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沙多8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文明交往视角下纳西族文化的发展》,作者是郑卫东。本书以丽江为研究个案,以纳西族文化史为研及置烈参支胜究对象,探索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过程中纳西族文化的发展来自历程。
- 书名 文明交往视角下纳西族文化的发展
- 作者 郑卫东
- ISBN 9787536749290
- 页数 582页
- 定价 50.00元
内容介绍
该书以文明交往的史学理论,中华文明整体发展的研究视角,从主客体不同的角色,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图书。
本书力图通过系统梳理历代中央王朝与纳西族双向的政治、经来自济、文化交往活动以及所形成的纳西族双轨制文化形态,纳西族历代的出版活动以及著述等几个方面,把纳西族文化学与政、学与文、学与人的变迁置于中华文明整体发展的范围内进行探索,以期考察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明交往视角下纳西族文化的变迁及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纳西族文化对中华文明整体发展的贡献。其二,360百科通过纳西族的出版活动和著述,分析归纳笔跳出面年光出纳西族出版活动及其著述参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体现出统一多民族整体国家的心理情感和思想文化内涵。其三,纳西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中华文明整体发展过程中,具有整体完性与独特性(或者说是差异性)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经过长期的交往活动,逐渐形成了纳西族双轨制的文化形态。
秦、汉以来中国形成比较稳定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干,汉族与其他各族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封建王朝之所以对各族进行统治,并不决定一向充于王朝统治者的雄才大略,而是决然业当落转脱定于汉族和各族人民的联接为一个整体。在整体之内有共同利益、共同愿望,有着浓厚的一致性〔《方国瑜文集》(第1辑),第8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给议干快较儿世〕。
纳西族的发展历程,与中央王朝的政治关系,在各个时期各有不同。从秦汉时开道置丝器年列战吏起,历代中央王朝对丽江的统治经历了边郡制、边州制、羁縻制度、改土归流、民国专员公署等过程;对于纳西族而言,则经历了边郡制、边州制、羁縻士制到中央集权制的过程。封建地主经济自汉代以来在全国范围的统治地位,成为维系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纳西族在这一范围内经历了奴隶制经济、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过程。思想文化方面,董仲舒提出:"《的立侵火冲旧司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伦,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若体己宁质轻位十注慢注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娘剂音特步胡尔亚管舒传》)这是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思想。这一思想通过汉武帝的推行,标志着都真余贵校以"大一统"思想为核心金克督企议属说族损的的中华整体观的基本形成,并经过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完善形成成熟兵入它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就纳西族而言,以"大一统"思想为前提,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论基础,参与到中华整体观的实践中。主客体视角的不同,制度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往林鸡验粉或落把形式就有所不同,虽王朝更替,啊准施呼但始终未脱离过中国统一的整体范围。研究纳西族文化发展,只政操有把它置于中华文明整体发展的范畴中,随着中华文明整体的发展而发展,并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做出的贡献梳理清楚,才能科学、完整地厘定纳西族的文化。?
考察文明交往视角下纳西族文化的变迁与中华文明整体发展作为本书的核心思想,本书写作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露面,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体范围内,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阶报交往渠道和特征,梳理中华文明包括汉儒文化、宗教文化等的各种文化形态在丽江纳西族地区的传播情况。这是以历代中央王朝的汉文化为主体,纳西族为客体的交往活动。另一方面,纳西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形态,以及通过学习、吸收汉文化,表现出纳西族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梳理出历代纳西族文化以及实践活动,表现出的国家民族整体思想,对中华文明整体发展做出的贡献。这是以纳西族为主体,以历代中央王朝的汉文化为客体的交往活动。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具有纳西族独特性的双轨制文化。因此,以文明交往为纽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各民族的交往从不间断,绵延至今,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双向或多向交往活动,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且也锻造了纳西族独特的人文精神。?
