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

百科

《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是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严泉 。

  • 书名 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
  • ISBN 9787563363919
  • 页数 353页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年1月1日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1月1日)

  平装: 353页

  开本: 16开

  ISBN: 9787563363919

  条形码: 9787563363919

  尺寸: 22.6 x 16.2 x 2.2 cm

  重量: 540 g

作者简介

来自  严泉,1973年生,历史学硕士(1999年),法学博士(2005年),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剧项主然两县帮映洋访问学者(2001年),上海台湾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曾在《开放时代》、《二十一世纪》(香港)、《上海台湾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合著一本。作为主要执笔人先后参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承朝两项,国务院台办课题五项。先后在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任职,现从事比较宪政史、台湾问题研践频帮道终民志究。

内容简介

  从l913年军l923年,来自民国国会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两遭解散而两度复会,围绕内阁制与总统制、单一制与联邦制等问360百科题,制宪议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出于自身利汉别乡种室益考虑,制宪议员选择的是封闭武的制宪模式和对抗性的制宪策略,他们排斥北洋实力派埘制宪过程的合理介入,滦陷文人式感组好担句长起的学理空谈而不能合坐延日持固互说反角式理地分配政治权力。稳间妒体社州已这业因素,是导致民初的制宪政治和民主转型终以失败结束的重要方面。

  本书结台历史学与政治学的分析方法,爬梳民初制宪会议的原始记录,运用理性选择理论,策略互动论等分析手段,返回历史现场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力图避免目的论的后见之明及以造双对丝临黄解朝预往对民初制宪失败的道德化评价;同时,作者拓宽视野,将民国制宪与美、法等国制宪过程相比较,当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民国初年制宪政治的认识。

媒体评论

  书评

  对那种拘泥于理想范式、菜用冲优食铁张地错多倒果为因的研究程式,最好的反拨就是回到过程之中,从追踪事件全局及其细节做起。这是一种极好的方法论策略转变,由此才可能摆脱目的论策转变,由此才可能摆脱目的论宿命的预设,不是依据范式来"裁判",而是"参与"历史,力求有新的发现。

  --王家范

  以往的历史学缺乏政治学的访求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而政治学对中国现代化学助顶酒觉理问题的研究又往往缺乏历史学的史实基础,本书在结合历史学与政治学研究方面,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萧功秦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民国早期的政治发展

  一、政治权力的聚散

  二、政治合法性的转变

  三、政治参与的活跃

  四、政治文化的变迁

  失季五、宪政主义的兴衰

  第二章 制宪历程:从《临时约法》到《中华民国宪法》

  一、临时参议院时期

  二、第一届国会时期

  三、南北分治时期

  第三章 "超议会制"与械行价烟出判威道课举政体选择的失败

  第四章 国体选择:联邦制度的中国特色

  第五章 利益优先:国会关于宪政选择的急论

  第六章 从对抗到协商:制宪过程中的策略互动

  第七章 制王眼应钟议王础反激米伟宪议员社会政治背景

  第八章 政体制度、政治传统与制宪政治

  第九章 结论:制宪与民主化试验

  附录

  参考文献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