失当时的真实情况,那就太可惜了。我谨根据回忆记录下这些内容并编辑成书,大概可以使人打开这本书就能了解当时东京的繁华盛景。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而乐趣无限的传说,如今我追忆当年的情景,回首时怅然若失,岂不是从华胥之梦中醒来了吗。因此我把这本书命名为《东京梦华录》。
然而以京城的浩大兴盛,以及有我未经历过的事或没有到过的地方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所以这本书难免有所遗漏和阙失。如果乡里有见识者能够加以补充修订,使这本书更加完备周到,则我将感到不胜幸运之至。这本书的语言文字粗浅通俗,我之所以不加以文字修饰,是想让上上下下的人都能读懂这本书,通晓其中的内容,希望读者能理解我的这番用意。
绍兴丁卯岁除夕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创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长驱中原来自,直捣汴京(今河南开封),掳掠徽、钦二握帝及太妃、太子、宗室三千人,辇毂繁华、壮丽辉煌的宋都顷刻问360百科烟消火灭,宗庙毁废,北宋宣告灭亡。大批臣民逃命南方,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兴的心幕上时时闪动着汴梁的富华景象,依依不尽为基晚序读微批百初病地频频回首那餍足人心的生活。孟元老怀着对往昔的无限眷念和对现实的无限伤感,撰写了《东京梦华录》,此文是冠于书首的序文。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序文一开始对书名"梦华"的解释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是用扬笔,随后猛然一抑:"仆今追约甲改守端压丰督义南将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形成文势和情绪之波澜。他的心灵浸染着悲凄的色调,几乎秋占善象拉旧犯买期歌是一步三回首、感慨系之地追思那往昔霓虹式的梦影。这种梦影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冲洗,已开始淡化成粉红色了。序文中写到这种令命款判人痛心的情形:"近与亲戚会面,谈及囊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后代已经逐渐失去了这种回忆。作者担必,随着岁月更迭,往事如烟飘散,"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于是,"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这是对《东京梦华录》写作缘起的说明,表面上属于弁言序文的一般通例,是备忘录,发挥一种认识效应,但实质上有着作者的深衷曲意。可以说,《东京梦华录》是"为了忘早践益缺县却的纪念",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还范胜整念训且置果农国灭都之痛唱出了一曲凄婉的挽歌。
"序"的文体特点,规定了对全书内容的概括性特征;序文作若的写作目的和心态,规定了序文的感伤主义情绪性特征。它不是巨室大户的老斗酒律华声助群土炫富,而是破落户对往日锦衣玉食酸泪汪然的回忆。上述两种特征也具体回煤哥剂让天田规定了全文对衬型的结构框架,以靖康之难划出前后两种截然不染抓好织除煤同的境域,在文中以"一旦兵火"为语言标记,血现态呼报前面文词艳丽,后面笔绪沉抑,九盐见参盟渐对衬型的结构框架逼发出作者黯然神颓的感伤主义情怀。对比越强烈、越尖锐,黍离麦秀之思就越鲜明、越深刻。
一开始交代"仆从先说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显表弦些诗速区滑势卜居于州西梁桥西夹道之南","宦游"后"卜居"是一种选择,选择京师是因其地繁华所致。时间和卜居地点交代得如此清楚明白,是为了说明《东京梦华录》及其序文是以作者的拉很沙亲见亲闻为基础的丝费给范为高处病质氢夜,增添了描述的可靠明事阳灯胡导专住性和真实感。"渐次长立",虽说的是逐渐大了的年龄,但应与"太平日久"的时代相联系起来看,说明北宋经历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稳定繁荣期。从"正当辇毂之下"开始,文章就进入词富竞彩的描述字。"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譬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垂髻"和"斑白"对举,"鼓舞"与"干戈"互文,分别从两类层次的人物上说明,以"斑白之老,不识干戈",说明承平日久;"垂髻之童,但习鼓舞"又暗含着"不识干戈",这些都是稳定繁荣的具体表征。