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管宝典:网络升级与维护(第4版)

百科

《网管宝典:网络升级与维护(第4版)》是2问城005年北京希望来自电子出版社出版的图360百科书,作者是奥格莱特里限场斤欢

  • ISBN 9787505110175
  • 出版社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 作    者 奥格莱特里
  • 书    名 网管宝典:网络升级与维护(第4版)
  • 装    帧 平装

出版信息

  书名:网管宝典:网络升级与维护(第4版)

  原价:9这量缺德入些形8.00元

  作者:奥格莱特里 (Terry William Ogletree)

 来自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3月1日

  ISBN:9787505110175

  页码:1024

  版次:甚露次负协女持投级品标第4版

内容提要

 360百科 本书是讲述计算机网络升级与维护的畅销全球的实用参考书。全书共分为11部分,内容包括:网络计划和设计概念、物理网络组件、底层网以氧市树让笔谁络协议、专线连接病务预按必容为和广域网协议、无线网络协议、局域网、广域网、相关服务及应用协议、网络中用户和资源的管理、系统和网络安全、故障检修网络篇,以及升级网络硬件和移植与集成。

  书中每部分又细分为几个章节进行介绍,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网络升级与维护涉及到的各种知识。其中,包括网络的设计、升级的策略、用来升级的各种物理负武困更铁培厚面设备以及网络的安全维护和故障诊断。此外,附录中还提供了OSI参考模型,网络词汇表、轻量目录访问协议LDAP以及如何创建SOHO网络等内容。

