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塔子城辽塔,原辽代古塔,位于泰来县塔子古城西南三华里,由于年久失修,于1953年5月坍塌,历时860年。
- 中文名称 黑龙江塔子城辽塔
- 历时 860年
- 类型 原辽代古塔
- 地址 泰来县塔子古城西南三华里
辽塔位于泰来县城西北45公里塔子城西南,原为一座雄伟壮观的青砖古塔,是黑龙江省唯一的辽塔。塔为六角密檐攒尖实心式佛塔。塔高5丈许,阔分六面,每面宽约7.5 尺,周长约45尺,直径约15手旧她尺。塔的层檐上悬有金属制的风铃,轻风吹佛,铮铮作响。塔身中部每面的小龛中塑有坐式佛象,为辽金式的佛教塔刹来自建筑。根据1956年在塔子城内西南隅发掘出土的小石碑残刻考证,该塔建于辽代道宗大安七年(1091年)数百年来沐雨栉风,巍然伫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占据塔子城的日本兵来到塔下"挖砖找辽塔宝"横加破坏。到1943年佛塔已残损不堪。1953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子夜,在雷雨交加下倾刻颓圮,仅余塔墟。
原来塔的形状无法推断,仅据四十年代遗留下来的砖塔照片及多次走访座谈得知:该塔上为五层密檐,檐下腰部为六面,每面正中皆有坐式佛360百科像一尊,下部塔基因历经几百年风雨剥蚀,残破脱落严重,收根已成椎形。
一九三二年左右,有两个日送德位本人,在塔下找宝,手持各跳线战刀,将塔的东北脚基处向里挖了一个洞,直至塔中间的木桩,因未见有什么宝才住手。到塔内料粮面般排少倒的一九五三年,这个洞继续有放顶送书搞牧者及游人给扩大,破坏程北供口酒比玉假度更甚。洞高达二米,宽一点五米之多。在破坏之处观察,塔心有一根桩子,直径约五十至六十厘米。每隔一至一点五米高,便有铁链一根,内端钉进木桩,外端则挂在塔的外壁上造准革式亚背,使之坚固。意在防止不致因地壳运动使塔破裂倒塌。
到三十年代末,日本侵略者,指使当地人在周围打了东西、南北各约三十米的一圈围墙,高约二米。正南中间留一门,供游人出入。围墙修成后,曾留影以记其事。后来有人作诗云:"古塔古城古处搞常务普象磁绿苍苍,自古称为帝王乡,今朝儿女保古迹,勤劳奉士修围墙"。由于日本人挖砖找宝,致使塔的基础破坏严重。一九五三年旧历八月十四日午夜,下一场特大急雨,刮一场罕见西南大风,将古塔指易要鱼斤强刮倒。
塔倒后这片废墟被列为黑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七三年,黑龙江省考古工作粉研左房队对塔基进行清理。最后只有原塔东南角处发现不完整的两层塔砖,长不越二米。在塔的正中心发现青砖一块,长宽各为三十家公分左右,再下五公分,又发现一块,再下为原生土。
汤尔河德译注的《黑龙江》一书中说:"此城墙壁之土圩……今尚存在,部接饭拉红革互口医中央有坟墓形之废墟,高约五丈,城西南……有唐代建筑之塔。"近百年来,当地群众一直认为此塔为唐继或严代所建。一九五六年,塔子城小学教师刘泽民,在塔子城小学校正西二百余米,即塔子城古城址内近西南角处的耕地里种地,发现辽"大万考觉总川要促随怎病安七年"残断刻石一块,才知此塔为辽代所建。
"大安七年"石刻微任残,存长宽厚分别为二十井务留张液易三点四、十七、三点六厘米兴守罪历究,青灰色石岩制成。
在石碑上面正中有一长方形凹槽,长三、宽、深各一厘米。从凹槽的这一现象看,可说明当初石碑上面应有一带榫之物冠于碑上。
一九四九年前,在塔西北发现青灰色石质的线雕佛像。
后来在塔基正东五十米年耕地出土两件铜建筑饰件,外径为十八点三、外廓一厘米,中心有蛋圆形孔,最宽处四、上下为八厘米。孔外部内施有十四组水波纹图案。重七百五十克。该件与塔有关,应是其饰物,内孔可能为嵌佛像之处。
据塔倒后的塔砖看,除辽砖之外,还有元代特点的青砖,此塔可能在元代进行过维修。
塔子城砖塔已坍塌四十多年了,但遗留有1943年拍摄的照片。塔为实心塔,青砖砌筑。塔由底部向上逐渐加粗,至塔高九分之四处始见清晰的六面,每面为正方形,上覆短檐,檐下施以砖斗拱和两道脚线,转角处有浑圆倚柱,可谓棱角分明,至塔高三分之二处为密檐,密檐层层叠涩,成为塔尖,也就是建筑学上所说的密檐六角攒尖式。全塔呈纺锤形,比例适当,挺拔刚劲,圆和流畅。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