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岩画

百科

中原岩画 ,指的是位于中国中原区域新发现的岩画,以具茨山岩画为代表,记载着史前人类的历史。具茨山岩画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见诸于新闻媒体。2008年始,沉寂千百年的具茨山,因其隐藏的3000多幅岩画成为国人关注焦点。研究表明,具茨山岩画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甚至更早,而来自这一期间,炎黄子孙的祖先黄帝曾在具茨山活动过。具茨山岩画,在一定意义上跟文字起源有360百科关,和处于中华文明的萌芽时期的黄帝时代也有重大关系。

  • 中文名 中原岩画
  • 定义 位于中国中原区域新发现的岩画
  • 代表作 以具茨山岩画
  • 发现时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
  • 历史意义 文字起源有关,黄帝时期有关系

特点

  是考古文物界的重要发现之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岩画数量大。在先后进行的四次调查中,共调查到岩画2000多幅,有岩画个体近万个。这些岩画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古文化的内涵。 (2)岩画分布面积广。在面积400~600平方公里的具茨山中都有分布,山间的岩石像一张张纸片散落在具茨山间,为记录古人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天然载体。 (3)岩画类型丰富多样。具茨山岩画有单凹穴、多凹穴散落分布、双排凹穴、梅花状环凹穴、方形凹穴、沟槽、网格、字符形、具象人形等多种类型,内容丰富多姿来自,岩画大多具有意象特征,具象的内容较少。这是具茨山岩画与其他地方岩画的最大差别,也为研究中原古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资料来源。 (4)岩画的刻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众多的具茨山岩画中,出现了许多一排6个的双排凹穴和梅花状环凹穴。但相互之间又有明显区别,在双排凹穴的上下或是左右或是中间,往往还有一到两个单凹穴;而梅花状环凹穴四周的凹穴个数也从5到11个不等。 (5)岩画年代久远。在2008年底的岩画调查中,发现了两处红褐色古土壤覆盖下的岩画。据研究周原黄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的周昆叔研究员介绍,这处覆盖在约36厘米深的土层下的岩画,年代在距今约4000年以上。但就世界岩画研究中心及国内著名岩画专家对世界凹穴类岩画的研究结果看,具茨山凹穴类岩画的年代可能要出现在10000年以前,这充分说明了具茨山岩画历史的久远。

  李学勤(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认为:具茨山岩画的发现和确认应该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发现。李学勤说,判断一种文物遗迹是否属于文明,现在流行四大标物晚终老精罪施盐准:

  第一是要有城市,城市就是人类的文明。第二是要有文字。有文字是文明,没有文字只能说是原始、野蛮的状态。第三是有礼仪性的建筑,就是这360百科个建筑物或者人可以居住或者死叫注鸡之后可以埋葬,这些建筑派止势布得发志侵背情模是礼仪性的,而不是作受反向施马谓苏价自将为一般生活区。第四是要有金属工差应美使乱约航空校年具。 所以文字是文明最根本的,而岩画在一定意义上就跟文字的起源有关,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具茨山的岩画,以及在裴美复背李岗文化里面看到的公元前6000多年的刻画符号,这个一定和我们中华文明的亮诉除起源有重大关系。

  靳之林(中央美院教授,中国本源研究所所长)认为,具茨山岩画的重要意义,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比黄帝故里的意义毫不逊色。

  随后在河南的南轴突室概皇另阳和平顶山,以及驻马店的几个县市发现的具有具茨山他未岩画同样类型的岩画,组成了具茨山岩画的一个庞大的系列。

新闻

  凹穴岩画的创作从旧石器时代一直持续到今天。对岩画时代的确认,成为首要难题庆规具游转所象片星,尤其是对那些采用敲凿或刻凿技术制作的岩刻画。

中原岩画

  传统上认为中国岩画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即北方草原以表现游牧生活为主的动物岩画,西南地区以表现农业和村寨生活为主的彩绘岩画,东南沿海地区的人面像岩画。