  本书是所有系统管理员的必备网管手册,同时也适用于想了解相关网络升级与维护内容声讲又的任何人,包括从初学者到专业系统管理员,它都能给读者以很大的帮助。

目录

  第来自Ⅰ部分预备知识:网360百科络计划和设计概念

  第1章计算机网络发展简史2

  第2章网络拓扑概述5

  2.1局域网网预入屋络拓扑5

  2.1.1总线拓扑协海致5

  2.1.2星型拓扑7

  2.1.3环形拓扑8

  2.1.4网状拓扑10

  2.1.5混合拓扑11

  2.1.6共享与非共享网络媒体拓扑13

  2.1.7桥连和路由拓扑14

  2.2建筑及校园拓扑15

  2.2.1建筑内网段之间的连接:Backbone1冷信相编据冷6

  2.2.2校园网络环境设计方案17

  2.2.3可测量性17

  2.2.4冗余18

  2.2.5容错18

  2.3多层网络营件长象院游服短味拓扑18

  2.积块办福密至带致段耐3.1可测量性19

  2.3.2冗余19

  2.3.3容错20

  第3章网络设计策略21

  3.1逻辑网络设计22

  3.1.1谁是你的客户23

  3.1.2网络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或者应用程序23

  3.1.3对网络可靠性的需求24

  3.1.4选择局域网协议25

  3.2规划和设计组件27

  3.2.1记录每一件事情28

  3.2.2测试、测试再测试29

  3.2.3创建网络使用的政策和过程29

  3.2.4提供技术人员培训30

  3.2.5你不能轻煤厚们忘记预算(或者说你能忘记预算吗)30

  3.3物理网络31

  3.际守翻聚判高积掌序鲜汽4规划资源31

  第4章升级策略和工程管理32

  4.1从何处开始入手32

  4.2确定需给控效移种然整进要升级的进时间-评估过程34

  4.2.1确定用户的需求和期望36

  4.2.2对旧程序的维护支持37

  4.3哪些资源需要升级37

  4.4升级计划38

  4.4.1对计划进行文档记录39

  4.4.2对计划进行评估,看是否应用于公司的政策和过程39

  4.4.3设定目标39

  4.4.4安排好停机时间40

  4.4.5里程碑和标准40

  4.4.6回钢势强免张合调马减动卷过程40

  4.5华约轻告施严四免玉河短测试计划40

  4.5.1评估比较产品41

  4.5.2导航工程4刚严间陆组1

  4.6部署41

  4.6.1小组人员42

  4.6.2及时通知用户42

  4.6今主顾益课力必组二块.3跟踪过程42

  4.7用户培训43

  4.8完成书面文档--发生了哪些变化岁儿怎胞衣响说护气理责,为什么变化了43

  4.9升级时需要考虑的其他问题43

  第5章保护网络:预防性的维护技术44

  5.1电源调节和不间断电源(UPS)44

  5.1.1能量就是金钱45

  5.1.2高级配置和电源接口(ACPI)和独立的UPS系统46

  5.1.3网络设备48

  5.2网络监控旧粒诗伤欢48

  5.3服务器和工作站备份48

  5.3.1这是一个RAID49

  5.3.2备份媒介--磁带、光存储和CD-R49

  5.3.3备份轮转计划表51

  5.3.4离站存储52

  5.4日常维护53

  5.5在网络中建立冗余53

  5.6恢复计划54

  5.7证明预防性维护的必要性54

  第Ⅱ部分物理网络组件

  第6章组网-有线电缆,连接器,集线器和其他网络组件56

  6.1有组织的配线56

  6.1.1工作区57

  6.1.2主干电缆系统结构57

  6.1.3水平电缆系统结构58

  6.1.4电讯小房间58

  6.2重要的定义59

  6.3物理电缆类型62

  6.3.1双绞线62

  6.3.2同轴电缆66

  6.3.3光纤通讯电缆69

  6.4终止和连接72

  6.4.1拧曲72

  6.4.2绝缘位移接触72

  6.4.3标准组件插口和插头72

  6.4.4标准组件插头对装置73

  6.4.5普通电源插口装置73

  6.4.6分块面板74

  6.4.7终止光缆75

  6.4.8光纤接合77

  6.4.9光纤分块面板77

  6.4.10对于光纤电缆的基本考虑78

  6.4.11小型结构因子接口(SFF)78

  6.5电讯设备间78

  6.5.1开放式办公电缆79

  6.5.2合并点79

  6.5.3通用水平电缆布线子系统规范79

  6.5.4文档化和安装的管理79

  6.5.5记录80

  6.5.6图画80

  6.5.7操作顺序80

  6.5.8报告80

  第7章网络接口卡81

  7.1硬件接口类型的选择81

  7.1.1ISA总线82

  7.1.2PCI总线83

  7.1.3PCMCIA卡84

  7.1.4CardBus85

  7.1.5接口卡不同,速度也会不同86

  7.1.6网络电缆插头和终结器86

  7.2联网管理(WFM)初始化与局域网唤醒(WOL)技术86

  7.2.1通用网络引导87

  7.2.2有效资源管理87

  7.2.3电源管理87

  7.2.4远程唤醒88

  7.2.5应不应该使用WOL网卡89

