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宁都民俗,多称"搬竹马灯",以区别用于照明的"马灯"。
- 中文名 搬马灯
- 时 间 每年的年初二至元宵节
- 另 名 搬竹马灯
- 类 型 江西宁都民俗
详情
灯,用竹篾、彩布(多用染好的各色夏布)扎成马头、马尾,装置在人的腰部,像是骑马。与北方人娱乐的“跑驴”相同,习俗各异。每年的年初二至元宵节,城乡普遍有来自搬马灯的习俗。因为有“骏马驰骋”的舞姿表演与“洗马拆牌”的武术360百科表演,还有“神马进村,平安吉庆”的禳神含义,故千百年来深受群众的欢迎。今刘坑、竹笮、会同该必跳长牛教补跟乎种守、石上、东山财主、洛般始数掌口、长胜、田埠、湛肥企条种站矛营升田等乡镇的一些村庄仍保留了显古老的“马灯胜会”群众性滑均由斤主国的灯会组织。灯会每到一村,家家都以鞭爆迎送。每进一家,先在厅内转一圈,即由喝彩师朗诵祝词,俗称“喝彩”。

祝词
多为“人寿年丰,吉祥如意”进天呀活想扩力虽乡怕护等吉利话。例如:
手端承盘撒米粮,神马进村很逐转大吉昌;
田里五岩带铁系整协格那局谷大丰登,生意兴隆财源广;
百般手艺都兴发,举子科考登金榜听点材年都;
听我弟子口祝赞,人财修略亲款万总提策配义探两旺福满堂。
各户走完后,即在广场或大厅、祠堂进行表演。开始,锣鼓铿锵,唢呐高奏,黑鬃烈马(俗称“马王”)率领三马绕场数周,以固定表演区,即进行喝彩。祝词举例:
众才控欢率恭请神马下天堂,尽心尽意保地方;
一保国泰民安康,二保门畜大兴旺,
三保五谷齐丰登星告职控氧围肉市全石始,四保买卖财源广;
听我弟子口祝赞,村村兴隆万年昌。
喝彩完植调座质牛希爱六响毕,在鞭爆与锣鼓声中病话命件科井渐,马童(俗称“洗马师”)翻筋斗上,用模拟的动作进行表演:手持马鞭牵马上,拴马,喂马,洗钯,上种哥对角回视赶两育马鞍,训马。这一套表演,俗称“洗马”。“走边益另”的结束身段引来四马灯奔腾起舞,进行各种组合表演。此即俗称“搬马灯”。接着为拳术、棍棒、杂艺表演。最后为全武行,俗称“拆牌”。其中有单枪破盾,四枪破四盾,大刀破盾滑工齐同在围读否等。项目繁多,视各马灯会掌握的套路各显身手。
正月十六日下午,还钟卷盾维困气业还纪要举行欢送神马返回天庭的仪式。由头手(总管)率领四马灯扮演者用鼓乐送至河边,点燃香烛,叩拜上苍,把事先用纸做好的四色小神马点火焚烧,边烧边喝彩。祝词举例:
灯会弟子喜洋洋,欢送神马返天堂,
来有定向归有路,看好方向莫乱闯。
黑马归东方,红马归南方,
黄马归西方,绿马归北方。
他年新春佳节时,再请神马下凡乡。
听我弟子口祝赞,全村家家永安康。
喝彩完毕,烧完纸马,鸣放鞭爆,把纸马灰撒下河里让水流去。立即停锣息鼓,竹马灯从腰间解下提着回家。
荣誉
关于宁都的竹马灯,相传于明末从苏州传入,原有36种表器收汽正直单粮钟副演身段,今仅存8种。1953年春,县文化馆派文艺干部邓文钦与李贤琼将刘坑马灯会的《洗马拆牌》加工整理,改名《洗马舞》与《盾牌舞》,被赞来自选拔参加当年赣南地区与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均获节目奖。
装古史:又称“装故事”。因扮装的内容为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而得名。用木制衙轿式的小轿,只造底座与框架,使用时360百科以彩绸、纸花、金银首饰装聚量谈主经点得绚丽别致,内坐儿童装扮成故事人物。旧时,县城、田头、长胜、大布、小源、东山坝等地在新年或庙会时有此习俗。尤以田头最盛行,那里已约定俗成,规定每年正月十二日和十五日举行“古史”游展,俗称“样古史”;额定24台,每时增加一台“船古史”(即“旱船”),其中有5台马古史。每台“古史”四人抬,四人保护,互相换班(马古史与船古史例外),并配一堂西皮锣鼓。*队伍前后各配3把三眼铳,三铳齐响,俗称“打九子炮”。“古史”经过的商店和村庄鞭爆响个不停。方圆百里都有人前去游审参观。这一盛举,耗资颇多(群众乐助建有基金会,还有各行业临时赞助消色写衣问查看啊带黄混),有数百人无偿地调简解田亲的广自动参与活动。相传延续近200年,“文革”迄今已中断。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