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债》是来自2012-02-01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约翰·兰彻斯特John Lanchester。
- 书名 大债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页数 246 页
- 开本 16 开
大债
副标题: 全球债务危机·我们都来自是倒霉蛋!
原作名: Whoops!Why Everyone Owes Everyone and No On静东点官如束八冲右架常e Can Pay
作者: (英)约翰·兰彻斯特译者: 林茂昌版次:1
可次察营妈为职随笑光用开本:16开
出版社: 江苏人360百科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上点反应你围织故方凯012-02-01
页数: 246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ISBN: 978斯简常第7214079053

内容简介
银行没钱了!政府破产了!我们的钱怎么办?我们的日子怎林么过?欧债危机爆发了护次年二影事!美债测评降级了!中国真的还能高枕无忧吗?冰岛银行破产了!冰岛政府补救了!为什么少府引数精英贪婪惹下的大祸,要几十万人共同承担?美国的次级贷款:穷人明明没钱,却能拿到贷款,金融界到底有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猫腻?如果你看不懂这个疯狂的世界,那么翻开此书,像读惊险小说一样:轻松读懂全球跳企口示绝笑影争算怕债务危机的来龙去脉,果断了解全球债务危组钱脱影你朝叫机对我们的影响,全面掌握应对全球债务危机翻航花保气的自保策略。欲知世界趋势者,必读!欲保自己钱袋者,要读!从政者,了解大势,运筹帷幄……从商者,寻找良策,应对万变……每一个关心世界、在乎自己的人,旧况长销指科受纪都应该翻开本书!
这是个债债相连的时代,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把全球经济搅得天翻地覆。本书为我们条分缕析全球债务问题的来龙去脉,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如何在这场大困局中知晓自己的处境,做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抉择。
书中有各种人物:贪婪、不负责任的银行家,放水的监管机构,自以为是的政府官员,吃人的放款者,借钱挥霍的消费主义者,还有无辜的旁观者,他们每个人都是这大债链条上的一环,这些人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但我们却一无所知的可怕现象:债务。当经济的增长、生活的奢华全都是奠基于债务之上,如果有一天群债台垮掉,谁是受害者破司针王子?
作者简介
约翰·兰彻斯特John Lanchester
英国著名的财经作家,曾获多项新闻大奖。专栏作家,曾获英国惠特布莱德新作奖和美国佛斯特奖。他定期为《伦敦书评》和《纽约客》写金融方面叶图得队满灯首理肉执的文章。2008年1月,他在《伦敦书评》上发表了《伦敦金融圈的子教成显首银民》(cityphilia)一文,文中根据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错误使用情形,预测将有全球性的崩盘发生。2来自008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印证了他的预测。如今,他以《大债》一书为我们呈现了全球债务危机到来相注它和站的前前后后,深入浅出地揭穿了西方金融界的猫腻,告360百科诉我们世界究竟在发生着什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
目录
前言
一个人人都在欠钱的时代借来借去,结果会怎样?电影《安妮·霍尔》里有很多精彩的桥段。对我来说最棒的一幕,是艾尔维·辛格到安妮的弟弟杜安家既磁速势走海拜访。杜安把自己的幻想告益减质见硫矿效完若费查诉辛格:"当我晚上新笔气抓内浓下开车,看到前面的车亮着两盏大灯迎面而来时,我有时会有股冲动,想把方向盘一转,向对方撞过去!我可以想象爆炸的那一幕--玻璃破碎的声音,汽油漏出引起的熊熊大火。"那幕戏的爆点在于,当辛格听了这番话,只冷冷地回答:"是喔,我该……我该走了,杜安,因为,我现在得赶快回到地球去。"我从来没想过要和杜安·霍尔存生美散左胡酒实五一样,去撞什么迎面而来的汽车香级论束各,但我必须承认,有时候我星眼就块角也有很类似的想法。当我一个就话艺人在乡下空荡荡的道路上疾驶笔真绍局度医记尽站降,开着收音机,一路都很顺畅时(虽然现在很少有这样的路况),我脑海里就会闪过一个念头,一个我从没真的去实践,更希望我永远都不会去实践的念头。这个念劳白复头就是:如果我在这个时候,突然把汽车打到倒车档,会怎样?如果你去问汽车迷,他们一定会先给你一个惊奇的表情,然后再给你一个大笑的表情,然后才会告诉你会怎样。基本上,引擎会爆炸,会炸得粉碎,活塞杆会飞到空中,化油器会炸成碎片,产生难以置信的声响、味道和浓烟,你会被抛到路边,铁定受重伤,罪老特电策社特罪也很可能当场毙命。这样的解释很有说服力,所以我发现,在高速行驶中打倒车档的念头评,只在我脑中飞逝而过,大约每隔2~3年来一次,每次约持续半秒钟。这使我很确定,我绝对志展道但针类析特不会做这种事。 光在中国,就有3000万个孩子在学钢琴刚迈入21世纪的那几年,整个地球都在高新之块速增长,就像是在风和日丽的空旷道路上以70英里的速度前进。