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已是弄孙为乐的年纪。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早有把我在报刊上发表的条际世低海外休闲文 章结集出版的来自想法。恰逢我的老乡、华文出版社副社长李庆先生提供了机会,便动手收罗起来。驻外的那些往事,历历在目,终身难忘。不同寻常的经历,让我心潮起伏,难以自抑。蓦然回首,往事而说严并不如烟。
- 书名 笔墨海外情
- 作者 陈树培
- 类别 休闲散文
- 出版社 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 2010年9月
书籍简师迫型角介
书名:笔墨海外情
作者:陈树培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0年9来自月
字 数:125千字
页 数:365
版 360百科次:1版
开 本:850×1168 1/32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定 价:50逐重端扩此并元
作者简介
陈树培,新华社记者,译审春于机费充,1943年11月生于广东潮安,197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1973年分配到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从1986年到1991年先后任新华社常驻菲律宾和斯里兰卡(兼管马尔代夫)记者,1996年到1999年任新华社中东总分社英文发稿人,还到过其他一些国家采访国际会议和外事活动。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通讯、特写、国际见孩普财妈述让德名现绿等闻和照片等。除了8年驻外,一直在新华社从事英汉翻译和审稿定稿工作,翻译出版了多部中长篇小说和其他译著,如《帝国的业移航沿每编底假英109》、《爱情的结局》和《雪莱情史》等。2007年出版《英汉报刊翻译常见错误》的著作,获得好评。从2003年起任《英语文摘》杂志顾问。
编者之语
2眼洲识械究步语费必系合920个日日夜夜的驻外记者生涯,酸甜苦辣的记忆底片在思绪的海洋中曝光。马尼拉湾的夕阳如醉,记者总统的恩恩怨怨,突发兵变的血腥场面,旧称"锡兰"的"绿伊甸园",五彩纱丽的飘逸浪余补没粉漫,内战"人弹"的身临其境,尼罗河畔的幽幽情思,环球四海的采访游历……海外的山来自川景物、草木花鸟、人物事件、社会百态,无一不让我铭刻心底。眷恋、欢乐、360百科伤感、遗憾,我尝良状八试着用我的拙笔拼凑这些百感交集的画面。
其实,我的人生的头20年做梦也不曾想过会当一名记者,满切手全更没想到会当驻外记者。那是1943年农历十一月初二,我出生于广东潮安县金石镇陈厝陇村。解放前夕,父亲陈广正在镇上与判征声速简专海妒人合开个小布店。土改时,我家的成份被定为"小商",在阶级斗争的年代我总感到受歧视,在农村的环境中更是压抑,心中留律汉常在八饭角技绝高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为贴补家用,母亲和我不得不每天起早摸黑走十几里地去卖"香腐"(炸豆腐),然后我才回去上学。那时我还不到10岁。一天早晨,天黑咕隆咚的,我挑着香腐担走到一个叫孙厝的村子,不小心绊了一脚,香腐统统撒到路边的池塘里。我冒着冬日刺尼角针达句机款到骨的寒风跳到水里捞,但已经抢救不回了,急得直哭,心想,这下连本钱都泡汤满严烧及扩题星了……幼年运蹇,命运多舛,不堪回首。
不过,贫穷逼人奋进,我读书还算刻苦,终于在1965年搭上了文革前的高考末班车,考上了武汉大学外文许翻背青斗系英文专业。一个乡巴佬儿,竟然与洋文打交道,确实没想到。更出乎意料的是,1970年毕业离开珞珈山后,1973年在北京外国种杂素长英斯占保们洋语大学进修后分配时,由于文革的特殊原因,加之家庭没有海外关系和其他历史问题,我居然还能分配到新华社这种在当时看来很要害的机关。在考大学和毕业分配这人生关键的两个坎中移令,靠运气和努力我算是撞上了。我暗暗庆幸,要不是当初学英文,又分配到新华社,哪能出国当记者呢。这辈子我与新华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个培养和造就名记者名翻译的大熔炉中沾了光。
