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果黄檀(学名:Dalbergia t固色效某报soi Merr.et Chun)是豆科、黄檀属藤本植物。嫩枝略被毛,毛渐脱落,皮孔圆形或椭圆形。羽状复叶。圆锥花序腋生,分枝少,伞房状;花微来自小;花萼浅钟状;子房长圆形,除腹缝略被毛外,余无毛,有胚珠2粒,花柱粗短,柱头头状,基部渐狭成子房柄,柄长约为子房之半。荚果长圆形或360百科带状,扁平,顶端晶皇室品阳全际圆,有小凸尖,果瓣革场齐课假款刑质,对种子部分或全部均有粗大、凸起疏网纹,干时常呈红褐色,有种子1粒,稀2粒;种子肾形,扁平。花期4月。
分布于中国海南。生于海波500米以下的山谷疏林或致非晶密林中。
红果黄檀为牛、羊双采食,属中等饲用植物。
列入《中国生物多乎育点齐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响终月2日)--易危(VU)。
(概述图参关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红果黄檀
- 拉丁学名 Dalbergia tsoi Merr.et Chun
- 别名 红果檀、左氏黄檀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植物学史
从1932年4月至1934年3月,中国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The Botanical In逐stitute, Sun Yats来自en University)开展了4次海南植物考察,共采集了11483号植物标本,当时这批标本分别存于中国的中山大学及美国的纽约植物园。这4次考察由纽约植物园部分资助,因此大部分标本被运往该园标360百科本馆(NY),然后又被分散至其他标本馆,如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A)、密苏里植物园标本馆(MO)、美国国家植物标本馆(US)[1-2]。这批标本多由梅尔(E双多迅量纪斗. D. Merrill)似为具拉格维方组织力量进行整理。梅尔和陈焕镛(W. Y. Chun)一共合作发表182个新名称,其中150个产于中国海南,几乎全部来源于这几次考察,他们此后发表一些新名称的主模式很多藏于纽约植物园标本馆,而不是中国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尽管华南纸风职显亚存算巴附市个植物园标本馆馆藏钟皇哥的这些标本上有时也加有"H求呢目olotype"的印签。
第显置部杀病聚队落步击2次考察由左景烈和陈念劬(C. L. Tso & N. K帮七. Chun)带队,共采集1765号标本,其中陈念劬和左景烈(N. K. Chu怕小载动补取留场n & C. L. Tso) 43634号标本于1932年8月22日采自中国海南省的陵水县,3年之后,梅尔和陈焕镛以其为模式发表新种晶音菜座谁Dalbergia tsoi Merr. et Chun。该新种发表时尚无中文名,1955年汪发缵、唐进将其命名为"左氏黄檀",1965年陈焕镛主编《海南植物志》第二卷时命名为"红果檀", 1994年陈德昭将其命名史民可为为"红果黄檀"。红果黄檀发表时被认为与藤黄檀(Dalbergia h款花够容名内液存座七力ancei Benth.)相近,但因其果实至少2倍宽于后者而易于区别。宋旧染危粒亲听坏缩提柱秋等人仔细研究后认为,呀尔告量该种不仅果实较宽,而且颜色偏红、叶背细脉不清,略呈粉状,并且这些特征都很稳定,可以作为鉴定的依据。
经研究,在红果黄檀发表之前,已有不少该种的标本,这些标本或未作鉴定,或多被鉴定成红果黄檀的近缘种--藤黄檀,少数被错误鉴定为"疑似Dalbergia lanceolaria L害极顾. f.",几份存于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P)的标本被误鉴定为香港黄檀(Dalbergia millettii Benth.)。
1996年Niyomdham & H在准备《柬埔寨、老挝和越南植物志》(Flore du Cambodge, du Laos et du Vietnam)和《泰国植物志》(Flora of Thailand)过程谓律超越等胶程中,发表了4个黄檀属离析教职的新分类群,以采自越南南部Dak Lak省的Poilane 32474 (P)为模式发表了新种Dalbergia darlacensis P. H. H & Niyomdham。该新种的描述中,从营养体(木质藤本的均些章河落滑电待造提性状、小叶形状、小枝及小叶的毛被等)到繁殖器官(花瓣形状、单体雄蕊、果实及种子的形状以及果实的脉冲纹)的诸多特征均与红果黄檀(Dalbergia tsoiMerr. et Chun)无异。该新种引证的副模式(Paratypes)中,Liang(梁向日) 66518 (NY, P)及McClure(莫古礼)的C. C. C 9152 (P)采自中国海南,其他引证的标本分别采自泰国、老挝、越南等地,李世晋也均一一仔细核对过,确定为红果黄檀。
形态特征
藤本。嫩枝略被毛,毛渐脱落,皮孔圆形或椭圆形。羽状复叶长8-10厘米;叶轴被柔毛;小叶8-13对,椭圆形至长圆形,长10-17(-30)毫米,宽5-8(-14)毫米,先端圆,微凹入,基部圆或急尖,两面被伏贴柔毛,下面毛不脱落,干时上面深褐色,侧脉和网脉在下面不明显;小叶柄长约1毫米。

圆锥花序腋生,分枝少,伞房状;花微小,长约3.5毫米;花梗长1-1.5毫米,与花萼和小苞片同被褐色短柔毛;基生小苞片圆形,副萼状小苞片近圆形,均宿存;花萼浅钟状,长1.5-2毫米,萼齿5,具缘毛,下方1枚较长,兜状披针形,其余的椭圆形,先端圆或钝;花冠长约3毫米,旗瓣横椭圆形,先端凹缺,基部渐狭成一阔而短的瓣柄,翼瓣与龙骨瓣长圆形,均具耳,瓣柄狭,长约0.8毫米;雄蕊9,单体;子房长圆形,除腹缝略被毛外,余无毛,有胚珠2粒,花柱粗短,柱头头状,基部渐狭成子房柄,柄长约为子房之半。荚果长圆形或带状,扁平,长5-7厘米,宽1.2-2厘米,顶端圆,有小凸尖,果瓣革质,对种子部分或全部均有粗大、凸起疏网纹,干时常呈红褐色,有种子1粒,稀2粒;种子肾形,扁平,长约9毫米,宽约5毫米。花期4月。
近种区别
红果易破础映黄檀与藤黄檀(Dalbergia hancei Benth.)近似,区别为:红果黄檀花较小,花苞片宿存;荚果干时呈红褐色,果瓣有凸起粗网纹。
![]() | ![]() |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海南。生于海波500米以下的蛋季协我做至远良观山谷疏林或密林中。
主要价值
360百科 红果黄檀为牛、羊采食,属中等饲用植物。
保护现状
红果黄檀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VU)。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