在2000__2006 年间,西方世界的大众媒体,主要报道的是小布什的选举、"9·11" 恐怖袭击、全球反恐怖主义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但除了这些事件突笑什之外,其实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是没人注意,只是相关报道少得出奇:在这个期间,全世界的财富增加了将近一倍!2000年,全球的总GDP为36万亿美元,到了2006年底,这个数字是70万亿美元…在西方国家,当业德搞军以临二轮时的网络泡沫崩盘因被称为"世界史上最大的资本破灭"而受到了太多的关注,以至于没有人注意到西方经济惊人的反弹。尽管股票市场大抵呈停滞状态,理由我稍后会说明,但经济体中的其他部门却非常热。西方国家以外的地区也是越来越热。当时的油价每桶只要10美元,1999年的《经济学人》有一篇评论曾郑重提出警告:油价不会停在这个价位,我们可能得准备好面对每桶5美元的可能性。哈!2008年7月,油价一举飙到每桶147.7美元,结果,造成产油国的资金泛滥。从阿拉伯世界到俄罗斯、委内瑞拉,所有产油国家 的财政部都很像电影《辛普森家庭》中的一幕场景:蒙蒂·伯恩 斯和史密瑟斯一边捡起厚重的一沓钞票互相丢掷,一边大喊:"钞票战开打啰!"石油的需求非常殷切,因为新兴国家正在经历前所未见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印度和中国。这两个亚洲国家突然拥有了一批迅速增长、高度消费的新中产阶级。中国的GDP平均每年增长 10.8%,而印度是8.9%。在15年当中,印度的中产阶级人数(这里指的是广义的中产阶级,即人口中已经脱离贫穷者)从1.475 亿人增长到2.64亿,中国则从1.74亿增长到8亿--我认为这是地球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成就。 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的个人所得每年增长6.6%,这个速度是世界平均值的4倍。现在全中国有3000万名小朋友上钢琴课,印度2/5的中学男学生有固定的课后补习。当你有2.5 亿人生活在经济发展如此蓬勃的国家之时,你相当于是活在一个具有全新经济展望的星球上。数以亿计的人比以前更有钱,而且 还有更高的期望继续去追求。于是油价上涨、制造业上涨、大宗物资(用来制造东西的东西)上涨,几乎整个地球的经济都很热。乐观者认为,在全球经济以这样的速度增长之下,说不定,我们可以开始考虑达成"联合国千禧年发展目标"的可能性,例如在2015年之前,让饥荒人口以及日所得低于1美元的人口比率减半。这个目标在设定之时看起来像是乌托邦的理想,但在世界比以前富出34万亿美元之后,这个史无前例的目标,突然间,好像有达成的可能了。如果你认为房市就要崩盘,放心,不会有人怪你的接着的情景,就好比是全球经济有一天开着车,一路都很顺畅,心想何妨试试把汽车打进倒车档,接下来……砰!一场大车祸发生了!大多数人似乎都认为,这是晴天霹雳,是最出人意表的晴天霹雳。 但这也让非常多人想要搞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密切注意这场经济风暴,开始写这方面的主题,以作为小说背景的一部分。我很快就确信,这真是我所碰过的最有趣的故事。在我开始写这个故事时,英国的北岩银行倒了,事态变得再清楚不过了,我当时写道:"如果我们的法律不设法改变,以便能够管理超级强大、超级复杂、且潜藏着超大风险的新金融工具,终有一天,它们会引发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大灾难。"刚好,当时的房地产明显出现了泡沫,我还写道:"如果你认为房市就要崩盘,不会有人跟你打嘴仗的。"我当时说对了,却为时已晚,因为崩盘的所有基本要素都已经备齐。然而,全世界的政府对2008年秋所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没有准备,其懒散程度让人吃惊,至今依旧如此。但我写这本书的最重要理由,是因为这些事非常有趣。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故事,充满了人文趣味和戏剧性。冷僻的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是近几十年来的问题核心,却显得深奥晦涩、神秘莫测,让一般大众无法了解。有关科学和艺术的"两种文化",我们已经听了不少,而我们在2009年听得特别多,因为那一年是斯诺开始用这个词的第五十周年。不过我不确定,科学和艺术之间有一条大鸿沟的想法,今天是否仍然和五十年前一样正确,例如,想要接受基础科学教育的读者将会发现,现在拿理工学位比以前容易多了。跨越你与金融世界的鸿沟吧,在我看来,金融世界和一般人之间的鸿沟似乎比科学与艺术之间的鸿沟大多了,如果金融业的成员不应像神职人员一样,营造自己的神秘性,让我们感到害怕和愤怒,那么,这道鸿沟就必须缩小。很多聪明的知识分子完全不了解各种经济的基本知识,而这些知识在金融圈那帮人的眼里,却是世界运作的基本元素。对于金融和经济,我是个外行人,但我希望能在外行和内行之间做对话。我想,你我应该都有一个共识:对这场全球债务危机,我们必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下挫、如此严重的经济风暴,我们对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事情居然无法掌控,真是令人难以接受。想要重新掌控的方法之一,就是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论你是谁,我想要把整件事弄清楚的欲望和你一样强烈。这就 是这个故事最奇怪的讽刺:数十年来,西方世界信奉人格上与经 济上的个人主义,但这场风暴之所以会形成,我们都有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经济与政治都会受到这场风暴的影响。我们必须了解它,并开始思考:接下来会怎样?
