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与诠释:民事司法技术范式研究

百科

《推眼先及析云理与诠释:民事司全随明相怎法技术范式研究》是2005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文生。本书从司法哲学的角度,对司法三段论推理与裁判解释这两种民事司法来自技术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揭示了司法审判在创新法律知识和制度,协调现代沙核何影特脸法制与社会生360百科活关系种的特有功能。

  • 书名 推理与诠释:民事司法技术范式研究
  • ISBN 7503656433
  • 页数 288页
  •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年6月1日

作者简介

  冯文生,男,河北省石家庄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民商法学,2003)、法学硕士(知识产权法学,19行准族重99),美国天普大学(Templeuniversity,Philadelphia)法律硕士(Master 0f laws,2003),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经济法学,1991)。现任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审判员(二级法官);河来自北大学兼职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兼职教授;河北省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至200包针黄5年,已在国家、省级法学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9篇,计30余万字。曾多次参加最高人民法院、高等院校360百科等举办的论文评比和学术研究顺死临历绍办活动,其中有6篇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参撰法学著作8部,独立完成计百余万字。

媒体评论

  书评

  答觉断伯判他司法技术是一门实践的学企孔践针类何问,也是司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司法哲学的角请赵程苏古培行执他太配度,对司法三段论推理与裁判解释这搞保附径营察两种民事司法技术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揭示了司西作举法审判在创新法律知识和制度,协调现代法制与社言素封学历济会生活关系中的特有功能,尤其是发现了法官在民法知识生产和民承还点示次料化激胡法秩序创新中的地位及其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所独具的知识形态--现代民法诠释学,这对于拓展司法视野,发掘司法技术,进一步做好审判工作具有一定的参阅价值。 --黄松有大法官 20世纪中期以来,方法本身日益受到重视,以致与其他内容分离而成为独立的学问领域。在德国及台湾,称为法学方法论。但在日本,同样内容仍在民法解释学名下进行讨论。杆春供识吃听海次球笑李正如渡边洋三教授所说,从来的民法学者常常借民法解释学之名进行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算七教孙美职即,既探究民法解释这种实践有预精验笑民溶鲜期应丝行动中的法则,同时又依该法则亲自进行民法解释的实践。本书正是从民法解释学的角度来探讨司法技术的。 --医石怀走压占器划田皮梁慧星 法官的天职不仅在于解决个案,更根本的是合超民记航一毛耐他要通过审判活动单负树只为社会处理同类问题提供经验智识。本书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它发现了法官在民法知识生产和民法秩序生长中的独特地位和功能。 --景汉朝 对民法基本原理的规范研究是我国民法学术研究中应当提倡和推崇的。注顺民法规则最终是要运用到民事司法实践中去并实现其规则调整功能的,这一过程既是对民法规则科学性与效用性的检测,又是司法执业者职业素养与技能的体现。 本书以开放的学术视野,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从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的司法施行维度,揭示了民事司法技术的范式转换问题,分析了民法科学与民法方法论、民法教义学与民法诠释学的关系及其所由承载的社会职业主体,特别是对现代民法诠释学这一知识形态的厘定,对解决民法学科建制问题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此外,本书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下,探讨了两大法系知识传统的融合、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民事法官的角色、民事司法技术的演进及其现代形态等重大问题,并得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论点,相信它对我们重新思考民法世界的生存状态能够提供有益的帮助。 --刘凯湘

目录

来自  导论:研究民360百科事司法技术

  一、问题背景/(1)

  二下迫开、论题解析/(5)

  三标益图府班染饭左供父、研究进路/(11)

供整粮愿他起  四、整体结构及安排/(15)

  第一章司法三段论的历史建构

  第一节经典三段论作为形式化的思维技术/(24)

  一、三段论的本质:"必然得出"/(25)

  二、三段论的功能:"致知",还是"获信"?/(27)

  三、三船弦四委少沙段论功能的扩张:从推理到思维/(30)

  四、"概笔和委亚权音段念的计算"/(3既煤怀油1)

  第二节司法三段论:意识形态化的历史产物/(34)

  一、古二给搞罗马法律决疑术:司法三段论的着床期/(36)

  二、对解材识中世纪法律理论和制度的体系洲检古收星化:司法三段论的萌芽期/(43)

  三、"精密司法":司法三段论成型期/(50)

  第三节司法三段论的限度/(59)

  一、司法三段论不是连接应然办免困让头与实然的惟一桥梁/(6湖粮七取已氢品先接物0)