  7.3多宿主系统(Multi-HomedSystems)89

  7.4负载均衡和双重冗余网络控制90

  7.5软件驱动90

  7.5.1数据包驱动91

  7.5.2开放式数据链路接口(ODI)91

  7.5.3网络驱动接口规范(NDIS)91

  7.6中断和I/O端口92

  7.6.1中断92

  7.6.2基本I/O端口94

  7.7网卡的故障排除95

  7.7.1检查Linux中的NIC配置95

  7.7.2检查发光二极管97

  7.7.3运行网卡的诊断程序98

  7.7.4配置冲突98

  7.7.5检查计算机的网络配置99

  7.7.6预防措施99

  第8章交换机100

  8.1交换机是如何工作的101

  8.1.1隔离冲突域102

  8.1.2全双工以太网交换103

  8.1.3用交换机来创建一个骨干网104

  8.2交换机的硬件类型106

  8.2.1直接转发交换机107

  8.2.2存储转发交换机107

  8.2.33层交换107

  8.2.4在你的家庭办公室中安置一台交换机108

  8.2.5叠放式和机架式交换机109

  8.3交换机的故障管理109

  第9章虚拟网110

  9.1虚拟网和网络拓扑110

  9.2网络框架中的交换技术112

  9.3隐式和显式标记113

  9.3.1隐式标记113

  9.3.2显式标记114

  9.3.3基于MAC地址划分的VLAN114

  9.3.4基于协议规则的VLAN划分115

  9.4在骨干网中使用显式标记115

  9.5交换标准--IEEE标准117

  9.6你应该购买什么样的交换机呢118

  第10章路由器120

  10.1路由器做什么120

  10.1.1分级的网络组织121

  10.1.2安全特性122

  10.2可路由的协议和路由协议122

  10.3什么时候需要用路由器123

  10.3.1日益增长的局域网规模124

  10.3.2局域网中的授权职责127

  10.3.3连接分支机构127

  10.3.4用路由器来保护你的网络--NAT和包过滤128

  10.4路由器端口和连接128

  10.5配置路由器129

  10.6各种型号的路由器130

  10.6.1在广域网使用路由器132

  10.6.2有了路由器,才有Intenet132

  第11章网络附加存储和存储区域网络134

  11.1本地和网络存储设备的优劣135

  11.1.1网络附加存储的定义(NAS)136

  11.1.2存储区域网络的定义(SAN)136

  11.2网络附加存储137

  11.2.1NetworkAppliance137

  11.2.2NAS协议138

  11.2.3NAS的缺陷--带宽和存储量138

  11.3存储区域网络139

  11.3.1SAN和NAS的混合匹配使用140

  11.3.2使用光纤信道作为网络传输140

  11.3.3在光纤信道网络上对数据编码140

  11.4基本存储区域网络:仲裁环142

  11.4.1环的初始化143

  11.4.2环中访问权的仲裁145

  11.5在SAN中使用光纤交换机145

  11.6环和交换机的混合拓扑147

  11.7IP存储区域网络和它的未来148

  11.8需要什么样的网络附加存储和存储区域网络方案149

  第Ⅲ部分底层网络协议

  第12章IEEELAN/MAN委员会网络标准152

  12.1什么是LAN/MAN委员会153

  12.1.1IEEE802:总览和结构153

  12.1.2IEEE802.1:桥接和管理155

  12.1.3IEEE802.2逻辑链路控制155

  12.1.4IEEE802.3:CSMA/CD访问策略155

  12.1.5IEEE802.4总线访问策略中的令牌传输和IEEE802.5令牌环网访问策略156

  12.1.6IEEE802.7:宽带局域网的推荐实施156

  12.1.7IEEE802.10:安全156

  12.1.8IEEE802.11:无线157

  12.2免费得到IEEE802标准文档157

  第13章最老的局域网协议仍然活跃着:ARCnet158

  13.1ARCnet总览158

  13.1.1ARCnet寻址和消息传输159

  13.1.2HUB和网络布线163

  13.1.3总线和星型拓扑164

  13.1.4ARCnet网络适配卡166

  13.1.5连接ARCnet到以太局域网166

  13.2ARCnet疑难解决166

  第14章以太网:通用标准168

  14.1以太网的简短历史168

  14.2碰撞:什么是CSMA/CA和CSMA/CD171

  14.2.1回退算法173

  14.2.2定义冲突域--总线,HUB和交换机174

  14.3对旧式以太网络拓扑的约束174

  14.3.1限制以太网技术的几个因素175

  14.3.2互联的设备和线缆的段长度175

  14.3.35-4-3准则175

  14.4使用总线拓扑176

  14.5使用星型拓扑177

  14.6混合局域网技术178

  14.6.1树状网络178

  14.6.2级联星形179

  14.7使用骨干网连接企业网179

