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自会稽来自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借写南朝梁代庾肩吾的前事,借古叹今,为那些曾任东宫官而后遭贬斥的人抒发自己内心的悲叹。全诗寓今托古,比物征事,体现了李贺诗诡异独特的风貌。
- 中文名 还自会稽歌
- 作者 李贺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 创作年代 中唐
作品原文
庾肩吾于梁时1,尝酸眼校线弱笑油作宫体谣引2,以应和皇子3。及国势沦败4,肩吾先潜难会稽来自,后始还家。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故作还自会稽量候早求明歌以补其悲。
野粉椒壁黄5,湿萤满梁殿6。
台城应教人7,秋衾梦铜辇8。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9。
脉脉辞金鱼10,羁臣守迍贱11。
用杨原补保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 庾肩吾:字子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世居江陵(今属湖北)。善诗,辞采甚美。萧纲当太子360百科时,任东宫通事舍人。纲即位,任度支尚书。侯散是七安毛呀状策景叛乱,庾肩吾逃往会稽,后又转道回家,事见《梁书》、《南史》之《庾肩吾传》。
- 宫体谣引:诗篇名,今不传。宫体,梁萧纲喜作艳诗,以绿今宫中女子为题材,大家仿效之,渐成风气,时称“支片宫体”。
- 应和皇子:奉命与皇子新全系站胞开都垂唱和诗歌。皇子,指萧纲,他未被立太子之前,封为晋安王。
- 国势:宋刊本、蒙古本、元本、《全唐诗》作“国世”。国势沦败:这里指侯景叛乱,梁朝都城陷落等事件。
- 椒壁:古代皇后居住的宫殿,常用椒和泥涂在壁上,温和芳香。
- 果模食极二肉湿萤:萤生于潮湿的地方,故书断破限训名。
- 台城:即朝廷所在地禁城。洪迈《容斋随笔》:“晋宋间,谓朝廷禁费保座放许事距放雷乡化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梁朝台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应教:臣子与诸位王子唱和诗作,称为“应教”。
- 铜辇:太子坐车。
- “身与”句落占陆连级烧跑值王它占:暗用《世说新语·言语》顾悦语,简文帝问顾悦为何头发早白,顾说:“蒲柳之质,望秋而落。”
- 金鱼:宫门上鱼形锁钥。
- 羁臣:放逐到外地的官员。迍贱:政治上遇到困厄危难,处于贱辱的地位。迍,通“屯”。刘禹锡《子刘子自传》:“重屯累厄,数之奇兮。”
白话译文
块块霉斑把皇宫的墙壁弄得暗黄,成群的萤虫飞绕在梁国宫殿周旁。
他曾经是皇宫随侍奉命作诗的宠臣满费非延镇立屋心析走,如今却在秋寒被窝里把太子车辇梦想。
这位归来者的鬓发,点缀有粉朝婷标难粒日模扩吴地的寒霜,他的身躯将与秋塘蒲草一样衰老枯黄。
含情脉脉地辞别那京游府板好工销真相脱都皇宫,流亡臣子厮守在贫困低贱的家乡。
创作背凯景
关于此诗的意旨和写作时间,钱仲联认为:“贺以同情王叔文诸人政治革新之立场,伤其遭遇,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感许稳湖行《还自会稽歌》,皆托寓古事,反映永贞朝政变。”(《李贺年谱会笺》)他定此诗创作时间为贞元二十一来自年(805年),时李贺十六360百科岁。而朱自清在《李贺年谱》中把这首诗大体定为元和八年(813年)秋(李贺时为二十四岁),李贺以病辞奉礼郎,回到故乡昌谷时所作。他说:“《还自会稽歌》疑此时作,‘湿萤’、‘秋衾’、‘霜’、‘塘蒲’,固是即景语,‘梦铜辇’、调令自眼章及‘点归鬓’、‘辞金鱼’,亦以抒其辞官归里不忘京华之情焉。……实则固非全无畦径可寻耳。”刘衍在《李贺诗校笺证异》中谓此诗:“从诗序和诗语,可知为诗人游会稽,未得庾肩吾遗文,而抒其黍离之情。……贺诗代肩吾补叙其悲,叹其荣华既去,老而不复,陷贼辱而终生不拔,长守贱。疑为元和八年李贺南响苦班双久件对历争批游,经会稽,入台城(建康城团庆燃创改特紧功防西内宫城),即景生情而作。云啊钱顶加借肩吾之痛而自抒困顿之怀,以寄托世变无涯之悲。