  二、司法三段论不是沟通规范与事实或语言与现实的惟一渠道/(64)

  三、司法三段论与经典三段论的根本差异:规范与命题/(71)

  四、司而州滑满境往包记法三段论的逻辑学批判/(73)

  五、司法三段论意义的拯救/(74)

  第二章推理技术基本形态及其矛盾分析

  第一节司法推理技术形态/(81)

  一、司法推理技术形态的流变/(82)

  二、司法推理技术形态的检讨/(84)

  第二节司法形式推理:权力与逻辑的争斗与明格富权协作/(88)

  一、司法过扩何请们质程:权力与逻辑交互作用冷知往社/(88)

  二、形式推理:权力对逻辑的建构/(90)

  三、司法形式推理的本质征终/(93)

  第三节衡平:司法推理技术的例外/(94)

  一、古典衡平形华项书告完升应:学说与实践/(94)

  二、近代衡平:走向抽象衡平/(97)

  三、现代衡平:统一抽象述科庆仅然断迅消依级衡平与具体衡平的努力/(100)

  四、衡平技术的价值:正义,抑或仁慈?/(103)

  第四节司法辩证推理:辩证,还是推理?/(109)

  一、近现代辩证推理:沿着亚里士多德主义所确定的路线行进/(109)

  二、法律辩证推理:法律发现的另一种途径/(114)

  三、冲击司法技术结构:当代法律辩证推理的理论探索/(116)

  第三章裁判解释技术的演变

  第一节前近代裁判解释:被遮蔽的司法知识/(123)

  一、法律解释之缘起:学理解释/(123)

  二、法律解释方法:法学家的理解技术/(124)

  三、存在裁判解释吗?/(125)

  第二节近代裁判解释技术的实践形态/(127)

  一、裁判解释技术的兴起/(127)

  二、近代裁判解释技术的主要特征/(130)

  第三节当代裁判解释技术的学术发展/(134)

  一、解释对象得到扩展/(135)

  二、主体因素介入到解释之中/(136)

  三、解释是一个理解的"循环结构"/(138)

  四、解释目标折衷说/(140)

  五、解释的正当性保障:讨论程序/(141)

  六、解释活动的模式和性质:价值具体化与类型思维/(144)

  第四节小结:从解释到诠释/(154)

  第四章司法技术范式转换:从推理到诠释

  第一节推理与诠释之争/(164)

  一、推理:逻辑学、哲学与司法含义的歧异/(169)

  二、诠释:方法论与本体论的意义差异/(171)

  三、问题的意义:技术之争,还是范式之争?/(176)

  第二节司法推理范式及其"死结"/(177)

  一、作为方法论的法律解释与司法推理的范式同源性/(177)

  二、司法推理范式的"死结"/(181)

  三、司法推理范式的意义/(184)

  第三节司法诠释范式的哲学根基/(185)

  一、现代人的生存情境:思维与技术/(185)

  二、人与世界:理解一诠释的本体意义/(189)

  三、哲学诠释学的理解图式/(193)

  四、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理解一诠释一应用/(200)

  第五章 民事司法技术诠释范式的构建

  第一节哲学诠释学视界中的民事司法/(205)

  一、民事实体制定法:规范与文本/(206)

  二、民事法官角色的定位:生活共同体与当事人之间的信使/(211)

  三、民事诉讼程序的实质:恢复对话的形式保障/(216)

  第二节 民事司法技术的诠释构造/(219)

  一、"前见":当事人与法官的不同视角/(221)

  二、"视域融合":法官独断论之克服/(223)

  三、"效果历史":规范与事实的意义探索/(226)

  四、"诠释学循环":"活法"何以可能? /(232)

  五、民事司法技术,抑或艺术? /(234)

  第三节诠释范式下的法律解释方法/(237)

  一、法律解释方法的教义学意义/(238)

  二、裁判解释的效力:法官造法吗? /(240)

  三、裁判解释的确定性:解释与诠释能够共存吗? /(241)

  第四节诠释范式下的司法推理技术/(243)

  一、逻辑推理作为前理解结构:贯通过去与未来/(243)

  二、理解俚性交往何以可能:表达与获信/(247)

  结语:民事司法技术诠释范式的意义

  一、民事立法:以开放的姿态追求逻辑性/(252)

  二、民事司法:展现深化改革的内在场景/(256)

  三、民法科学和规范秩序建构的起点:现代民法诠释学/(260)

  引证及参考文献

  一、书籍/(269)

  二、论文/(277)

  索引/(283)

  后记/(287)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