第一章
那天,我的国家破产了
从提款机取不出钱的那一刻讲起
他们把金融商品包装成一种天然资源
每个人被鼓励享受便宜的信用
布朗,是一种屎的颜色
国家?闪一边去吧!
投资银行家是不会赔钱的
我希望来生进入债券市场,这样可以威吓任何人
银行就是这样垮台的!
沿用了700年的财务报表
你并非没钱,你只是"流动性不足"
全世界最大的公司
为什么兑现一张支票,你得花3天才能拿到钱?
苹果公司跟苏格兰皇家银行,哪家公司较安全?
我能买下一座小岛,你呢?
他们早就和灾难约好了日期,确保灾难一定会来
僵尸银行,吓死人了!
第二章
这样搞金融,太神了!
借钱给别人,再也不怕被倒债了
用500英镑,买一辆法拉利的"选择权"
用这个公式,就可以把鸡蛋、奶油变成股票
你懂不懂,这才叫"避险"!
你用它们来避险,却不知道它们也能加大风险
他的银行,现在在我们手上
别把"不太可能发生"的事,当做"绝不可能发生"
头号坏蛋、黑道大哥、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就在你身边
金融业者的思维,与你绝对不一样
大得吓死人的全球债务
981年,我们现在所受的灾难在那一年萌芽
摩根银行,一场改变世界的周末营
当损失巨大的石油公司,遇见聪明绝顶的银行家
一家空壳公司先吃下风险,然后……最后转嫁给你
财源滚滚,最妙的赚钱法门
这么神奇的事,千真万确发生了
到底AIG是怎么倒下的
请循"日本模式",要么道歉要么自杀
第三章
你说,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弄懂房市飙涨的真正原因
拥有自己房子的美梦与恶梦
谈房地产,就是在夸耀财富
因住房升值就觉得自己发了财,是很愚蠢的
想清楚:房子真是你的吗?
各国房贷都有特色
我们的欲望,以及现代生活的失落感
就这样,我们一步步走向危机
房市、股市与债市里的博傻理论
这个浑蛋完全正确
利率为什么会这么低?
总之,有问题推给中国就对了
第四章
忍者也能借钱
明明是糟糕的债务,却成了诱人的投资
信用越差,越是好生意
李祥林,一个神秘的中国数学家
这些天才都变成了吸血鬼
一场叫做"掠夺性放款"的流行病
巴菲特的信用积分居然不高,你信吧?
听听一位次级房贷业者的告白
一个脑筋清醒的人,为什么会贷款给忍者?
房贷中介坑穷人,银行视若无睹
律师的新生意:跟烂银行打官司
荒诞的金融怪象
第五章
真的没风险,快来借钱吧!
埋藏于金融市场里的地雷
我们越熟悉一件事,就越容易忽略它的危险性
经济学家们最容易犯的错误,让人哭笑不得
我们对与概率和风险有关的事天生就有障碍
在金钱的世界里,风险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东西
利率变得这么低,让我小坑了银行一下
要是能找到一个稳赚不赔的投资组合,那就赚翻了
一个数学天才,两个改变世界经济的概念
到底是谁在疯狂抛售股票?答案是:电脑……
过了这一点,全盘皆输
那些天才们的思考很复杂,也很违反常识
"宇宙史上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我却看到了两次
金融理论就像平时好好的、只在撞车时失效的安全气囊
第六章
政府呢?休眠中
我们如何走到这无法无天的地步
凯尔特之虎成了病猫
当一件事过于美好,美好到不像是真的……
调控房价?政府干吗要调控房价?
