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北文化》是2006年12月1日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干。本书是主要介绍了阿尔泰语系各北方游牧民族长期活动所在的地处域文化。
- 书名 塞北文化
- 作者 林干
- 出版社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01日
- 页数 751 页
信息
作 者:林干 等 著
丛 书 名:中华地域又势用算比低卷围充文化大系
出 版 社:内蒙古教铁县娘饭知老轮皇处推育出版社
ISBN:9787531152453
出版时间:2006-来自12-01
版 次:1
页 数:751
装 帧:精装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
塞北地域文化,就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生息繁衍在塞北地区的各民族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种种形态。 本卷所要叙述的地域360百科范围,即以大漠南北为中心,旁及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毗邻地区。所叙述的时限,上起旧石器时代内蒙古文化的发端,下讫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至于鸦片战争以后,除个别例外,则以"余论"作结。 本卷叙述的内容,以阿尔泰语系各北方游牧民族长期活动所在的地域文化为主,与之相计微丰福厚收奏道殖关的其他民族的文见陈啊适振沉露于流化也酌情涉及。叙述的重点,以蒙古族在大漠南北地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主,但蒙古族兴起前活动在蒙古地区的各游牧民族的文化也同样重视。因为蒙古族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它是属于北方民族三大系统(匈奴、突厥、东胡)中的东胡系统(族系)的,故东胡系统中各族的文化不仅与它息息相关,而且是一脉相承。
目录
来自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塞北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地理
一 地理环境
二 历史地理(地理沿革)
第二节 塞北文化的缔造者--主要各族的分布和兴替
一 匈奴的分布和兴替
二 乌桓、鲜卑与柔然的分布和兴替
未 三 突厥与回纥的分布和兴替
四 契丹与蒙古的分布和兴替
第三节 塞北文化的经济基础
一 游牧经济
二 游牧360百科经济的特点
第二章 塞北地域的史前文化
第一节 与黄河、长江流域早期文化并存的塞北物布改践采宁步甚原缺质文化
一 塞北的古人类文化遗存
二 塞北最早的村落及早期农耕文化
第二节 华夏文明的曙光
一 红山文化
二 富河文化与后红山文策南己祖商延化
第三节 与黄河流域文做示浓秋齐十化相似而又相异的塞北中南部史前文化
一 鄂尔多斯、黄河畔以及岱海地区相当仰韶时期的原始文化
二 原始社会的石围墙与古老的窑洞
第四节 格杨法诉期望夜塞北青铜文明与草原游牧文化
白上业积温一 夏家店下层文化及城郭、方国的兴起
二 内蒙古讲中南部地区的青铜文化
三 夏家店上层文取吗善西认艺求化与中国北方青铜器
第三章 蒙古族兴起前塞北各族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匈奴的物质文化
一 匈奴的铜器文化和铁器文化
二 匈奴人的获统工艺技术
三 匈奴人的城镇黄状条和庙宇
四 匈奴人的墓葬
第二节 东胡--鲜卑的物质文急苦化
一 早期东胡"货币"的辨正
二 拓跋鲜减露体队病仍位树章哥卑祖庙嘎仙洞石刻祝文的预采垂略几确发现
三 嘎仙洞出土及南迁过程中的鲜卑文物
四 拓跋鲜卑南迁后的文化遗迹
五 东部鲜吸上国你有受应府卑的物质文化
六 吐谷浑的物质文化
第三节 突厥的物质文化
一 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暾欲谷碑及其他突厥碑铭
二 古突厥文碑铭的特色和学术价值
三 国内外研究突厥文碑铭的概况
四 塞北草原上的石人、石雕及石崖上的古突厥文铭刻
第四节 回问穿均送所流该讨皇纥的物质文化
一 《磨延啜碑》
二 《铁尔痕碑》(磨延啜第二碑)
座题三 《铁兹碑》(牟羽可汗碑)
四 《苏吉碑》
五 《九姓回鹘可汗碑》
六 《塞福列碑》
第五节 契丹的物质文化
一 塞北草原古老的城邑
二 宏伟的辽塔
三 独具特色的契丹墓葬
第四章 蒙古族兴起前塞北各族的精神文化
第一节 匈奴、东胡、突厥三大族系的人种
一 匈奴的人种
二 东胡-经同乱资除着-鲜卑和契丹的人种
三 突鲁又得短力说特诗身厥与回纥的人种
第二节 塞北各族的语言文字和早期的文字符号
一 阿尔泰语系概说
二 匈奴人的语言
三 匈奴人早期的文字符号
四 鲜卑的语言和失传的鲜卑文字
……
第五章 塞北的长城及其文化
第六章 蒙元时期塞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第七章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第八章 内蒙古东北部的文化明珠
第九章 余论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