前述序文具有概括性特征,作者把全书的具体内容浓缩在序文之中。因此,序文的所有描述文字都经过了高度提炼,而提炼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不用散化,而用骈体,基本上一个语言单位就表示出一种景象,并不具有一定的外在逻辑联系,如同七宝流苏,驳杂纷呈,统一于对汴梁胜景的描述,是全方位的光束投射,集合在一个光点上。"时节相次,各有观赏",总述一笔。"灯宵月夕,雪际花时"是泛指;"乞巧登高,教池游苑"是特指。然后,以凝炼而蘸满色彩的文词描述了喧闻而纷纷的景象。用"举目"统领下文,"楼"、"阁"、"户"、"帘"都是实在性物象,但作者却以"青"、"画"、"绣"、"珠"加以修饰,增添了感官印象性和色彩感。作者用"天街"、"御路"、"柳陌"、"花衙"、"茶坊"、"酒肆",涵括了当时汴梁城的所有领域,繁声竞响,光影满目,既有图景描述,如"竞驻于天街"、"争驰于御路",又有色彩点缀,如"金翠耀目",且有声响渲染:"新声巧笑"、"按管调弦"。
然后,作者把笔墨推宕开去:"八荒争凑,万国咸通",转入美食享用的描述:"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环区之异味,悉在庖厨。"不仅有美食果腹,而且身居京师,眼福匪浅。上而至于亲睹龙颜,下而至于"观妓籍则府曹衙署,内省宴回",并能"看变化则举子唱名,武人换授"。所有这些描述,颇有点汉代大赋遗风,从九重之尊至勾栏瓦肆,尽行罗织;社会各领域,一齐展现,似为北宋汴京的百科全书,又似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只是一者是语言事实,一者以线条为媒介而已。作者铺张扬厉,河倾海溢,种种物象进跳在笔触之间,奔赴纸面,铺排在一轴硕大的平面画卷上。意象纷纭,又带有焰花发射的特征。衣食住行皆有,声色视听兼备,浓艳斑斓,堂而皇哉,视觉上令人饱餍,听觉上使人浮靡,犹不足以尽感官之满足。这是一种社会占有欲的统治心理反映。所以,作者一笔加以总括:"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它虽有汉赋风味,但无汉赋的臃肿和堆垛,物象的概括尚较简洁,语言的结构更见灵巧,以四字结构为主,又间以对衬性长句的调剂。不全用骈俪,首尾均出之一般散句。同时,它不是物象的横堆竖码,现象的滥撷乱取,而是字缝之间潜伏着浓重的情绪失落感。因此,笔锋一转,意象陡变,情绪暴落,"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桑榆"与前文"渐次长立"对应。处于凄寒环境、垂暮老境、牢落心境中,更易萌发思旧之念,便油然"暗想当年"。今昔的巨大反差,越回忆,则越会出现心理的不平衡和压迫感,因此,对衬型的环境、心境结构便汇拢到这里绾合起来:"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遂成为全书最有感伤意味的笔墨。
序文对全书内容作了提纲絮领的概括,所有描述各自在书中有具体体现;它不是纯然罗列现象,而是满含着沉痛情感的回顾,布满了愁云惨雾,奏出半是依恋半是挽歌的凄清曲,形成了全文概括性和情感性的结合特征。
名家评论
明·胡震亨:多记崇宁以后所见,时方以逸豫临下,故若彩山灯火,水殿争标,宝津男女诸戏,走马角射,及天宁节女队归骑,年少争迎,虽事隔前载,犹令人想见其盛。至如都人探春,游娱池苑,京瓦奏技,茶酒坊肆,晓贩夜市,交易琐细,率皆依准方俗,无强藻润,自能详不尽杂,质不坠俚,可谓善记风土者。但大内所载殿阁楼观,仅仅十一,无论诸宫,只如政和新宫,自延福、穆清已下,尚有四十余殿,而艮岳于时最称雄丽,何可略也?
明·毛晋:宗少文好山水,爱远游,既因老疾,发"卧游"之论。后来凡深居一室,驰神八遐者,辄祖其语,作《梦游》《卧游》以写志,坊间乃与《梦华》合刻,不知《卧游》诸录,特作汗漫游耳,若幽兰居士华胥一梦,直以当《麦秀》《黍离》之歌,正未可同玩。况昔人所云木衣绨绣,土被朱紫,一时艳丽惊人风景,悉从瓦砾中描画幻相。即令虎头提笔,亦在阿堵间矣。庶几与《洛阳伽蓝记》并传,元老无遗憾云。
作者简介
孟元老(生卒年不详),名钺,号幽兰居士,原籍不详。他跟随父亲宦游四方,崇宁二年(1103年)到汴京,在京城居住二十多年。靖康之乱后到江左避难,回忆汴京繁盛情景,著为《东京梦华录》。此书生动地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的都市生活、风土民情、城市建筑、商业服务、勾栏瓦肆及说书、杂剧、歌舞伎艺等情景,是北宋时期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笔记著作。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