从1986年到1999年,我技纪段观意基愿补坏先后几次被派到国外任新华社记者,常驻过菲律宾、斯里兰卡和埃及三国,其间还到过马尔代夫、阿布扎比、尼日利亚和尼日尔等一些服校句有损置出模六国家采访国际会议和外事活动,经常接触驻在国上至总统高官下到平民百姓等各界人士,身临其境,在艰苦疲惫的采访毛屋触具干讨之余也能周游各地,赏美景,尝美食。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泰国的鳄鱼湖、新加坡的鸟公园、埃及的金字塔密道、马价尔代夫的海底观鱼、菲律宾掉引的局策境加各旅游岛、斯里兰卡宝石城、迪拜自由市场、阿布扎比海滩、尼日利亚半区语拉维固载列扬落核和尼日尔的大都市等地宗攻千模序唱必斗,都留下了我的身影。
驻菲律宾期间,我经常采访时任总统的科拉松·阿基诺及后来当了总统的拉莫斯等。我同阿基诺夫人曾有过两次单独合影。广东《家庭》杂志在刊登我写的《科·阿基诺与记者的故事》的文章时加了编者按说,"陈树培作为一名外国记者,能够上百次采访一个国家的元首,确是一件极不寻常、也是很值得回忆和不可遗忘的往事……"。
当记者很风光,可风光也伴随着风险,紧张与辛苦更是家常便饭。在科·阿基诺总统执政期间,菲律宾政变和兵变频仍。我亲身经历的就有三次,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87年8月28日发生的兵变。那天从早到晚,我冒着枪林弹雨一直穿梭于总统府和军营之间,饭顾不上吃,水也没喝,还连夜赶写题为《24小时兵变》的现场目击记,《羊城晚报》抢先分4天连载。
1989 年11月,我到了新华社科伦坡分社任记者,兼管马尔代夫。斯里兰卡虽是个小岛国,可它的热带风光常常上央视《正大综艺》节目。那里的佛教圣地、宝石和红茶都很出名,大有文章可做。不过,岛国内战和"人弹"爆炸不断,采访也很危险艰辛。我曾深入到北部的贾夫纳内战现场采访,子弹就从身边飞过。
马尔代夫更小,没有常驻记者,由我们兼管。我去过那里两次。第一次是1990年采访南亚区域合作联盟7国首脑会议;第二次是1991年陪我国驻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大使到马尔代夫递交国书。有个细节,我在首都马累街头采访时,在小巷中偶然发现一个穿花袍子的老太太在吸水烟,马上拿出相机抢拍。这张照片不仅被国内和港台多家报刊采用,还收进了1995年新华社为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而出版的大型画册中。
1996年到1999年,我到埃及的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担任英文发稿人,主要负责签发新华社驻中东各国记者发回的英文报道。工作之余,我的足迹遍及埃及和中东非洲的一些地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地中海的明珠亚历山大以及埃及南部古都卢克索我都多次涉足。金字塔不知爬过多少遍。我还两次出差去别国采访。一次是到尼日利亚和尼日尔采访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活动;另一次是去阿布扎比采访海湾合作组织峰会。
懂英文是我出国当记者的契机。英文是我的专业。1973年进入新华社后,除了前后8年驻外,其余时间我都在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从事国际新闻的英汉翻译和审稿定稿工作,1998年被评为译审。
最近在填报资深翻译家的材料时,发现我的作品主要还是译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就与同事林楚平先生合作翻译出版了几部中长篇小说,如长篇小说《帝国109》、中篇小说《爱情的结局》和长篇小说《雪莱情史》等。林老师是翻译家兼作家,是他把我引上了文学翻译之路。恩师已故去,我很怀念他。我特意把他和我合作翻译的长篇传记小说《雪莱情史》的内容提要放在附录中。
