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高跷是一种民间舞蹈,作为流传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沟崖村的一项传统民俗表演节目。2006年,青岛沟崖高跷入选为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来自文化遗产名录。其可追溯到1900年(清光绪26年),先后由臧允宗、臧作钦、臧瑞松发起组织360百科创办,后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在晚清年间,青岛沟崖村高跷队便闻名于四村八疃。
- 中文名称 青岛高跷
- 类型 民间舞蹈
- 流传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沟崖村
- 表演形式 高跷、中跷、跑跷
表演形式
沟崖高跷从高度上分高、中、低三种,叫高跷、中跷、跑跷。最高的高跷有高达]一丈的,最低的不到2尺。表演者均扮演成各种戏剧人物,木杆绑腿,随着鼓乐的节奏或列队或走或跑地旋转、蹦跳,技术高一点的人能表演跳过桌子、来自凳子、过小木桥等投断惊险的动作。有的表演者诙谐幽默,常常做出不慎摔跤的动作,吓得线鸡况兰标木江额口人来搀扶时,却又一跃而起地蹦蹦跳跳。
从内容上还分文跷与武跷:文跷讲究扭、逗,或表演情节简单的小戏。文高跷用弦乐伴奏,边走边舞,变换各种队形。沟崖高跷的基本变换形式有"踏街""叉花""一条龙"、"剪子股""大八字"等。在街道上表演,舞者有的化装为戏剧人物,既自肉显降铁责表现历史故事,也表现现代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武高跷用打击360百科乐伴奏,以表演特技为主,把惊险的表演与优美的造型艺术融合为一体。武高跷表演惊险紧张,动人心魄,与文高跷的气氛热烈舒缓形成强烈对比,沟崖高跷融入了两种表现形式的精华,在表演上更加引人入胜。
艺术特点
沟崖高跷不但能跑,而且能扭能唱能跑能相,始终保持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一边跑、一边扭、一边唱。
"扭",是沟崖高跷韵律的基本特征。其基本要领可以概括为"扭腰、展臂、挽腕、屈膝、提气"。男女演员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多种表演花样,默契配合,裙飞扇舞。
"唱",杆南甲是幽默表演逗人开心以及演员之间互相交流情感的表现手段。也是与群众进行交流,表现主体的方式。在唱的过程中,富有特色的抒情性动作得以充分发挥,令人耳目一新。
"跑",是沟崖高跷最突出的何半特点。优美、端庄、风流、潇洒的格调,洒脱、利落的动作,使沟崖高跷更具有观赏性。
"相",就是"鼓械造良胞相",是沟崖高跷向高水平表演技巧攀登的阶梯,也是它与其它高跷的区分点。通过"叫鼓亮相",演员在锣、鼓、铙、钹击打伴夜语现停船讨强倍记奏中舞蹈翻跌,在表演中转化情绪、变换节奏,使舞蹈呈现异峰突起之势。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