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解释学:重构中国理论思想史

百科

《儒学解释学:重构中国理论思想史》是2009年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幼蒸。

  • 书名 儒学解释学:重构中国理论思想史
  • 作者 李幼蒸
  • 出版社 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1日
  • 页数 949 页

内容简介

  本书认为,在古今中外不同学术语境的辩世西算务她普证互动中,中华历史文明显示出又演谁亚特有的仁学人本主义精神。这种仁学人本主义伦理学,由于其人性经验普适性、非形上学传统以及非神话性,具有协调世界上(以各种神话穿后硫她找工司息当范思和超经验性逻辑为基础的)不同信仰传统的理性潜能。

目录

  上卷 历史卷

  导论 本书分析原则概述

  一、历史和史学

  二、解释学和符号学

  三、来自儒学和仁学

  殷商编 字迹和史事

  序 考古史料和文献史料的关系

  第一章 远缩府获止界学古史实和史料类型

  第二章 三代传说和考古学证明

  第三章 甲骨文和360百科殷商史研究

  第四二重证据法问题(1):考古学和历史学

  第五章 二重证据法问题(2):卜辞学和世系表

  第六章 殷商史和《殷历谱》

  第七章 殷商史实问题

  第八章 殷商史认识论总结

  两周编 文本和历史

  序 先秦和秦后:古典史学之结构性分界

  第一章 先秦史料的构成

  第二章 商周金文

  第三章 西周文献与铭文的关系

  第四章 先秦史书(参级它首引思要海曾名相1):《史记》中的古史料

  第五章 先秦史书(2)

  第六章 先秦史书(3)

  第七章 东周史料的构成

  五经编 经典和制度

  序 传统词语的现代使用法说明

  第一章 两汉"五经系统"的建立

  第粒乡乎资江拉击慢又仅二章 《易经》

  第三章 《春秋经》

  第四章 《诗经》

  第五章 "礼经"

  第六章 《书经》

  第七章 "五经"文本制度和儒教意识形态

  第八章 论者示龙加序坐适金年经学学术形态

  正史编 史事和统系

  序 史学学科分类法越济站命心八状棉与正史学

  第一章 儒学史学的性质和功能

  第二章 《史记》作为正史原型

  第三章 正史制度和示题坏意识形态功能

  第四章 儒学整体史观的发展:《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

  第五章 正史话语的"复合声部":儒学和仁学

  第六章 儒家史学的"实学"思维倾向

  本编小结儒学史学和仁学思想

  下卷 精神卷

  先秦编 思想和派别

  序 "儒"的字义变迁

  第一章 儒教制度和思至孙角永值流依外该想派别

  第二章 先秦思想和书写文化的形成

  第三章 先秦思想派别作为思想倾向型式

  第四斯群按章 先秦三大思想派别:两种分类法

  第五章 历史角色的人格和行为倾向

  第六章 仁维需足每养按学与儒学:解释学的五重对立

  第七章 儒教制度、先秦学派和仁学

  第八章 儒学和仁学的"分界隐图"

  第九章 先秦子书和汉代杂家

  第十章 儒教社会和仁学作用

  第十一章 儒士的身份和人格

  理学编 伦理和性理

  序 理学作为仁学本位之回归

  第一章 北宋理学的产生

  第二章 宋代易学和形上学

  第三章 两宋理学的仁学朝向性

  第四章 朱熹理学的二次"集茶蒸评成既父突大成"

  第五章 四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1)

  第六章 四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2)

  第七章 理学和仁学:儒学内在的张力

  第八章 两宋理学和辨异端

  南宋编 诗学和殉义

  序 危难情境和伦理诗学

  第一章 两宋理学和南宋文化精神

之们  第二章 唐宋文学性格的差异

  第三章 诗学和主体意志

  第四章 仁罪含失测总九需资学意志和文本形态学

  第五章 格律诗和伦理诗学

  第六章 南宋伦理诗学

  第七章 伦理英雄主义传统

  第八章 南宋精神解释学

  浙东编 实学和诚学

  序 浙东思想传统和阳明学

  第一章 阳明心学

  第二章 良知学和诚学的发展

  第三章 东林书院运动

  第四章 死节的分类

  第五章 清初气节现象型例

  第六章 明清实学和宗羲学

  第七章 明清实学和浙东思想

  第八章 浙东思想和历史诚学

  第九章 诚学作为仁学意志学

  尾声:实证学和伦理学

  引用书目

  校后余论:思想史研究和新仁学方向

  校后补记

作者简介

  李幼蒸,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中心特约研究员,国际符号学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跨文化伦理学研究统学于民肥星医好远坏文。 作者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获得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中国部长达5年的计划资助,完成和发表了面向西方读者的两卷本英文著作《中国伦理同深须危切三半茶划的学的解释学研究》。1998年起,作者在原思路下,重新设定了面向中国读者的全新写来自作计划。其头期部分已于6年前以《仁学解释学》为名出版(朗朗书房)。《儒家解释学:重构中国伦理思想史》作为该书的"姐妹篇",却是以多于该书数倍的时间和准备完成的。特别是在传统文献学的准备获太垂落食紧看方面,远远超过当初英文写阿未触都孔毛聚作击表阳作的规格。 虽然作者早先的专业为西方哲学,但近15年的主要工作均铺伸于"国学"领域(这是作者在国际符号学360百科界倡导跨文化符号学工作的一部分),并在国内文史哲国学界发表了重要的阶段性作品。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