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陵山耳蕨(学名:Polystichum leve让于凯理illei)为鳞毛蕨科耳蕨属下的一个种。产湖南西北部、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至东部及西部,主要分布于武陵山地区。生海拔400-1150米的山谷、河沟及瀑布旁阴湿处石壁上。
- 中文名称 武陵山耳蕨
- 拉丁学名 Polystichum leveillei C. Chr.
- 界 植物界
- 门 蕨类植物门
- 纲 蕨纲
形态特征
植株来自高13-45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顶端及叶柄基部被棕色、阔卵形、全缘的薄持盾呀地士稳远鳞片。叶簇生;叶柄禾秆色,长2-16厘米,基部直径0.5-1毫米,上面有沟槽,中部以上至叶轴疏被浅棕色、卵形及披针形、贴生的薄膜质小鳞片;叶片披针形,常5-27厘米,中部宽1.5-4.5厘米,顶端羽裂渐尖,基部近截形,不缩狭或略缩狭,一回羽状;侧生羽片8-30对,互生或对生,接近或稍疏离,平展或略向上斜展,有时下部1对或数对略向下反折,几无柄,360百科斜卵形、矩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常略向后弯弓,顶端钝圆或急尖,边缘有3己体门-7个粗齿或羽状浅裂推与同攻批清和调简台至深裂,基部上侧常深裂形成1卵状或倒卵状菱形的耳状裂片,其余的裂片倒卵形或近方形,下侧近平直或极狭楔形冲八青测作用亚,有2-5个斜向上的粗齿或裂片;粗齿及裂片全缘或顶部有2-6个浅齿,齿端多有小刺头;叶脉略可见,纤细,不达边缘,侧脉在羽片基部上侧羽状,向上二叉至单一,在羽片下侧单一或二叉,每个小齿有小脉1条。叶草质,干后绿酒色,上面色略深;叶轴禾秆色,上面有阔沟槽,羽片上面光滑,下面疏被浅棕色的珍稀濒危细小鳞片。孢子囊群小,生于小脉顶端,接近羽片边缘,每个羽片看候钢有1-7枚;圆盾形的囊群消研成补改盖小,灰棕色,全缘,易脱落。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400-1150米的山谷、河沟及瀑布旁阴湿处石壁上。
分布范围
产自湖南西北部、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至东部及西部,主要分布于武陵山地区。模式标本采自贵州西部大方旧大定。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