  14.8以太网帧180

  14.8.1XEROXPARC以太网和以太网2181

  14.8.2802.3标准181

  14.8.3802.2逻辑链路控制标准182

  14.8.4802.3SNAP帧183

  14.9快速以太网(IEEE802.3u)和G比特以太网(IEEE802.3z)184

  14.9.1快速以太网184

  14.9.22G比特以太网186

  14.9.310G比特以太网(IEEE802.3ae)187

  14.10以太网络的问题188

  14.10.1碰撞频率188

  14.10.2碰撞类型189

  14.10.3取样的间隔189

  14.10.4减少碰撞190

  14.11以太网的错误190

  14.11.1简单的错误检测191

  14.11.2坏的帧校验序列和偏离帧191

  14.11.3短帧(畸形帧)192

  14.11.4巨帧和模糊帧192

  14.11.5多个错误193

  14.11.6广播风暴193

  14.12检测错误193

  第Ⅳ部分专线连接和广域网协议

  第15章拨号连接196

  15.1点到点的协议和串行线路Internet协议197

  15.2串行线路Internet协议(SLIP)198

  15.3点到点协议(PPP)199

  15.3.1建立一条链路:链路控制协议(LCP)201

  15.3.2网络控制协议(NCPs)203

  15.4实例:配置一个WindowsXPProfessionalClient客户端203

  15.5当拨号连接不够快的时候205

  第16章专用连接206

  16.1租用线路207

  16.1.1T载波系统208

  16.1.2分片T1209

  16.1.3在T-载波服务中诊断问题209

  16.2异步传输模式(ATM)211

  16.2.1ATM帧211

  16.2.2ATM连接213

  16.2.3ATM结构模型(B-ISDN/ATM模型)213

  16.2.4LAN仿真(LANE)215

  16.2.5ATM服务种类216

  16.3帧中继的重要性和X.25接口217

  16.3.1帧中继头部218

  16.3.2网络拥塞信号发生219

  16.3.3本地管理接口信号机制220

  16.3.4使用交换虚拟线路(SVCs)220

  16.3.5使用帧中继可能的问题221

  第17章数字用户线路(DSL)技术222

  17.1DSL和CableModem223

  17.1.1在Cable和DSL之间的拓扑差异223

  17.1.2PSTN的快速初窥225

  17.1.3xDSL226

  17.2DSL的将来231

  第18章使用CableModem232

  18.1CableModem是如何工作的232

  18.1.1给CableModem提供IP地址233

  18.1.2第一代的CableModem系统235

  18.2CableModem和xDSL宽带连接的不同点235

  18.3电缆服务上的数据接口规范(DOCSIS)236

  18.4你会选择哪个--Cable或DSL237

  第Ⅴ部分无线网络协议

  第19章无线网络介绍240

  19.1为什么无线网络不可避免241

  19.2接入点和特种网络243

  19.2.1特种网络243

  19.2.2在无线通信中使用一个接入点244

  19.3物理传输技术246

  19.4IEEE802.11无线标准247

  19.4.1物理层248

  19.4.2MAC层248

  19.4.3其他MAC层上实现的服务249

  19.5无线网络的干扰源249

  第20章应用广泛而且廉价的IEEE802.11b25120.1为什么使用Wi-Fi251

  20.2为使用802.11b联网要了解些什么252

  20.2.1距离限制253

  20.2.2防火墙253

  20.3你需要一个无线网络吗253

  20.4将无线网络连接到有线网络上254

  20.5双模态接入点254

  第21章更快速的服务:IEEE802.11a256

  21.1来自用户设备的干扰257

  21.25.4GHz频带增加的带宽257

  21.3使用无线公共场所的联网258

  21.4对安全性的关注259

  第22章IEEE802.11g标准260

  22.1802.11g标准概述261

  22.2安装LinksysWireless-G宽带路由器(型号WRT54G)262

  22.3安装和配置一个无线网络适配器269

  22.4你应该使用哪一个无线协议272

  第23章蓝牙无线技术274

  23.1Bluetooth特别利益集团(SIG)275

  23.2Bluetooth的一般概况276

  23.3Piconets和Scatternets277

  23.3.1Piconets278

  23.3.2Scatternets279

  23.4Bluetooth设备模式280

  23.5SCO和ACL联结281

  23.5.1SCO联结281

  23.5.2ACL联结281

  23.5.3Bluetooth小包281

  23.6Bluetooth描述文件是什么283

  23.6.1通用访问描述文件283