2007年10月,我出版了《英汉报刊翻译常见错误》一书,获得好评。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全国翻译证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陈德彰在当当网上写书评推荐此书时说,"真正学翻译的人,包括已在从事翻译的人,最好看看这一本和类似的书,会大有益处。我是教了几十年翻译的北外教师,不会让你上当的。"这本书出版不到一年马上再版了。从2003年起,我担任《英语文摘》杂志顾问。
扯远了。这样东拉西扯不外乎想交代本书的写作缘起和我本人的简历。本书记录了我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的一个侧面。作为记者,每到一个国家,总要寻找它的独特之处,挖掘它的亮点,把它的特色介绍给读者。收在书中的文章绝大部分是我驻外记者的副业,多是事后出于个人爱好写的,属轻松休闲之作,大部分发表于报纸的副刊,我认为还有点可读性,也许可供茶余饭后随便翻翻。其他类型的文章一律不收。书中按我驻外国家先后排序,先是菲律宾,接着斯里兰卡,再到埃及,最后的"环球散记"收录的是其他国家走马观花式的新闻游记。
本书以散文游记的形式向读者介绍新华社驻外记者笔下的海外风情,故名《笔墨海外情》。书中以记者的视角深入介绍各国风土人情、衣食住行、旅游热点、电影舞蹈和华人足迹等等,细节处挖掘其厚重的文化历史内涵,突出其与众不同的亮点和特色,展现鲜为人知的别样风貌,集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说是散文游记,其实是带着新闻印记的新闻式散文游记。当然,新闻式散文游记也有其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富有现场感,有丰富的第一手信息。
明知这些小文章没什么像样的,会露怯,仍敝帚自珍,因为这是我驻外足迹星星点点的记录。只可惜我既不是中文科班出身,也不是学新闻的,总感到笔力(如今已是敲键盘了)不济,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书中提到的作者或笔者为本人,陈建瑜参与本书的写作修改。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菲律宾走笔
一、不一样的马尼拉
想象中马在泥里拉车的老城,真实中颜色斑驳的都市,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楼群同碧波粼粼、椰风飘拂的马尼拉湾相映成趣。
二、夕阳如醉
夕阳映照着沉寂不语的群山,晚潮吟唱,游人如织,挺拔的椰树在海风中摇曳,五颜六色的轿车在海滨大道奔驰,令人如痴如醉。
三、别样咖啡风情
幽雅的白台布铺着,昏黄的煤油灯点着,灯光忽明忽暗,齐桌高的矮人服务生在其中来回穿梭,端咖啡,送饮料,上小吃,忙得不亦乐乎。
四、又爱又恨吉普尼
漫步马尼拉街头,装饰得花里胡哨的小巴随处可见。它叫吉普尼,同北京昔日的小公共一般。它走街串巷,横冲直撞,说停就停,乘客又爱又恨,小轿车敬而远之。
五、北山寒瀑布探胜
游北山寒有两个引人入胜之处:一是沿途乘当地人称之为"芒甲"的独木舟,一路探胜一路歌;二是到瀑布底下,让从几十米高飞流而下的巨瀑打到身上,享受大自然天然的"踩背"。
六、富人村与贫民窟
马尼拉是个贫富悬殊的大都市,富人村与贫民窟比邻。富人村用围墙或钢丝网围起,岗哨林立,重兵把守,村里大都是单门独院的两层小楼,环境幽雅。富人村旁贫民窟随处可见,贫民乱搭草棚木棚栖身,靠捡垃圾糊口,对比如此强烈鲜明。
七、历史含蕴的现代
2010年6月30日,菲律宾新总统阿基诺三世在马尼拉黎刹公园宣誓就职。新总统就职为何要在黎刹公园?这得从黎刹公园的历史地位说起。黎刹公园很好看,千万别错过。
八、经典夏都
从马尼拉驱车往北,沿高速公路,经蜿蜒山坡,约4个小时便到菲律宾经典夏都碧瑶。碧瑶常年如春,是名闻遐迩的东南亚避暑名城。它同杭州结为友好城市。
九、历史照看的宿务
宿务不仅是旅游胜地,还是历史名城,伟大航海家麦哲伦就在那里丧生,曾经发生的海战惊心动魄,那儿留下了他的纪念碑……
十、三宝颜易货贸易很火
三宝颜是菲律宾最南端的港口城市,同印尼和马来西亚隔海相望,极富易货贸易的经济特色,那里中国货很多,可当地人说包装不怎么样。
……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