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泉学派与又来自王守仁为代表的阳明学派同时讲学,都属于宋明理学中"心学"的一派。但湛甘泉与王阳明在为学宗旨上有明显不同,王阳明以"致良知"标宗,湛甘泉则主张"随处体认天理"(参见本书"湛若水"条)。湛甘泉是白沙陈献章的弟子织反对反步,为陈献章所赏识,但他认为陈献章强调"静坐"的修养方法有似于禅宗,对其师的学说也有一定的修正。对王阳明的学说,湛甘泉更有不少批评。
- 中文名称 甘泉学派
- 性质 思想流派
- 方法 本学派与孔孟、宋代理学诸派联系
由来
甘泉学派,是明代中期以儒家学者湛若水为代表的一个思想流派,因湛若水号甘泉,故得名。
特点
甘泉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力图将本学派与孔孟、宋代理学诸派来自联系在一起。如湛甘泉认为:"白沙(陈献章)先生之学,追濂、洛、关、闽之轨,以入孔、孟、禹、汤、文、武、舜、尧之大道"(《庐陵黄氏总谱序》),"孔门所谓'中庸',即吾之所谓'天理'"(《庐陵章》)。把自己的"心学"学说从陈献章一直上追至孔子、孟子。湛甘泉弟子洪垣认为:"尧、舜开心学之源,曰'人心''道心'。夫子曰:'其心三月不违仁。'谓仁与良知、天理,非心不可。然心者,实天理良知之管摄也。"(《答徐存斋阁老》)他把"天理"和"良知"收归于"心",并且同视为孔子的"仁学"。湛甘泉二传弟子许孚远则说:"孔子之学,自虞廷'精一执中'而来,其大旨在为仁",为仁在"克己","非礼勿视、听、言、动,此孔门学脉也"(《原学》),这里的"克己为仁",也就是湛甘泉弟子、其师唐枢所谓的"讨真心"。以后冯从吾又从义理之性、气质之性、理红给到山早象等方面进行儒佛之辨,也有这一层含义。
规模
甘泉学派的规模一度颇为壮观,从学弟子甚众,"相从士三千九百余"(罗洪先《湛甘泉墓表》)。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从一传弟子吕怀、何迁、洪垣、唐枢等开始分化,二传有名者为许孚远,三传有冯从吾,以后逐渐与阳明学派合流。另外,明末著名心学家刘宗来自周,经唐枢至许孚远,亦可谓是湛甘泉的三传弟子,其思想也颇受湛甘泉的影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