  23.6.2服务发现应用程序描述文件285

  23.6.3无线电话描述文件和对讲器描述文件285

  23.6.4串行端口描述文件285

  23.6.5头戴设备描述文件285

  23.6.6拨号联网描述文件286

  23.6.7其他的Bluetooth描述文件286

  23.7Bluetooth不只是一个无线通信协议287

  第24章其他的无线技术289

  24.1即时信息和用户设备289

  24.1.1个人数据助手(PDA)289

  24.1.2第三代移动电话290

  24.2无线安全290

  24.2.1WEP291

  24.2.2第二代的WEP:使用一个128bit密钥292

  24.2.3有线保护访问(WPA)和802.11i292

  24.2.4了解你的用户吗293

  24.3个人的区域网络(PANs)294

  第Ⅵ部分局域网、广域网,相关服务及应用协议

  第25章TCP/IP协议族纵览296

  25.1TCP/IP协议和OSI参考模型297

  25.1.1TCP/IP是一个协议、服务和应用程序的集合297

  25.1.2TCP/IP、IP和UDP298

  25.1.3其他各种协议299

  25.2网间协议(IP)300

  25.2.1无连接的传输协议301

  25.2.2无确认的协议301

  25.2.3不可靠的协议301

  25.2.4提供网络地址空间302

  25.2.5IP协议做了些什么302

  25.2.6检测IP协议数据包的头信息303

  25.2.7IP寻址305

  25.3地址解析--映射IP到硬件地址314

  25.3.1ARP代理318

  25.3.2RARP协议319

  25.4传输控制协议(TCP)319

  25.4.1检查TCP头信息320

  25.4.2TCP会话321

  25.4.3结束会话326

  25.4.4TCP会话安全问题327

  25.5用户数据报协议(UDP)327

  25.5.1检查UDP协议头信息328

  25.5.2UDP和ICMP之间的交互328

  25.6端口、服务和应用程序329

  25.6.1常用端口329

  25.6.2已登记端口330

  25.7网间控制报文协议(ICMP)330

  第26章TCP/IP服务和应用程序基础334

  26.1传输控制协议(FTP)334

  26.1.1FTP端口和运行过程336

  26.1.2数据传输336

  26.1.3FTP指令337

  26.1.4服务器对FTP指令的应答339

  26.1.5使用WindowsFTP命令行客户端341

  26.1.6使用红帽子(RedHat)LinuxFTP345

  26.1.7使用RedHatLinux命令行FTP客户端346

  26.1.8简单的文件传输协议(TFTP)348

  26.2远程登录协议(Telnet)350

  26.2.1虚拟终端和NVTASCII350

  26.2.2Telnet指令和协商选项351

  26.2.3Telnet和身份验证354

  26.3基于FTP和Telnet的防火墙技术355

  26.4R命令工具356

  26.4.1对网络资源的存取授权356

  26.4.2使用rlogin工具357

  26.4.3使用rsh359

  26.4.4使用rcp360

  26.4.5使用rwho361

  26.4.6使用ruptime361

  26.5Finger工具362

  26.6建立基于TCP/IP的其他服务和应用363

  第27章网络邮件协议:POP3,SMTP和IMAP365

  27.1SMTP如何工作365

  27.1.1SMTP模型367

  27.1.2SMTP服务扩展367

  27.1.3SMTP命令和响应代码368

  27.1.4SMTP响应代码370

  27.2将所有协议放在一起371

  27.3电子邮局协议(POP3)372

  27.3.1验证状态372

  27.3.2处理命令状态373

  27.3.3更新状态373

  27.4Internet信息访问协议(IMAP4)374

  27.4.1传输协议374

  27.4.2客户端命令375

  27.4.3系统标志参数375

  27.4.4获取邮件标题和正文375

  27.4.5数据格式376

  27.4.6用户收件箱和其他邮箱命名方式376

  27.4.7通用命令376

  27.4.8无需验证的命令376

  27.4.9验证命令377

  第28章使用检测网络故障工具379

  28.1检查主机系统的配置379

  28.1.1使用hostname及相关命令379

  28.1.2使用ipconfig和ifconfig检查主机配置381

  28.2使用ping和tracert命令检查网络连接情况383

  28.2.1使用ping命令383

  28.2.2使用traceroute命令387

  28.2.3使用netstat和route命令391

  28.2.4使用arp指令395

  28.2.5使用Tcpdump程序396

  28.2.6使用Windump应用程序398

  28.3使用nslookup命令寻找故障399

  28.4其他重要的网络指令400

