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水母属属于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水螅纲(hydrozoa)、淡水水母来自目(Limnomedusae)、笠水母科(Olindiasidae)的一属。
桃花水母属于淡水水母,多生活在与河流隔绝的湖泊端地达照画拿钱、水潭、沟渠或池塘中,出现时间一般较短,故难以发现。由于发现时多在春季桃花盛开时节,有的呈粉红色,在水中游动,状若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因此我国古代称其为"桃花鱼"。我们沿用古名,将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等温带360百科地区及大洋洲的淡水水母中的Craspedacusta属翻译为桃花水母。
- 中文名 桃花水母属
- 分布区域 分布于亚欧、美洲及大洋洲温带地区
- 界 动物界
- 门 腔肠动物门
- 纲 水螅虫总纲
历史记录


360百科 明万历三十七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的记载,这是世界上对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清雍正三年(1726年)《古今图书集成》中曾这样细致而生动地描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形如榆荚,大小不一备推游底班降,蠕蠕然游水中,动则一概抓雷着总凯比土分约宜敛一收,若人攒指军期相视病状双收放之状,不知避人,取贮盂中亦然。离水取视,不过如涎一捻,绵软无复形体。"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归州志》中有"皇民质点请州念商利桃花鱼出叱溪河,概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的记载。其他古籍中还有:"桃花鱼形圆,薄如开蝉翼,浮水面作翕张状。"对其出现时期说:"以桃花为生死,桃花既尽,则是无物矣。"有资料显示,可以肯定我国对桃花水母的认识至少早于欧美各国270多年。在秭归,"桃花鱼"可谓家喻户晓,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汉王昭绝方列冲背武君为了汉胡和好,远嫁塞外。昭君出塞合婚前返故里探亲,怀抱琵琶,坐在叱溪河上的小舟上不角压候单反查室脱左下,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不禁谓副美教激米黑切黯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中,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业磁桃花鱼。
发现历程
桃花水母属动物为世界的稀有动物,出现时间一般较短,故难于发现。在动物学上,世界上首次采集到桃花水母活体并记录是在1880年,标本采自英国伦敦皇紧原小扬灯制家植物园,订名为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希硫谁令冲让或促视调usta Sowerbyi Lankester,1880)。约半个世纪后,才在世界各地陆续被发现,主要在亚洲、欧洲、美洲等温带地区,大洋洲也有发现。我国首次发现并采集到桃花水母是在1907年,为一日本人在湖北宜昌采得,经日本学者丘浅订名为宜昌桃花水母(C.kawaii Oka,1907)。
种属分布
桃花水母属动物风设举案今类介在世界上已知有3种,中国现有1种--中华桃花水母,以及宜昌桃花水母、嘉定桃花水母、杭州桃花水母和信阳桃花水母等变种,其中来自,中华桃花水母分布在四川乐山、湖北宜昌等地,杭州桃花水母仅分布于杭州市,信阳桃花水母仅分布于河南。
形态特征
桃花水母属有世代交替,水螅世代的个体呈圆筒柄状,或分枝群体,没有触手,借助口区刺细胞摄食。在冬季,水螅体收缩分泌硬质保护外套,适应恶劣环境。水母世代的个体呈伞形或钟形,称为伞体,伞缘有一水平缘膜,此为水螅水母的共同特征。伞边缘有许多细线状的触手,这是它的捕食器官。触手的数目因种而异,少者50条,多者500条,分3~7级排列。口朝向伞体下方,位于一条管子的末端,具4片唇,食物由此吞入,体360百科内有一腔,为消化吸收食物之处,相当于其高他动物的肠;消化不了的残渣,仍由口排出体族品空林减外,所以桃花水母属有口无肛门,属于腔肠动物。桃花水母属身体仅由两层细胞构成,体态晶莹透明。
生活史
桃花水母属强裂何饭预流实的有性水母体为雌雄异体,卵和精子在水中受精发育成浮浪幼虫,浮游一段时间后,开始附着,变态为水螅型个体。无性水螅体有三种生殖方法:普通出芽法、侧生无纤毛浮浪状芽体和产生水母芽。前两种方法产生新的水螅体,后1种方法产生有性水母体。
生活习性
桃花水母属主要生活在淡水中,例如小水医等福员陈巴放的药波见池和小沟渠中。在每年3~5月或维太死纸病局搞师7~10月出现。通过伞体不停地收缩与舒张,将下伞腔内的水压出体外,借此朝相反的方向缓慢游动。当遇到食物时,触手上的刺丝囊即射出刺丝,刺中被捕获物,顷刻将其麻醉,以触手送入口中,吞入腔内。多以剑水蚤、饭输财销支三小线虫、小环虫、小蝌蚪、小鱼苗等为食。
水螅世望害束代对环境要求极低,环境适应时,螅状体便自然分离出水母;环境不利时,螅状体便长期吸附于水下或岩石缝中世代生存下去。而一旦分离出水母,则对环境和水质要求很高,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