搞砸了?没关系,写封信解释一下就好
多亏政客帮忙,国会通过了"禁止立法管银行"的法律
连这个法案也废了,华尔街从此无法无天
就算有法律又怎样?政府监管照样放水
证管会的调查,其实只是装模作样
经济学家对过去3次不景气,准确预测到7次
学者专家们已经漂荡到真实世界之外
金融利益的力量,已经到了所向无敌的程度
坑我们的人,做每件事都是只想着赚钱
媒体评论
看完这本书,一路笑着去银行!
--纽约时报
用精准的眼光、清楚的表达,和新鲜的幽默来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的疯狂。很棒的书。
--约翰·欧法洛 John O'Farrell
这是当代疯狂金融世界的路线图,我们一直期待这么一本书。这本好书,简单明白,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也看得懂--最重要的是,非常有趣。我鼓励你们读这本书。
-- 威尔·塞尔夫 Will Self
无限机智,不过这机智是建立在堂堂正正的大愤怒和清清白白的道德上。这是一本很棒的导引书,让读者变专家。
--乔纳森·柯伊 Jonathan Coe
豆瓣书评
"如果你欠银行一百万,你的命运掌握在银行手中;如果你欠银行一百亿,银行的命运掌握在你手中。"一则古老的笑话变成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金融海啸自2007年以来一直没有好转,各国政府不断纾困濒临破产的银行。充斥着专有名词的报导、迂回的金融改革政策,你的钱正随着时间逐渐流失,但你知道原因吗?
浅白文字 实例说明
《大债》的作者约翰.蓝彻斯特(John Lanchester)用幽默的比喻、浅显的文字,带领读者了解金融界的把戏,并将2008年金融海啸的来龙去脉按照年代条列说明。书中也解释了许多艰深晦涩的专有名词,这些专有名词时常出现在金融海啸相关报导中,但通常都是以片面的解释带过,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含意。作者以日常发生的事情做比喻,让读者在看专有名词时不会那么辛苦,也不会因为无聊就选择跳过,因为「它们」就是整个金融海啸的祸首。
《大债》里面提到的一些例子台湾可能还看不到,当然也希望不会看到。像是作者提到有个留学英国的冰岛学生有次要领钱,提款机居然说户头已经没钱了,诡异的是,她确信自己的账户里有不少钱,原因就是冰岛银行没钱了!冰岛在金融风暴时宣布破产,并禁止一切资金外流,造成冰岛币一夕之间变成废纸,在国外的留学生领不到钱,许多人被迫回家,而且也没有工作,这就是经济自由化的结果。政府为了刺激经济让民间企业也能经营银行,而民间银行为了竞争,纷纷将资金转换成各式各样的金融商品在市场上流动,也因为民营的结果使得经济看似蓬勃发展--一种泡沫化发展。
玩弄利率 银行自食恶果
本书主要是以2008年金融海啸为主,但是作者也提到2000年网络泡沫化正是金融海啸的起始点,一切都要从网络泡沫化说起。当时网络还不算普及,但是大家认为网络商机无限,纷纷砸大钱开了许多公司。两年过去了,投资人发现网络并不容易赚大钱,于是公司纷纷倒闭,许多人破产,配合当时911事件的低潮,股价跌幅跟失业率都节节上升。美国当时的联准会(联邦准备理事会)主席亚伦.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为了复兴经济,将利率由原本的6.5%降为1%,这让原本购买美国国债的投资人望而却步,因为1%的报酬率实在太低了。另一方面,低利率却也刺激银行开始借款,让他们使用「杠杆」来赚更多钱,也就是用更多的钱做更大的交易,风险当然跟着增加,最后引发了世界性危机。
在欧美国家储蓄率低的风气下,造成国民买东西几乎都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付费,所以如果遇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币值降低,能买到的东西也就相对变少。2003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利率又从原本的1%调涨成5.25%。银行拼命想借钱给人民以赚取利息,当信用佳的买房市场萎缩后,房仲业便开始拉拢信用不佳的人也来买房,希望他们跟银行借贷,于是创造了一种忍者(ninja)贷款--(no income, no job or assets),也就是次级房贷。
