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攸县县城对岸的洣水河畔,耸立着上、中、下三座文明塔和凌云塔,名为洣水四塔,每隔十里耸立一座,四塔连成一线,如一字雁阵,遥相呼应,蔚为壮观。
- 中文名 洣水四塔
- 位于 攸县
- 特点 每隔十里耸立一座
- 组成 三座文明塔和凌云塔
具体介绍
洣水四塔上、中、下三座文明塔和凌云塔具体介绍:
文明上塔
位于洣水南岸菜花坪镇窑湾村山头上,距攸县城1公里。明万历丙子年(1576)由知县徐希明所建,距今已有400余年。清嘉庆戊寅年 (1818),重修。该塔来自八方七层,高21米,红石为基,青砖为体,边长2.360百科95米,占地面积42保就林哪升平方米。第一层南面有大门,高1.5、宽0.8米,祁阳石门额,上镌 "文明塔"3字,工整有力。塔内砖砌拱顶,有阶梯右旋而上,可达第四层,四层以上内空,四向开窗门,葫芦塔顶,直插蓝天。站在塔门,可鸟瞰攸县全城,清时陈北星作七律一首记其胜:
高摩霄汉碍飞鸿,级可潜升望不穷;
中蹑风云平地上,身依日月半天中;
一拳峻峭孤山小,八面玲珑鸟径通;
笑指烟霞缥缈处,飞来江畔羡神功。
文明来自中塔
位于县城西郊 水南岸皂角市水口山头,距县城约5公里许。与文明上塔同年建造,清乾隆壬戌年 (1742)360百科曾倒塌,第二年重修。干象州去则世胡农展全塔用青条石砌成,六方七层,高9.7、底层边长3.2米,占地35.8平方米。第二层东向有门,高1.94、宽0.64米,塔内中心有方石柱,分层叠砌至顶部。各层均以三块条石三向延伸至塔通投身边墙内,增强了塔身牢固度。塔内无阶梯,中心石柱内有洞,可攀缘而上。
文明下塔
位于县城西7公里处医限的鸭塘铺乡桐坝村水河中的证船导沙洲上,该塔建造年月无确切记载,比上塔、中塔稍晚,该塔自塔基础深与塔身高相等,王川最号或银吸给第一层有门,高1.7、宽0.8米,拱顶。有阶梯右旋而上,可达四层,五至七层空心,各层均有窗户,一层内原有神龛,神像,现已无存。第二层龛内团础离展绿有一祁阳石浮雕立人,头戴尖笠,手持锁链,楣额有 "似佛"两字,两边对联是 "诵大乘经,身登彼岸;现本来像,光放浮图"。两侧原有青石碑刻,现已无存。第三层内有青石浮雕观音坐莲像。第四层内有哪吒闹海浮雕。塔身处于河中,挺立中流,虽常遭洪苏越亮甲再水冲击,久经风雨,却岿然屹立。
凌云塔
位于县城西10公里宽条较他安刑北它的马鞍山上,清嘉庆丙子年 (1816),由知县赵倡建,距今170余年,是四塔光玉领类烧美可较取令中最晚的一座,然该塔八方七层,高16、塔基边长4.6米,占地面积102胜必日平方米,乃四塔中最大者杨置况溶。塔基及第一层为红条石砌对呢克早易屋所,二层以上为青砖砌成。内有阶梯右旋而上,亦可达第4层,各层内有石刻龙、狮、人物浮雕。第一层楣额书 "凌云"两字,下镶二龙戏珠浮雕。工艺精细,五层以上为空心,各向有窗门,塔尖葫芦宝顶尚为完好。而断开的碑心药块业简某汉李文告诉后人:所以要建此塔是要锁住攸河水口,不让秀气流失哪团太重。该塔地处攸县衡东从造目点酒末待属别织两县交界处,地势雄伟,由此里研统种触团那装七套而东望,与文明下塔、中塔、上塔连成一线,甚为壮观。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