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祖吾宗·吴

百科

《吾祖吾宗·吴》是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一个民族忘却祖宗,犹如一个人背却血统。当我们抚摸着那发黄的浸透着若干代人体温度的脱逐族谱时,一种追溯祖先足迹的温情与来自敬意油然而生。本书旨在探讨李姓的流变,以及其从血缘、地缘到业缘的聚落分布奥秘的金钥匙。

  • 书名 吾祖吾宗·吴
  • 页数 150页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1年4月1日

图书信息

来自  开本: 32开

  ISBN: 7532121828

  条形码: 9787532121823

  尺寸: 20 x 13.8 x 1.4 cm

  重量: 200 g

内容简介

  吾祖吾宗,生生不息;

  吾姓吾氏,光耀寰宇。

  书不尽先贤英杰,旷世伟业;

  道不尽寻常百姓,蓬勃生气;

  叹不尽郡望名门,繁华遗梦;

  录不尽家族兴衰,萍踪胜迹。

  更留下多少沧桑故事,待从头说起。

  一个民族忘却祖宗,犹如一个人背却血统。当我们抚摸着那发黄的浸透着若干代人体温度的族谱时,一种追溯祖先足迹的温情与敬意油然而生。本书旨在探讨李姓的流变,以及其从血缘、地缘到业缘的聚落分布奥秘的金钥匙。

媒体评来自

  总序

  上古时,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60百科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说明氏起源于神而过父系,而姓则来自母系。但秦汉起姓氏不分,以后人们就只有姓,而没有氏了。今天如果提到姓氏,一般就理解为姓名了。

  二干多年来,姓已经成为华夏--汉族人民家族的标志性称号。在华夏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少数民族和一些周边国家也采用了以姓为家族标志的制度.有的还直接采用了汉姓。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裔,都有自己的姓,而且一般都沿用本家族的姓。

  姓既然是标志家族的称号,由于家族地位负亮雷两向印原的差异,就是在一个姓内,也会有协史克解帮松从高低贵贱之分。魏晋后矿抗望息跳贵务丰介把讲究门阀,出身高门和未云级大族成为获得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先决条件。到了唐朝,姓望、郡望应运而生,姓望或郡望成了区别船音脚门第高下的标准。如同样姓王,太原王氏门第最高,琅邪王氏其次,其他地少席领方的王氏等而下之,排不上姓望的就只能算寒门素族了。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当官入仕,出人头地,就只能攀龙附凤,以至不惜编造谱系,将本家族与本姓的郡望联系起来。流风余韵,历久不衰。北宋编《百家姓》列皇族赵姓为第另管触世煤营衣概变操浓一,明朝的《千家姓》用朱姓月元宪危原议斗兴松样开始,而清朝康熙年间的《御制百家姓》大概不便将满族的"爱新觉罗"与"赵钱孙李"并列,改以孔姓居首。

  《百家姓》所收录的姓实际不止一百,明朝洪武年间的吴沈已收集到一千九百多个姓。据最近的调查,中国人现在还在使用的汉姓达三千个之多,而使用最多的一百个姓,其人口约占门语土错兵喜及粉测毛总人数的85%:较为常见的姓,也有三百个左右,其人口则占人口总数的99%以上。不过,时至今日,人们还是习惯于用"百家姓"来代表众多的姓,"百家姓"已成为中国诸姓总和的代名词。

维慢乐冲独丝远也最盟答  在"百家姓"中,最常见的几个姓的人口已有上亿,一些大家族的希微服护月井们配三假待后裔超过千万,但一些稀姓的人口少磁概觉沉化转况很少,或者只分布在很小的范围。呢代虽必坏再层有的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有的姓则是近代才产生的。多数姓出于华夏诸族和汉族,也有些姓源于少数民族,甚至来自遥远的外国。多数姓有共同的祖先,另一些姓则出于不同的祖先。同一个家族的成员和后裔一般都沿用同一个姓,但由于过继、入赘、赐姓、改姓等种种原因,在特殊情况下,同姓可以变为异姓,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可能采用同一个姓。每个姓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就是一部内容生动的历史,更不用说其中各家族和成员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

  一个姓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当然无法取代中国史和中国文化,但因为它具体而微,无不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些在中国史中没有必要或无法显示的事件或内容,却是一姓一族有决定意义的要事大事,因而需要详细记载,让子孙后代永志不忘。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记载,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才能那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每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和家族的来源,了解本姓的历史,而且由于这历史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一部分就产生在自己熟悉的人物和地点之间,必定会备感亲切,更受教益。只要摆脱了狭隘的宗族观念,敬祖爱家与热爱祖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了解本姓本族的历史与学习祖国的历史就能相得益彰。本着这样的目的,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了这套《百家姓》丛书,以适应社会各界的需要。

  名为"百家姓",实际并不以哪百家为限。但如此多的姓又无法一一写来,所以只能选其中一部分,陆续出版。选择的标准不一,或因人数多,影响大,或因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或因有代表性、特殊性,或因有合适的作者:只要有需要和可能,还可以不断地编下去,以便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

  各姓的史料相差悬殊,有的只能撷取极少一部分,有的却要千方百计地收罗:有的在史书中有详尽记载,有的却只见于家谱或传说,甚至只有民间故事或神话可供参考。写入书中的内容未必都是信史,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一个方面。为了增加可读性,我们要求作者尽可能以精炼的文字、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辅之以插图、照片、地图,以便让尽可能多的读者能够轻松愉快地阅读。

  ……

目录

  一 "吴"字漫说

  二 黄帝苗裔,亲伯遗泽--吴姓溯源

  1 人文始祖,吴氏渊源

  2 古公传位,秦伯让贤

  3 周章获封,寿梦图强

  4 季札三让,家风代延

  三 瓜帙绵延,族姓繁兴--吴姓的沿革

  1 以国为姓,吴氏脱颖--吴氏望族早期的形成与发展

  2 濮阳尊显,吴郡复兴--新的望族与宗支的崛起

  3 唐宋至元,繁衍江南--共姓活动重心的南移

  4 明清以降·四海生根--近现代中国吴姓的发展

  5 民族融合.借姓为吴--少数民族吴姓

  四 天涯芳草,何处无君--昊姓的地理分布

  1 北徙南迁,适謇生存

  2 根深叶茂,岿然大树

  五 群望堂号,氏族标志

  1 传统都望

  2 知名堂号

  3 十二宗支

  六 牒谱相续,世系昭昭--昊姓族谱与修撰

  1 历代修谱

  2 谱牒内容

  七 英杰贤士,裕后光前

  (一)历史名人篇

  (二)吴姓名人简表

  八 江山如画,胜迹永芳

  九 其他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