信用不佳的人们需支付的利息比一般人高,当物价上涨时这群人可能缴不出房贷,房子就会被银行收回去。作者认为银行家在遇到风险时,判断能力就跟饭桶一样,一厢情愿的认为房价只会高涨:假设这群次级房贷的人缴不出钱,只要卖了他们的房子就可以回本了。
但是银行家忘了一件重要的事:物以稀为贵。当缴不出房贷的人越来越多,银行收回的房子也越变越多,这时候房价就会开始下跌,而且跌幅完全超出银行家的预期。本来每月乖乖缴房贷的人看到其他房子一直贬值,也开始选择不还贷款,让银行把房子收回去,结果银行手中充满了没价值的债券,又无法靠卖房子填补亏损,最后只有破产一途。
稳赚不赔的骗人技俩
书中对于为何人们愿意花钱买别人的债务做了详细的解释,说穿了就是人们的贪念在作祟。投资银行为了赚钱,发明一种叫信用违约交换(CDS)的交易,也就是把违约风险转嫁给其他人的交易模式。作者举修屋顶为例,A家跟B家借了十万元修屋顶,并且承诺一个月还一千元,B家就问C家有没有兴趣赚点小钱,双方协议后决定由C家代收纳一千元,然后A家每个月会给C家代收费五十块,但如果B家付不出钱就必须由C家帮他们付。故事中A家代表贷款人,B家代表银行,而C家就是买债券的投资人。银行把风险转嫁给投资人,自己只需要收钱,在正常情况下是个稳赚不赔的交易。
这个例子完全是AIG集团(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的写照。由于收了太多CDS,且贷款人又缴不出钱,银行需付给投资人的钱远超过收回的贷款,因信用萎缩所以到处都借不到钱,巨额的亏损只好交给政府去填补,当然就是拿纳税人的钱去补。
作者屡次以讽刺的手法描述银行家的聪明才智,更把他们称为「宇宙大师」,但他们在某些事上却又愚蠢无比。银行家自作聪明的发明出另一个赚钱的手法--担保债权凭证(CDO),其实就是次级房贷的债券,也就是金融海啸的主因。银行将债券分为ABC三级,A级最安全但是报酬率最低,C级则是报酬率高但风险大,受次级房贷影响最深的就是C级债券持有人,因为他们会最先亏损。随着房贷风波越演越烈,银行因为欠了太多钱而面临倒闭,政府不得已介入纾困,像是AIG集团就需要一千亿美元来维持正常营运。
够了 我们不要买单
房价之所以会上涨,一方面跟银行的煽动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社会风气的影响。房子被视为安家立业的基础,想买房子的人越来越多,银行也就抓住这个机会,提出许多优惠方案吸引民众借贷。也因为低利率的关系,使得原本已经有房子的人想换更大更豪华的房子,或是多买几间做投资,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借钱上。台湾跟美国相比,大概是处在快要泡沫化的时代,台北的房价屡创新高,几乎都是投资者的炒作,虽然政府不断祭出打房政策,但是往往影响一般老百姓而非有钱人。大家也看准了房价会一直上升,希望可以多买到一间房子,也许要等到某天台湾跟美国一样房地产突然暴跌,投资客才会愿意收手,贪多的下场往往就是负债累累甚至是破产。
"他们(金融业)不只埋下灾难,还与灾难约好日期,确保灾难一定会来……"
在没有爆发问题前大家都希望可以赚更多的钱,所以就想出各式各样的花招让投资人一头栽进去,事实证明这是个错误的投资,也证明了华尔街银行家的失误。只是承认错误弥补不了金融海啸这个大破洞,虽然仅是少数人的金钱游戏,却要全世界的人来承担。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知足常乐,尽管现在的生活已经比以前好太多,但是大家还是一味追求更理想的生活,人人都想要达到完美,却忘了自己所处的世代已经是人类史上最好的世代了。2008年的金融海啸像是一次心脏病发作,只是要给我们一个警告,防范以后还有类似事件发生。
《大债》最后写道:「回头看,我们才知道刚刚度过了经济上的黄金时代。只不过,那是个假的黄金时代。」美好的时代已经过去,留下满目疮痍的经济,各国的负债该如何解决至今还是个谜。也许该从最基本,也最为重要的出发点--我们的内心开始,在这个物价上涨、资源逐渐耗竭的世代,"够了"也许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当大家对自己的现况感到满足,不去要求更多时,这次的金融风暴也许就能安然渡过。
在这个低迷的年代,《大债》不仅期望读者了解这次金融海啸的前因后果,也提供了未来的方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可以满足于现况,不再强求更多的不义之财。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