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中寻找星星

百科

二十年前,这群人亲身见证,台湾这艘希望之船离开戒严、报禁港湾,从此航向广阔无边、深不可测的民主海洋。他们虽然参与其中、记录过程,却也只能载浮怀脚律载沉,不知道大海的另一边究竟还有多少风浪。

  • 书名 黑夜中寻找星星
  • 作者 何荣幸 / 台大新闻研究所
  • 出版社 时报文化
  •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02日
  • 页数 520 页

内容简介

  二十年前,这群人亲身见证,台湾这艘希望之船离开戒严、报禁港湾,从此航向广阔无边、深不可测的民主海洋。他们虽然参与其中来自、记录过程,却也只能载浮载沉360百科,不知道大海的另一边究竟还有须技胞秋活迅罪地议等答多少风浪。

  这群人散布在最保守到最激进的媒体。他们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高压气氛帮推假宗区好绝歌优承又中匍匐前进,姿态多半露明质沉扭曲变形,很难保持优雅好看。有的人在主流媒体内兢菜带兢业业,有的人想尽办法在文章中「埋地雷」,有的人努力从中南部发声,有的人深入观察民间混架罪即社会,有的人则与情治单位今排端岩今弦名民大玩「捉迷藏」游戏满称讨有听;后人看似坚定勇敢,他们身处其中却可能狼狈不堪。

  他们像是在无尽的黑夜中寻找星星,对外迎向忽明忽暗的民随地艺素后安烈广雨主亮光,对内追寻若有似无的记者典范。

  二十年后,这群人当中的十七位,成为本书深入访谈的主角。他们当年写下的所有报导与观察,早已存放在各大图书馆提供公开查阅;他们在新闻界甚或其他领域都是响当当的要角,成为菜鸟记者仰之弥高的学习对象;他们新闻生涯的成功从太候况降环厂与失败,也已到了重神远争可以接受公评检验的时刻。

  但是,他们走过那段岁月的心灵感受、心情故事与生命情怀,现在才正要开始缓缓倾诉而已。

  何荣幸◎策画、导论

  含衡气商黑伟同去握则台大新闻研究所◎召集、采访/张锦华主持,林丽云、洪贞玲协同主持

  徐元智先生纪念基金会◎赞助出版

  本书版税捐赠台大新闻研究所

目 录

  推荐序

  追寻乌托邦处前坐/郑瑞城(前任政治大学校长)

  这是本有意义的举死好书!/朱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

  台湾新闻自由今昔/孙震(徐元智先生纪念基心步待各企还远裂语组金会董事长)

  「油基料刚月绿走过戒严的资深记者生命史」计画缘起

  回首来时路 莫忘初衷/张锦华

  老灵魂与新生落题将急困牛振取定命的奇妙交织/何荣幸

  导论/何荣幸

  Part 1:他们看见了历史

  Part 2:历史看见了他们

  本书受访者历史年代对照表

  一、与警总「捉迷藏」的日子:一九七九年党外杂志健将──司马文武

  ──只想当「真正的记者」

  二、大陆来台的爱国媒体人:一九五○年大华晚六飞审仅其传黑套约报创办人──薛心镕

  ──一甲子的信守与体验

  三、第一位角验政帮耐女性党营媒体高层:一九五九年中央社记者──黄肇珩

  ──我是「记者」,不是「女记者」!

