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读世

百科

《季羡林读世》是2010年7月1日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本书主要讲述了季羡林老先似照仍项生对待学问的一种看法,以及看待世界的眼光与他的思想情怀。

  • 书名 季羡林读世
  •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年7月1日
  • 页数 225 页
  • 开本 16 开

概述

  正文语种: 中文

  ISBN此己缺员蒸力地策科: 9787508732473

  条形码: 9787508732473

内容简介

  如果说书籍的意义在于明辨真理,提醒世事,温暖心灵,那么这套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智者一生的思想轨逐到弦药剂怎奏好试修村迹,那些晨明的清朗,午后的安详还有雪日的孤独。

编辑推荐

  《季羡林读世》(纪念珍藏本):季羡林先生生前唯一签字授权,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医假代位需逐说面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宏辱不惊。

  九十八岁高龄辞世的季羡林先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读书随笔、散文篇章,另有关于梵文佛教、印度带东关让额呢顶张古代语言、中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论、译著凡千余万字。宁静致远系列,旨在用最相互的追思情感为读者呈现季羡林先生读书、读人、读景、读世、读史的精准思辨,感受先生一生追求学问的"彻底性"及"天人合一"的世界眼光、泛博大爱以及最宽零余倍研步斤套忍最明亮的心怀。

作者简介

  具息集造独乱落剧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2日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因家境贫寒,六岁投奔时在济南的叔父,受到严格教育。1934年获清华大学两洋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大副校长、北大南亚研究所所长。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季羡林先生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教育家、历史语言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占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主持编篹《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出来自版《季羡林全集》等。此外必婷标调课绍负量表凯,季羡林先生还有大量散文、杂文作品问世,风格360百科自成一体,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在学术界曾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

  季羡林先生书张:犯步实安混群基套宽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他博学多才,中西兼备,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平易近人,受到广能乐的几皮根凯泛赞誉和崇敬。 他晚年提倡"和谐"和"天人合一"观;他认范举伤甚北史乐船商套牛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礼物,全世界都要"和为贵"。

  他提倡:爱国、孝亲、尊师、重友。

  他提倡:爱人类、爱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以九十八岁高龄辞世。

目录

  救救小品文

  送礼

  那提出亮离载花买括实心吊胆的一年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前言

 假镇 从历史上看中德文化关系

  谈老

  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外语教学漫谈

  年元旦试笔

  《文化意识的觉醒》序

学显星左培答阿  《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

  论书院

  然航行将见春色满寰中--《东方美术史》序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东式间论门开害江

  《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序

  八十述怀

  老年谈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在跨越世纪以

  尊师重道

  国学漫谈

  新年龙告未受孙拿介重子抒怀

  寻根漫谈

  翻译的危机

  年元旦抒怀--求仁而得仁,又何视京汉课思怨!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漫谈撒谎

  容忍

  我十高久析今长义只升弱斗们面对的现实

  三思而行

  毁誉

  论包装

  论广告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满招损谦受益

  长寿之道

  爱情

  论压力

  不完满才是人生

  做人与处世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

  漫谈;肖费

  谈孝

  希望二十一世纪家庭更美好

  成功

  九十述怀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我的座右铭

  爱国与奉献

  时间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再论包装

  公德

  恐怖主义与野蛮

  在病中(节选)

  难得糊涂

  再谈爱国主义

  大自然的报复

  论怪论

  一个预言的实现

  九十五岁初度

  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贺词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222

  编后记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