  第29章BOOTP和DHCP402

  29.1Bootstrap协议(BOOTP)402

  29.1.1BOOTP包的格式403

  29.1.2BOOTP请求/回答机制405

  29.1.3BOOTP产品商信息选项406

  29.1.4下载一个操作系统408

  29.2BOOTP的伸展(DHCP)409

  29.2.1DHCP包的格式和新的选项411

  29.2.2DHCP客户端/服务器交换413

  29.3在Windows下安装和配置DHCP服务器416

  29.3.1对服务器进行授权417

  29.3.2使用MMC活动菜单418

  29.3.3选项的类别426

  29.3.4顶级域426

  29.3.5DHCP机群429

  29.3.6考虑在大的或有路由的环境中使用DHCP430

  29.3.7DHCP与DNS互动430

  29.3.8APIPA433

  29.3.9修复DHCP故障434

  29.3.10管理日志434

  29.4在RedHatLinux下使用DHCP435

  29.4.1DHCP服务器后台程序436

  29.1.2DHCP延迟代理437

  第30章名字解析438

  30.1硬件和协议地址439

  30.2NetBIOS网路基本输出输入系统439

  30.2.1LMHOSTS文件439

  30.2.2Internet名字服务(WINS)443

  30.3安装和配置WINS服务器448

  30.3.1管理Windows2000上的WINS服务449

  30.3.2管理WindowsServer2003的WINS服务453

  30.3.3使用netsh命令来管理WINS453

  30.4TCP/IP名字455

  30.4.1HOSTS文件456

  30.4.2域名系统DNS457

  30.4.3配置DNS客户端463

  30.4.4使用nslookup463

  30.4.5动态DNS464

  30.5在Windows服务器上安装DNS465

  30.6网络信息服务NIS465

  第31章使用活动目录467

  31.1早期的目录468

  31.1.1目录与目录服务的区别468

  31.1.2重要的对象468

  31.1.3活动目录概述469

  31.1.4从X.500和DAP到LDAP470

  31.1.5活动目录架构472

  31.2对象和属性473

  31.3域树与森林475

  31.4活动目录与动态DNS477

  31.4.1活动目录如何使用DNS478

  31.4.2使用站点来管理大型企业478

  31.4.3目录复制479

  31.4.4使用全局目录来摘要目录数据480

  31.5活动目录服务接口ADSI481

  31.6活动目录架构482

  31.7在活动目录中搜索对象490

  31.7.1搜索用户帐号490

  31.7.2使用开始/搜索493

  31.8WindowsServer2003的活动目录493

  31.9安装活动目录494

  第32章NovellNetWareIPX/SPX简介501

  32.1使用Novell专有协议501

  32.2无连接服务和协议503

  32.3面向连接的服务和协议504

  32.4InternetworkPacketExchange(IPX)504

  32.4.1IPX分组通讯506

  32.4.2IPX分组结构506

  32.4.3IPX帧类型508

  32.5SequencedPacketExchange(SPX)508

  32.5.1SPX分组通讯508

  32.5.2SPX分组结构509

  32.5.3SequencedPacketExchangeII(SPXII)510

  32.6NetWareCoreProtocol(NCP)510

  32.6.1NCP分组签名选项511

  32.6.2服务器签名级别512

  32.6.3客户机签名级别513

  32.6.4分组签名和作业服务器513

  32.6.5有效的分组签名级别514

  32.6.6分组签名冲突问题处理514

  32.7NetWare安全指南515

  32.8NCP协议的独立性515

  第33章NovellBindery和Novell目录服务517

  33.1理解NetWare目录结构517

  33.1.1Bindery结构517

  33.1.2NetWare目录服务结构518

  33.1.3Bindery服务522

  33.1.4比较Bindery和NDS523

  33.2使用Novell目录服务527

  33.2.1使用NWADMN32527

  33.2.2创建和删除对象528

  33.2.3移动和重命名对象530

  33.2.4指派和设定权限530

  33.2.5使用NDS管理器536

  33.2.6设置Bindery服务538

  第34章扩展和增强NDS:NetWare的eDirectory540

  34.1eDirectory的基本概念540

  34.2eDirectory可用于多种操作系统541

  34.3安装eDirectory要考虑的选择541

  34.3.1硬件需求541

  34.3.2在不同平台上安装eDirectory543