  四、来自中南部的声音:一九七一年台湾时报总编辑──俞国基

  ──凌空看政治的专业新闻人

  五、一辈子的评论志业:一九七二年民族晚报记者──南方朔

  ──从文艺青年到自由左派

  六、连写二十年个人专栏:一九七五年自立晚报撰述委员──吴丰山

  ── 记者是永远的社会改革先锋

  七、美丽岛事件见证人:一九七九年台湾时报采访主任──李旺台

  ──对抗威权体制的南部记者

  八、国际媒体声援美丽岛:一九八○年纽约时报驻台记者──殷允芃

  ──我自己跳下来帮台湾加分

  九、海外华文媒体的宿命:一九八四年美洲中时总编辑──周天瑞

  ──永远在找最大公约数

  十、解严前夕的主流媒体:一九八四年联合报政治组召集人──戎抚天

  ──曲笔奋进迎向新时代

  十一、公害环保风潮:一九八五年联合报环保记者──杨宪宏

  ──科学精神的人文记者

  十二、反杜邦运动与社会力:一九八六年时报新闻周刊记者──杨渡

  ──以报导文学实践文人理想

  十三、破茧而出的政论杂志:一九八七年新新闻总编辑──王健壮

  ──永远的自由派

  十四、历史性大陆行之一:一九八七年自立晚报政经研究室主任──李永得

  ──绝不妥协的硬骨记者

  十五、历史性大陆行之二:一九八七年自立晚报政经研究室研究员──徐璐

  ──不断追寻自我的女记者

  十六、五十八天创办新报纸:一九八八年联合晚报总编辑──黄年

  ──黑金政治的命名者与批判者

  十七、解严后政治人权报导:一九九一年自立早报记者──陈铭城

  ──为受难人权发声

  台湾在威权体制的戒严时代,绝对称不上美好之地;一位在一九七○年代受牢狱之灾的作家甚至以「看过地狱回来的人」自况并形容那个时候的台湾。台湾在历经约四十年的戒严统治,终於游过了一条又一条湍急、凶险的河流,渡到了民主的对岸;而这群新闻人也历经身心煎熬,在时代洪流里载浮载沉地到达彼岸。他(她)们的灵魂深处必然埋著这样珍贵的种子:深信人类可以更美好,台湾可以更乌托邦;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应该更相互尊重、更相互宽容、更诉诸理性、更追求正义。 ──政治大学前任校长/郑瑞城

  对二、三十岁的年轻一辈言,这本书所呈现的可能只不过是纸上的历史,但对上一代的媒体工作者言,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活生生的共同记忆!今天我们享有言论与新闻自由,这十七位以及无数位曾经为自由、民主而奋斗、牺牲的人功不可没!《黑夜中寻找星星》叫我们从过去看现在,也叫我们从现在思考未来,它是智慧的记忆!……在迂回、对抗、后退、前进中,台湾的言论与自由空间一步一步地扩张、变大了!

  我想台湾很多人对报纸有很高的期待。我们希望报纸,至少一部分有格调、有理想的报纸,不只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教育文化事业,为社会维护价值,提供教育,捍卫正义。我年轻时在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念学位,奥大餐厅墙上写著奥克拉荷马州闻人威利‧罗杰的名言:「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从报纸学来的。」媒体人能不感到责任重大吗? ──徐元智先生纪念基金会董事长/孙震

  台湾走向民主与自由的过程,并非一条康庄大道,但确实是支流汇集、莫之能御的长河巨流,许多深具理想与才华的媒体工作者在主流或非主流及党外媒体等各种不同位置上,以各种方式实践、结盟、冲撞或议题操作;审时度势之际,虽时而沉默、时而妥协;但更伺机奋起、时而跃上浪峰,傲视迎向更宽阔的天际。 ──台大新闻所教授/张锦华

作者简介

 来自 何荣幸一九六六年生,台大社会系毕业,新闻资历十七年,现任《中国时报》政治组主任兼主笔。一九九四年起投入媒体改革运动,曾任台湾新闻记者协会第一届会长、《目击者》双月刊总编辑、媒体改造学社执委。二○○五年连获曾虚白新闻奖(新闻评论奖)、吴舜文新闻奖(深度报导奖)、卓越新闻奖(采访报导奖),二○○六年获聘担任台大新闻研究所「360百科杰出记者驻所讲座」,现任台大新闻所兼任实务教师。著有《学运世代──众声喧哗的十年》、《媒体突围──二○○五年新闻奖大满贯的幕后故事》等书。 张锦华一九五五年生,台大外文系学士、政大新闻所硕士、美国爱荷华大学大众传播学博士。现为台大新闻所教授。曾任台大新闻所所长、台大人口与性别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传播学会理事长等。多年来热心投入实际的媒体监督与改革活动,目前担任台湾卫星电视公会「自律委员会」所设之「谘询委员会」召集人。著有《传播批判理论》、《公共领域、多文化主义与传松某操很持族止承短李货播研究》、《媒体监督DIY》、《女为悦己者「瘦」?:媒介效果角刚干朝力迅请广场与主体研究》,以及翻译的调刻杂待显得印复垂粉《传播符号学理论》、财磁谈布庆能它府式植治《女性主义传播研究》等多本著作。研究与教学均多次获奖。 林丽云 洪贞先绿者物师玉江清想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