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澜沧崖豆藤(学名:Millettia lantsangensis)是豆科崖豆藤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300米至1,8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山来自坡灌木林中。
- 中文名称 澜沧崖豆藤
- 拉丁学名 M. lantsangensis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形态特征
藤本。枝柔软,绿黄色,具纵棱,嫩枝、叶轴、花序均被倒向平伏毛,无皮孔。功逐建能静晚乎切境报羽状复叶长25-35厘米;叶柄长8-13厘米龙,叶轴上面具狭沟来自;托叶狭,渐尖,长约4毫米,小叶2对,间隔2-3厘米,纸质,斜菱状卵形,长8-18厘米,宽3.5-6厘米,先端渐尖至楔尖,基部阔楔形至圆钝,两侧不等大,上面仅中脉被毛,下面密被伸展毛,侧脉10-12对,直达叶缘弧曲,细脉网结,上下面均隆起;小叶柄短,长2-3毫米,密被毛;小托叶针刺状,长约4毫米,被毛。总状圆锥在践较蒸采黄乙们息效花序腋生,细柔,长30-50厘米,总花梗长6-10厘米,花序细上部花尤稠密,生花节甚短;花3-4朵着生节上;苞片披针形,狭尖,长约4毫米,早落,小苞片小,线形,贴萼生;花长约8毫米;花梗长约1毫米;花萼筒状,长约6毫米,宽约4毫米,密被毛,萼齿尖三角形,等长或稍长于萼筒,上方2齿全连合;360百科花冠淡红色,旗瓣密被绢毛,圆形,宽约6毫米,无胼胝体,无耳,瓣柄短,翼瓣弓状弯曲,基部具1耳,龙骨瓣长圆状镰形,先端圆钝;雄蕊二体,对旗瓣的1枚离生;子房线形,具短柄,密被绢毛,花柱短,上弯,柱头点状,胚珠10-12粒。荚果菱状长圆形或棍棒形,长约7厘米,径约3厘米,肿胀,顶端具喙,基部狭至短颈,密被黄褐色绒毛,迟裂,种子常为1粒;种子椭圆形,长约2.5厘米,径约2厘米,褐色,光滑,脐偏一端。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灌木林中,海拔1300-1800米。
分伯底云育理值帮气布范围
产云南(西南部)来自。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勐海。
物种提示
澜沧崖豆藤萼齿尖三角形,等长或稍长于萼筒,与崖豆藤属其他种均不同,易于区别。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