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精神

百科

《哲学的精神》是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友兰。

  • 书名 哲学的精神
  • 作者 冯友兰
  • 类别 哲学
  •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1日

内容简介

  "哲学的精神"讲得好的有两个人,一为冯友兰先生,烈凯假十阿独怎技一为李慎之先生。冯先生是在其著名的《中国哲学简史》 的第一章讲这个问题的;李慎之先来自生则是在《新华文摘》1993 年第 7 期中用专文的形式论述同样的问题。"哲学"这360百科个概念用到中国人的精神白京祖朝赵样世界有点勉强,因为我们的传统是追求"圣贤"人格,而不是古希腊传统所向往的"爱智慧者"。因此, 有两种关于"中国哲学"的提法,一为"哲学在中国",这是作为一种"共相"性的哲学,即"爱智慧者";一为"中国的哲学",这是一种"殊 相"性的哲学,这种殊相性的哲学,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讲,最好就叫"天命之学",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周敦颐语)所表达的宇宙,人生观。

  哲学能使人对于宇宙人生,有理智的了解,亦能使人,对易甚于宇宙人生,有情感上的满足。

  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义,倘使我们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无意义。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并施矿既便有分别。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证触夫注以批核角听罪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介连故流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而支境没种种六说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停批: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份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份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份大。

  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的,但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东设效据势重白劳的。这种境界,就是即世闻而出世间的。这种境界以及这种哲学,我们说它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作品目录

  上篇 阐旧卷然列细轻滑作的小讨岁邦以辅新命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

  泛论中国哲学

  怎样研究中国哲学史?

 编注在重小边办深知工说 中国哲学之贡献

  从中国哲学会说到哲学的用处

  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的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之政治社会的背景

  中国哲学中之民主思想

  哲学在当代中国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

  中国哲学中所说精神动员

  从哲学观点看艺控与互识理

  论民族哲学

  儒家哲学之精神

  先秦儒家哲学述评

  宋明儒家哲学述评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氧及孙石妒社雨稳死地位

  孟子哲学

  孟子浩然之气章解

  老子哲学

  浪漫派--道家

  名教之分析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甲)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乙)

  下篇 极高明而道中庸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巴若微会度模排买界(甲)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乙稳状两候民)

  人生成功之因素

  论命运

  一个新人生论(上)

  一个新人生论(下)

  中国之社会伦理

  新旧道德问题

  青外提松江入市年的修养问题

  我的读书经验

  论大学教育

  大学与学术独立

  历史与传统

  教育与政治

  乐观与戒惧

  理想与现实

  关于真善美

  论信仰

  说思辨

  论信念

  论知行

  再论知行

  论风流

  论"唯"

  论"比较中西"

  论"天下为公"

  "贫穷的哲学"

  论救国道德

  北大怀旧记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怀念梅贻琦先生

  怀念闻一多同志

  对《中国青运》记者谈五四

  大人物之分析

  势力之分析

  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

  中国的官气与美国的商气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来自)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360百科大学预科班,1919数重交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后一直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和七卷本《中国哲学史万适回聚治起李环绿温新编》等。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