  34.4eDirectory的新特性543

  34.4.1TLS/SSL544

  34.4.2iMonitor544

  34.4.3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545

  34.4.4可扩展匹配545

  34.4.5备份和恢复545

  第35章文件服务器协议547

  35.1为什么要阅读本章547

  35.2服务器消息块(SMB)和通用Internet文件系统(CIFS)548

  35.2.1SMB消息类型549

  35.2.2SMB安全性551

  35.2.3协议握手和会话设置552

  35.2.4访问文件553

  35.2.5使用NET命令555

  35.2.6对SMB通讯进行监视和排错559

  35.2.7在非Windows客户端使用SMB/CIFS协议:Samba562

  35.2.8通用Internet文件系统(CIFS)562

  35.3NetWareCoreProtocol(NCP)563

  35.3.1通用请求和回复564

  35.3.2突发模式564

  35.3.3请求处理中回复564

  35.3.4中止连接565

  35.4Unix网络文件系统(NFS)565

  35.4.1协议组件:远程过程调用(RPC)协议565

  35.4.2外部数据表示(XDR)567

  35.4.3NFS协议和加载协议568

  35.4.4设置NFS服务器和客户端569

  35.4.5NFS客户端守护精灵进程569

  35.4.6服务器端的精灵进程572

  35.4.7排除NFS故障577

  35.5分布式文件系统(DFS):Windows2000和WindowsServer2003579

  35.5.1创建DFS根目录580

  35.5.2向DFS根目录添加链接580

  第36章超文本传输协议582

  36.1一切都起源于位于CERN的万维网协会582

  36.2HTTP是什么584

  36.2.1HTTP的结构584

  36.2.2HTTP报头字段584

  36.2.3URL,URI和URN585

  第37章路由协议588

  37.1路由协议的基本类型588

  37.1.1路由信息协议(RIP)589

  37.1.2OSPF(开放的最短路径优先)594

  37.2多协议标识交换595

  37.2.1组合路由与交换596

  37.2.2添加一个标识596

  37.2.3在帧中继和ATM网中使用MPLS597

  第38章安全套接字层(SSL)协议598

  38.1对称和非对称加密599

  38.1.1数字证书599

  38.1.2SSL握手过程599

  38.1.3使用数字证书中的信息来防止信息拦截入侵600

  38.1.4http://和https://都是指什么呢,它们有区别吗601

  38.1.5向网络协议栈添加一层601

  38.2SSL能够为Internet上的交易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吗602

  38.3开放源代码SSL602

  第39章IPv6协议简介603

  39.1IPv4与IPv6有什么区别603

  39.2IPv6报头605

  39.2.1IPv6扩展报头606

  39.2.2跃点到跃点以及目标节点选项的选项类型字段607

  39.3其他有关IPv6的思考608

  39.4IPv6的未来608

  第Ⅶ部分网络中用户和资源管理

  第40章WindowNT中的域610

  40.1工作组和域611

  40.1.1域之间的信任关系613

  40.1.2域控制器615

  40.1.3WindowsNT域模型616

  40.2WindowsNT工作组618

  40.2.1内建工作组619

  40.2.2建立工作组620

  40.2.3特定工作组621

  40.3用户帐户管理622

  40.3.1把一个用户加入工作组623

  40.3.2用户配置文件623

  40.3.3限制用户的登录时间624

  40.3.4限制用户可以登录的工作站625

  40.3.5帐户信息625

  40.3.6允许拨号访问626

  40.3.7在域控制器之间的复制627

  40.4密码和策略628

  40.5把登录中的问题发生几率降到最小630

  第41章Windows用户与计算机管理工具632

  41.1Microsoft微软管理控制台632

  41.2用户管理632

  41.2.1在目录中创建一个新的域用户633

  41.2.2管理其他的用户账户信息635

  41.2.3使用操作菜单638

  41.3计算机管理639

  41.3.1向域添加一个计算机640

  41.3.2管理其他的计算机账户信息640

  41.4Windows2000用户组642

  41.4.1根据组的范围来进行选择642

  41.4.2内建组643

  41.4.3创建一个新的用户组646

  41.4.4活动目录计算机和用户插件的其他用途647

  第42章Unix和Linux用户649

  42.1用户管理649

  42.1.1/etc/passwd文件649

