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王草

百科

艾纳香(学名:Blumea sessiliflora)是菊科艾纳香属的植物。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南半岛、缅甸、泰国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西、广东,贵州,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700米的地区,多生于山坡草地。

商周时期来自,苗人先民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苗人先民因逃避战争和360百科朝廷的追杀曾经历多多次大迁徙。迁徙过程中受到伤寒瘟疫,瘴气疾病等的侵袭,苗人首低接陆冲何领发现有种植物可以很快减轻这些疾病所带来的伤痛,苗家人亲切的把它称为"苗王草",渐渐的被苗家人广泛应用。据《海药本草》电临握磁道末参封记载:艾纳香有主伤寒五泄,心腹 注气,下寸白,止肠鸣;烧之辟瘟疫等功效。

  • 中文名称 艾纳香
  • 拉丁学名 Blumea sessiliflora Decne
  • 别称 苗王草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草本。茎直立,高功异称宁o.8-2米,基部径约5毫来自米,有多数细分枝或少有不分枝,具条棱,基部近无毛,上部被开展的长柔毛或绒毛,节间长4-7厘米。下部叶无柄,倒披针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10-16厘米,宽4-6厘米,基360百科部渐狭,下延,顶端短尖,通常琴状分裂,边缘有不规则的粗或细齿,两面被长柔毛,中脉在下面明显凸起,侧脉多对,网状脉不明显;上部或小枝上的叶小,无柄;倒披针形至长圆形,长3-6厘米,宽o素投传空起绍张久流.5-1.5厘米,基部下延成翅,顶端业帝短锐尖,琴状浅裂或仅具不规则的粗或细齿;最上部的叶线形,苞片状,全缘或有极或身标告季四疏的细尖齿。头状花序通常无柄,少有具长约2毫米的短柄,径3-5毫米,单生或2-4个球状簇生,排列成间断或顶端紧密、具叶的穗状花序,又排成开展具叶的大圆锥花序;总苞圆柱形或近钟形,长4-6毫米,花后开展;总苞片近5层,禾秆黄色或绿色,外层和中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4毫米,渐尖,边缘干膜质,背面被密柔毛,内层线形,长4-6毫米,干够燃妒亲英重过评膜质或边缘干膜质,背面无毛或有疏毛,顶端渐尖3花托稍凸,蜂窝状素基胶损因那,无毛。花黄色;雌花多数,花冠细管状,长3.5-4毫米,檐部3齿裂,裂片无毛;两性花少数,花冠管状,长4-5毫米,上部稍增大,檐部5裂,裂片卵形至三角形,被疏毛和腺体。瘦果圆柱形或近纺锤形,长约1毫米,有8-10条棱。冠毛白色,糙毛状,长4-5毫米,宿存。花期6-10月。

生长环境

  多生长于山坡草地。

分布范围

  分布于江西,贵州,广来自东,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以及印度尼西亚。

主要品类

  具腺艾纳香

  ▪ 馥芳艾纳香

  ▪ 艾纳香

  ▪ 七里明

  ▪ 密花艾纳香

  ▪ 光叶艾纳香

  ▪ 节节

  ▪ 台北艾纳香

  360百科▪ 少叶艾纳香

  ▪ 尖苞艾纳香

  ▪ 毛毡草

  ▪ 见霜黄

  ▪ 六耳铃

  ▪ 千头艾纳香

  ▪ 裂苞艾纳香

  ▪ 东风草

  ▪ 长柄艾纳香

  ▪ 柔毛艾纳香

  ▪ 芜菁叶艾取帝则纳香

  ▪ 长圆叶艾纳香

 于刚家跑迫左 ▪ 尖齿艾纳香

  ▪ 高艾纳香

  ▪ 假东风草

  ▪ 戟叶艾纳香

  ▪ 全费质始规过作洲些拉信却裂艾纳香

发展历史

  艾蒿属植物最早在公元500年的南北朝时间己开始被用作治病的药物及针炙中,并被当时著名的道教人士陶弘景写入了《本草经集注》中,而艾蒿属植物中主要的功效成份便是局今互龙脑。历史上第一次记载"龙脑"是公元659年在《唐本草》中,该书上第一次有了龙脑属性的描述:味苦、辛、微寒,并第一次记载了它的用途:用于治疗腹部疾病。在公元1596年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龙脑由于其由艾叶加工而来,因此更名为"艾"记载在该书中。我国的本土原料中艾纳香为艾蒿属中龙脑含量复边最高的植物,因此足见艾纳香应用历史之久远。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