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泽泻蕨属真蕨亚门下一种科属名称, 是土生中小型蕨类。 本属有8种来自,7种产热带美洲,1种产热带亚洲,中国是该种分布的北界。属于濒危物种。
- 中文名称 泽泻蕨属
- 拉丁学名 Hemionitis L.
- 二名法 Hemionitis L.
- 界 植物界
- 门 真蕨亚门
主要特征
泽泻蕨根状茎横走、斜升或直立,有网状或管状中柱,被鳞片或毛。叶远生、近生或来自簇生,叶柄禾秆色或栗色,叶片1360百科-3回羽状分裂(罕为单叶);叶脉分离或为网状,网眼内不具内藏小脉。孢子囊群沿叶脉着生,望觉明罗司露向前五适无盖。

生活习性
喜阴,不能强光直射,喜散射光或反射光照,对湿度要求高,不宜过干或过湿。对空气湿度也有要求,叶革质。生密林下湿地、际色扬溪谷石缝或灌丛,海拔达1000米。
地来自理分布
分布于台湾南部和云南南部(勐海)爱,尤其在海南岛常见;亚洲热带其他地区也有。中国分布:台湾南部、海南、云南南部国外分布:印度南部、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形态特征植株高10-25厘米。根状茎直立,有淡棕色360百科狭披针形鳞片。叶簇生,二型,草质,上面光滑,下面伏生钻状小鳞片,叶边疏生红棕色有节的睫毛;不育叶压把使镇层程米银染形的柄长2-10厘米,有密的鳞片和有节的毛,叶片卵形或矩圆形,基部深心形,圆钝头;能育叶柄长达20厘米,叶片戟形或矩圆心形,与叶柄斜交,长4-6厘米,宽1.5-唱祖黄类改亚和工坚适3厘米,顶端钝或锐尖,全缘。叶脉网状,无内藏小脉。孢子囊群沿网脉着生,无管儿革究讨铁少盖,成熟时满布于叶下面。

繁殖
孢子繁殖 孢子多产生叶片背面的孢子囊内。当孢子开始散出时,连同叶片一起剪下,放入纸袋内。为不损伤叶片,也可用干净的新纸袋或塑料袋套住叶片,轻弹使孢子落入袋内。艺顶素挥误审技消总于收集后要尽快播种,因为孢子越新鲜,发芽率越高,发芽越快。为刺激孢子萌发,播种前可用300毫克/升的GA3溶液处理15分钟。孢子繁殖技术要求严格,需要高温高湿环境,一切用品包括容器、栽植材料和室内空间都另货配研应严格消毒,并保持清洁卫生吃路攻所序款引片门供。夏季干燥季节,要保持室内潮湿。
分株繁殖 一般于春季结合翻盆进行。把植株从盆中倒出,根据需要将一株分成数株,每株需带有根和叶。分株时要小心,切勿损伤生长点,保持根部有尽量多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损伤的叶、根。按照原来的土壤水平线重新栽植分株,浇水。分株繁殖无严格的季节要求,若需要,一口今能林死难划松年四季皆可进行。
扦插繁殖 叶片扦插可以生根,能用此法繁殖。取叶片插入沙床中,生根后移入容器中进行培育,成苗后上盆栽植。要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商品生产,需要用组培法间财查福同双马约上繁殖。
栽培要点
处于不同生长期,对光线的要求足困层挥参烧不同。一般生长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过强,多遮阴。休眠期需放在光线充足处。大多数蕨类植物喜过滤性、间接或反射联特而包散射光。如光线不足,则植株徒长,显得衰弱或萎蔫。对土壤温度和空气湿度要求较高,尤其在幼苗期。生长期每天需浇水和叶面喷水,以保持湿度。发现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时,望凯圆行可药食深会要立即将盆浸入清水中,地上部分喷雾。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特别是叶片分裂细的品种。晚间浇水,水滴滞留在叶隙间,蒸发慢,易引起腐叶。忌闷热,在夏季需多通风。通风时要注意水分供给,使环境中空气新鲜且不药价场特希笔地告学干燥。幼苗期应避免"穿堂风"。
要求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才察色写卷控示十位帝水,以微酸性(pH 值5.5至6.0 )最为适宜。基质一般以泥炭土、腐叶土、珍珠岩或粗杂作益抗着据外现牛块沙按2:1:1配制,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棉八和二责波严没湖容语岩按1:1配制。根系柔弱跳吧位穿验危么创吸元,不易施重肥。栽植时,基质中可加入基肥。生长期内可追施液肥,浓度不超过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会使植物生长旺盛,不足使会使植株老叶呈灰绿并逐渐变黄,叶片细的青帝都河独战小;过量氮易使植株徒长并降低抗性。磷对蕨类植物的根系生长很重要,缺少会使植株矮小,叶子深绿,根系不发达,可对叶面喷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等补充磷。钾可增强光合作用,促进叶绿素形成,缺乏则老叶出斑点,并逐渐枯黄。缺钙会抑制植株生长,使叶片扭曲,从叶尖开始逐渐死亡。缺Mg会使老叶逐渐变色但叶脉仍保持深绿。缺Fe会使新蕨叶变灰绿并逐渐枯黄,叶脉衰老变黑。缺Mn会使叶脉出现坏死斑点。缺B导致顶芽死亡。缺Cu使叶片褪绿,叶片逐渐变黄,最后脱落死亡。 施肥应薄施、勤施,同时根据需要进行叶面喷施或根外追施。
盆栽蕨类植物每隔2至3年需换盆一次,换盆时间在2至8月皆可进行,不要伤根。重新上盆时,先在盆底放2厘米厚的碎砖,以利排水。再铺厚2厘米的木炭,用来吸收土壤残留的盐分和毒气等。而后加一层骨粉(富含磷肥),以利根部生长。将植株放入盆后,再填配制好的基质,这样才能保证植物的生长,达到好的栽培效果。
病害防治
炭疽病 系真菌病害,其特征是病斑处有粉红色黏状物,主要危害植株的嫩叶。被害部位开始在叶缘或叶尖呈水渍状圆形、近圆形的暗褐色小斑,而后逐渐由几个病斑扩大成不规则的斑块,颜色变为焦黄,有的病斑呈云片状,边缘有浅红色晕圈,后期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有许多微小黑点,严重时整个叶片死亡。本病以预防为主,调节温室的温、湿度和通风条件,保持叶片干燥,可预防此病的发生。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隔7天喷1次75%的百菌清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的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连喷2-3次,能收到良好效果。
褐斑病 常发生在叶片的顶端,受害叶片初期为圆形黑斑,后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黑褐色,中央灰黑色并有小黑点,此后病斑扩大迅速,叶片最后变成黑色,干枯死亡。防治时发现有病株要立即隔离喷药或剪除并集中焚烧,同时喷药保护。可采用50%多菌灵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200倍波尔多液等药剂。在浇水过多或湿度过大时,也易发生生理性的病害叶枯病,发病初期可用50%的代森铵水溶液300-400倍液、70%的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药剂喷施防治。
蚜虫常见的有黑色和绿色两种,通常出现在早春和夏初,常群居于幼嫩茎梢处。为害时用刺吸式口器吮吸植株体内的汁液,使植物生长停滞,叶片变黄。蚜虫的分泌物常招致各种霉菌的寄生,易产生煤污病。防治时,可先用肥皂水清洗,再喷施40%乐果或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2.5%鱼藤精1000-1500倍液、敌百虫1000倍液等杀灭。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