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和边界:句法表达式认知机制探索

百科

《结构和边界:句法表达式认知机制探索》是2008年1来自2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急即厂具再投该书以人类认知的"完型趋向"基本特征入手,提出结构-边界的建立是句法表达式组织的基本制约。

  • 书名 结构和边界:句法表达式认知机制探索
  • ISBN 7544612023,9787544612029
  •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结构和边界:句法表达式认知机制探索》研究的就是语言单位的结构-边界的建立与变化来自的。这是观察语言结构的一示元前白算析剧料号鲁个新视角,其选题和目标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这个研究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在认知语言学方法论研究中独树一帜,具体说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发现结构一边界运作是支配语言结构组织的基本运作;2)所提出的"结构边界律"同其他关于有界无界的研究的不同点在备跟时核写输航于:强调了结构-边界的统一,而结构-边界是无所不在的,又是辩证变动发展的;3)论证了如下一点有重要意义:句法结构的结构-边界律在认360百科识论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为意识所反映,成模举又故宜工同突为句法表达式的认知基础。这将"语言的体验性"观点加以升华,因为"体验"同认知基础不能相互规定其本质,对语言的结构一边界的认识达到一种语言科学的抽象;4)指出对结构-边界律的把握是认知能力的反映,从而提出了观察语言能力的新视角;5)揭示了结构掉谁气能亲-边界律的运作是语言创新的一种随开山动因;6)为解释句法层面利耐误黑控呼般各岩穿的多种语言现象建立了一个统一的认知机制。

目录

 带材高内文抗 第一章 绪论

  1.1 结构-边界原则假察吗组司笑围这朝视

  1.2 假设的理论基础

  1.2.1 系统论

  的决右精决与载黑1.2.2 哲学

  1.2.3 心理学

  1.3 假设的经验基础

  1.4 本研究的观察视

  1.5 本研究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1.6 本研究的工作框架

  1.7 本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和语料来源

  1.8 本书各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备语言学派的语言结构观及研究概况

  2.1 引言

  2.2 直接成分方法沿就罪曾苦背眼松:结构语言学的语言结构观

  2.3 形式误础候别种林师孩省派密主义方法:生成语言学的语言结构观

  2.4 社护见物察击视也满会功能方法:功能语言学的语言结构观

  2.5 认知经验方法:认知语言学的语言结构观

  2.6 结语

  第三章 理论框架:完型趋向律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3.1 引言

  3.2 完型趋向律

  3.3 认知语石世身同督言学的相关理论

  3.3.1 象征性理论

  3.3.2 认知模型理论

 不入老好势 3.3.3 原型和图式范畴化理论

  3.3.4 重新分析理论

  3.4 结语

  第四章 结构-边界统一体的理论描写

  4.1 引言

  4.2 结构-边界统一体现象是认知模式:隐界和显界

  4判马补.2.1 隐界

  4.2.2 显界

  4.3 S-V-O次则

  4.4 语言结构一边界统一体的形式描写

  4.5 对应次则

  4.6 结语

  第五章 有界化

  5.1 引言

  5.2 "界"理论

  5.3 "界"理论的语言学意义

  5.4 "界"的相对性和结构一边界的绝对性

  5.5 有界化次则

  5.6 有善机静握员超界化手段

  5.6.1 量度确定:状语

  5.6.2 量度确定:数量词

  5.6收齐著灯诗施油仅.3 时和体

  5.6.4 有定性

  5.6.5 语用对比

  5.7 结语

  第六章 内部运作

  6.1 引言

  6.2 内部移动次则

  6.3 内部移动:WH移动

  6.4 内部默认次则:V+非限定小句构式

  6.5 内部运作与成分结构人侵

  6.6 结语

  第七章 论元归并

  7.1 引言

  7.2 逻辑论元结构

  7.3 句法论元结构

  7.4 论元归决专举并次则

  7.5 论元移动:作格结构和中动结构

  7.6 论元融合及重叠:及物→不及物动词转化

  7.7 结语

  第八章 相邻吸纳

  8.1 引言

  8.2 动补结构:英汉比较

  8.3 汉语动补结构的结构一边界特征:相邻吸纳次则

  8.4 汉语动补结构的起源

  8.5 双音化:句法相邻和相邻吸纳

  8.6 动补结构影响下的结构一边界变动:结构自适应能力

  8.7 结语

  第九章 结构-边界原则和结构自适应性:语言创新

  9.1 引言

  9.2 隐性边界移动与表达式创新:多义性和语法化

  9.3 论元移动与表达式创新:经济和语用

  9.4 相邻吸纳与表达式创新:能产创新方式

  9.5 结语

  第十章 结论

  10.1 本研究回顾

  10.2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10.3 发现的理论意义

  10.4 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