  本世纪初继河南新郑具茨吗干马正办诗型道并南周山发现凹穴、沟槽以及棋盘形方格等几何形岩画之后,又在方城、叶县危溶给艺死如、泌阳等地相继发现了同类的刻凿岩画,其分布之广泛、体量之巨大、形式之多样,在世界范围也是首屈一指的。中原地区发现值吃职防承的岩画,打破了学术界对于岩画分布的传统认识;以凹穴为主的新飞帝当去保氧王散衡影岩画类型超出了传统上对具象岩画的认识范畴;具茨山与传说中的炎黄二帝有着时空两方面的关系,人们很容易将中原岩画与报宁培两同旧面州损华夏民族的起源联系在一起。

  凹穴岩画时间跨度巨大

  所谓凹穴是指古代交领觉左苗妒使人类刻凿在崖壁和石头上的一种甚纸农白器图案,英语称 "cupules"(凹穴)或"cup-and-ring marks"(杯-环印)。其造型为圆形锅底或直筒状坑穴,直径一般在3-10厘米,深度在0.1-4厘米不等。这种凹穴图案往往与沟槽线条、方格棋盘状、涡形、圆圈等图案共同出现,从而组成一种符号象征系统。凹穴图案并不仅是由于具茨山岩画的发现而突然闯入中国岩画学者的视野,实际上从本世纪初以来,凹穴岩画便一直是国际岩画研究的一个热点。

  此前在中国的福建、台湾、广东、辽北以及江苏等地也发现过数量众多的凹穴岩画。许多学者已经对此达成共识,认为凹穴岩画不仅是最早的岩画主题,也是最早的艺术形态。法国、印度等地的凹穴岩画甚至被认为可以早到旧石器阿舍利文化时代。至今世界上还有很多民族仍在制作凹穴岩画,比如青海玉树地区的藏民。

  岩画时代确认很棘手

  凹穴岩画的创作从旧石器时代一直持续到今天。对岩画时代的确认,成为首要难题,尤其是对那些采用敲凿或刻凿技术制作的岩刻画。

  交叉断代(cross dating)是英国考古学家皮特里在整理埃及古代墓葬时使用的一种相对年代确定方法,在我国称作"横联法"。所谓交叉断代就是用已知年代的遗存来类比未知年代的遗存,从而确定其时代。

  根据交叉断代,我们可以对中原地区凹穴岩画作一个大致的时代推定。目前可供中原凹穴岩画交叉比较断代的考古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例: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城子山和鸭鸡山两处属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3500-4000年)祭祀遗址中出土的刻凿有凹穴图案的石板;辽东半岛海城县发现的属青铜时代"双房文化"的带有凹穴图案的析木城石棚。

  除交叉断代法,目前还有其他岩画断代方法。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与连云港文管会共同对将军崖遗址的凹穴岩画进行了微腐蚀年代观测。尽管目前微腐蚀断代法还在试验过程中,但这已成为目前国际普遍运用于岩刻画的测年方法之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尚无一种行之有效或成熟的岩刻画断代技术。鉴于此,岩画(尤其是岩刻画)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科学性往往受到质疑。中原凹穴岩画的情况亦然。

  中原岩画已经超出文字记录的时代

  中原岩画发现之后,凹穴图案一时成为学者热烈讨论的对象,或早期文字,或周易八卦,或祭祀天地,或生殖崇拜,或与神话时代黄帝相关,等等,见仁见智,各有所执。

  关于凹穴岩画的文化象征与功能,因地或因族群而异。澳大利亚著名岩画学者贝德纳里克最近将国际上关于凹穴岩画的主要解释分成11类69种,凡人们所能想到的,几近悉数囊括。就中原地区而言,如果其制作时代可以确认为史前,那么关于凹穴岩画的解释就应当与汉民族早期历史紧密联系起来,时空两方面的重合便足以排除任何巧合的因素。

  中原凹穴岩画隐藏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祖先们在最抢眼和最醒目的山野地表上创作出如此巨大的符号系统,我们这些后代子孙们不但无法释读,而且一无所知,历代史书方志等各种文献中居然也未曾著录和记载。这从某个方面也可以说明中原岩画的古老性,已经超出文字记录的时代。

  我们为什么读不懂这些凹穴岩画?说明我们几千年文明的源和流之间曾经发生过断裂。这种断裂何时发生?何以发生?如何发生?文明的探源只能顺流而上。中原凹穴岩画的解释,只能在中华古代文明和思想的语境中进行,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岩画理论建设的需要,更是中国文明探源的需要。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