清陈沆《诗比兴笺》说此诗‘自喻也’,近之。”李贺晚似未曾再次南游,故当认样欢消试子无表联与非作于晚年南游时。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诗前小序,交代诗人为庾肩吾补作《宫体谣引》的缘由,说明诗篇抒写庾肩吾“潜难会稽”后的悲伤感受。首两句描写宫廷荒凉的情景,壁上的椒粉已经发黄,成为野粉,宫殿里飞满湿萤,已经荒废,一派凄凉景象,正是“国势沦败”的艺术写照。三四句梦忆东在陆宁道宫生活,我本是台城里和虽油紧元肥杆定谓画皇子唱和诗歌的人,现在秋夜里还常梦见太子的车辇。诗的后半首,叙述肩吾愁苦衰老的近况,表达出甘守屯贱的意愿。限余待“吴霜”,应会稽地望零,“塘蒲”,点身已衰老,回想起离开宫门时,依恋不舍,怀念君德,甘愿遭受危难贫贱,“心如砥柱”,绝不变心。全诗不言悲而悲意充溢字里行间。
李贺探寻梁代庾肩吾的前事,应是叹恨那些曾任东宫官而后遭贬斥的人。作者生活的时代,曾震惊朝野而备受大家关注的事件,便是永贞革新,革新运动参与者岩般棉机求之中,确有人曾任太子李办诵的东宫官。诗人叹恨他们事业受挫败,命运困厄,不胜感伤,便运用“离绝远去笔只走让资研终墨畦径间”的诗句,抒发悲叹他们不幸遭际的径皇雷青春介什别果沿情思。诗人不能无言,又不敢明言,便寓今托古,比物征事,从而形成长吉诗诡异独特的风貌。
杜牧《李贺歌诗集叙》,是诠解《还自会稽歌》的指导思想。杜牧为李贺诗集作叙,以此诗与《究二执易则多言金铜仙人辞汉歌》为例,赞叹道:“贺能探寻前事,所以古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李贺能从二百多年前的庚肩吾“潜难各刘剂叫法科考素鲜会稽”这件在别人看来极平凡的小事中,塑造了一个流落失意、但又不失刚劲之气的“羁臣”形象,并借以抒发了自己对世事多变的感伤和困顿潦倒中的悲愤之情,构思新颖,立意奇特。杜牧把李贺的这类诗作誉之为“古今未尝经道者”,评价是很高的。杜牧在叙中还说:“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但结合庾肩吾的遭遇和李贺的身世,还是能看出些端倪的。这首诗写得含蓄深沉,明高棅《唐诗品汇》的评价言中了此诗的特点。庾肩吾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但不能说这首摹想庾氏情事的作品就是继承了宫体诗的传统,也不能据此诗而说李贺对宫体诗作者的怀念和向往。李贺不过是借和晚年的庾肩吾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处境,来抒发自己的忧愤罢了。
名家点评
唐代杜牧: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即《还自会稽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之间,亦殊不能知之。(《李贺集序》)
宋代刘辰翁:此拟庾肩吾归自会稽之作,安得不述梁亡之悲?(《吴注刘评李长吉歌诗》卷一)
明代高棅:刘云:此拟肩吾之作,安得不述梁亡之悲!其沉着憔悴,在于自言“秋衾铜辇”之梦,而庾自见,殆赋外赋也。“塘蒲”之叹,融入秋晚,结语却如此,极是也。(《唐诗品汇》卷二一)
明代邢昉:集中五言较胜歌行,而深晦太过,廷礼所取数首一一高卓,可为具眼。(《唐风定》)
明代徐渭:雕率相半。周珽:潜自会稽,宁能忘念梁德?及还家容骨衰悴,以此日困守迍贱,回首昔时佩服荣宠;一代文人至此,良可悲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明代曾益:此诗不言悲,而悲自无限,故序曰“补其悲”。(《李贺诗解》卷一)
清代黎简:贺真有心读书人,惜矣。(《李长吉集》)
清代吴瑞荣:萧梁时事可见,而庾亦和盘托出。“身与塘蒲晚”,言不酸而闻者意苦。(《唐诗笺要》)
清代叶矫然:李长吉最心醉新野父子,观其《补庾肩吾还会稽歌》,则其流连仰止可知矣。(《龙性堂诗话续集》)
清代王闿运:颇有鬼气(首四句下)。(《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他被后人称为“诗鬼”。其诗被称为“鬼仙之词”。有《昌谷集》。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