  42.1.2使用影子密码文件651

  42.1.3/etc/groups文件652

  42.1.4添加或删除用户账号652

  42.1.5使用Linux图形工具管理用户654

  42.2网络信息服务(NIS)658

  42.2.1主、隶属NIS服务器658

  42.2.2NIS映射659

  42.2.3NIS服务器的ypserve守护进程和映射位置660

  42.2.4使用命令域名设置NIS域名660

  42.2.5启动NIS:ypinit,ypserve和ypxfrd660

  42.2.6NIS隶属服务器661

  42.2.7改变NIS映射662

  42.2.8将修改应用到NIS隶属服务器662

  42.2.9其它有用的NISYP命令662

  42.2.10NIS客户端663

  42.3普遍的登录问题663

  第43章权利与权限664

  43.1用户级别和共享级别的安全模式665

  43.2在Windows2000、Server2003及XP上设置用户权利667

  43.3WindowsNT/2000/2003NTFS标准权限及特权675

  43.3.1Windows权限是可以累加的678

  43.4设置用户组以便于管理用户权利678

  43.5Windows2000和2003中用户组的使用679

  43.6活动目录工作组680

  43.7NetWare681

  43.7.1托管者682

  43.7.2文件系统权利682

  43.7.3对象及属性权利683

  43.7.4NDS权利、文件系统权利和目录权利的区别684

  43.7.5权利的继承684

  43.7.6Everyone组和组685

  43.8Unix和Linux686

  43.8.1查看文件访问权限68743.8.2SUID和SGID文件权限687

  43.8.3使用su命令689

  第44章网络打印协议690

  44.1打印协议和打印语言691

  44.2数据链路控制协议(DLC)692

  44.3互联网打印协议(IPP)692

  44.3.1IPP的对象类型694

  44.3.2IPP操作694

  44.3.31.1版本有那些潜质695

  44.3.4在哪里可以找到IPP696

  第45章打印服务器697

  45.1Unix/Linux环境下的打印697

  45.1.1BSD假脱机系统:Ipr和Ipd697

  45.1.2SVR4打印系统707

  45.2配置Windows打印服务器713

  45.3在Windows服务器上安装和配置打印机714

  45.3.1WindowsNT4.0715

  45.3.2在Windows2000Server上添加打印机721

  45.4在WindowsXP计算机上安装和配置打印机732

  45.5NetWare网中的打印735

  45.5.1打印队列对象属性736

  45.5.2打印机对象属性737

  45.5.3打印服务器对象属性738

  45.5.4PSERVER.NLM和NPRINTER.NLM738

  45.5.5NetWare6.xiPrint实用程序739

  45.6基于硬件的打印服务器--打印服务器应用739

  第Ⅷ部分系统和网络安全

  第46章网络管理员须知的基本安全设施744

  46.1策略和手续744

  46.1.1网络连接策略745

  46.1.2可以接受的使用状态和使用向导745

  46.1.3其他措施748

  46.1.4安全策略应该包括什么749

  46.2物理安全措施750

  46.2.1锁门750

  46.2.2不间断电源(UPS,UninterruptiblePowerSupply)750

  46.2.3以安全的方式处理硬件和媒质751

  46.3安全的两个方面751

  46.3.1在事情发生之前:控制访问751

  46.3.2在事情发生以后:进行审核753

  46.3.3密码754

  46.4系统守护进程和服务756

  46.5删除没用的东西757

  46.6分配权力758

  46.6.1用户帐户758

  46.6.2应用程序服务器,打印服务器,和Web服务器758

  46.6.3不要忘记防火墙759

  第47章审核和其他监视措施760

  47.1Unix和Linux系统761

  47.1.1使用syslog761

  47.1.2系统日志文件764

  47.2配置WindowsNT4.0的审核策略765

  47.2.1设置审核事件765

  47.2.2使用WindowsNT4.0事件查看器

  76847.3配置Windows2000和Windows2003的审核机制769

  47.3.1启用文件和文件夹审核771

  47.3.2启动打印机审核773

  47.3.3在Windows2003Server中记录关闭和启动事件774

  47.3.4使用Windows2000/2003的事件查看器775

  47.4安装了审核WindowsXPProfessional的计算机777

  47.5Novell安全778

  47.6NetWare6的高级审核服务780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