文明交往是中国历史、现实、未来中华文明整体发展的动力。通过文明交往视角下纳西族文化的变迁及中华文明整体发展为个案的考察,不仅可以深化对中华文明整体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认识,而且对少数民族在坚持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吸取汉文化使本民族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文明整体发展的贡献,整体性与不平衡性、整体性与独特性(或者说是差异性)有新的论证。
这就是本书的主旨与目的。
图书目录
整体性是研究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核心
--《文明交往视角下纳西族文化的发展》序
题记
第一章 弁言
一、选题的理由及提出
二、相关研究著述概况
三、本书的原则、思路和篇章结构
四、本书中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纳西族文明之源
--文明交往过程中纳西族文化发展历程之一
第一节 智慧与精神:东巴文化与古纳西文明
一、东巴文字:纳西文明的起源与标志
(一)东巴文字与纳西文明的起源
1 东巴文字的发生是纳西文明的标志之一
2 东巴文字是纳西文明传承的重要保证
3 东巴文字是纳西族交往活动的例证之一
(二)东巴文字的文化意蕴
1 东巴文字本身是纳西族精彩的文化形态之一
2 东巴文字具有生动形象的人文景观
3 东巴文字是一幅幅艺术画面
二、东巴古籍:纳西先民的智慧与精神
(一)东巴古籍概说
1 东巴古籍基本状况
2 东巴古籍的版本特征
(二)东巴古籍与纳西先民的交往活动
1 东巴教形成的交往背景
2 东巴古籍的出版与古纳西文明
三、东巴古籍:纳西先民文化交往的载体
(一)纳西先民文化交往的实践性
(二)纳西先民文化交往的多样性
1 法器是纳西先民文化交往的物质形态
2 神灵是纳西先民文化交往的精神寄托
3 东巴典籍中的藏文经典
4 哲学思想是纳西先民文化交往的深层次"涵化"
(三)纳西先民文化交往的互动性
第二节 汉文化在纳西先民中的流传
一、"大一统"思想指导下记载纳西先民的文献资料
二、汉文化流传的渠道和特征
(一)汉文化在纳西先民聚居区的地缘性扩散和流传路线
(二)汉文化在纳西先民聚居区流传的多样性
1 政治交往是汉文化流传的政治保障
2 经济交往是汉文化流传的基础
3 汉语言文字是汉文化流传的工具
(三)纳西先民的中华文明整体认同
(四)人的劳作是汉文化在纳西先民中流传的主体
附录:藏文化在纳西先民聚居区的流传特征
第三节 丽江大研古城的出现
一、丽江大研古城出现的诸条件
(一)纳西先民在丽江的兴起是主体因素
(二)丽江的自然地理是客观因素
(三)纳西族与元王朝的政治交往是主导
二、元代汉文化在丽江流传的特征和渠道
本章结语
第三章 土司制度时期的纳西族文化
--文明交往过程中纳西族文化发展历程之二
第一节 土司制度下纳西族汉文化的交往之旅:以明代为重点
一、明代汉文化的交往渠道和特征
(一)明王朝与纳西族双向交往的渠道及其文化形态
1 政治交往是汉文化传播的保证
2 经济交往是汉文化传播的基础
3 儒学教化是汉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4 外人著述是汉文化传播的读本
(二)木氏土司汉文化交往载体的多样化
1 汉文字是木氏与明王朝文化交往的工具
2 文学是木氏与明王朝文化交往的心声
3 书法是汉文化交往的艺术文字形体
(三)木氏土司交往地域、范围的地缘性扩散
1 交往路线
2 交往方式
(四)汉文化在丽江传播有民间发展的趋势
二、明代纳西族文化的著述形态
三、明代纳西族文化的双轨制和中华文明整体思想
(一)明代纳西族文化的双轨制
(二)明代纳西族文化的中华文明整体思想
1 没有府学但木氏土司雅好汉文化再析
2 土司制度下纳西族文化的国家整体思想
第二节 土司制度下纳西族宗教文化的交往之旅:以明代为重点
一、明代纳西族道教文化的交往特征及文化形态
(一)明以前道教在纳西先民聚居区的流传
(二)与中原地缘性交往促进丽江道教文化的发展
(三)丽江道教文化体现交往载体的多样化
1 道教建筑(含群祀、祠祀)
2 道教建筑文化在丽江的地位
3 道教文化人士在丽江的交往
4 阐发木氏道教思想的典籍与诗文
5 木氏土司信奉的道教主要神灵
(四)道教神灵与木氏土司的政治交往
二、明代纳西族汉传佛教文化的交往特征及文化形态
(一)木氏土司的政治交往与丽江汉传佛教文化
1 尊崇汉传佛教
2 刊刻佛学典籍
3 撰写汉传佛教教义的文章或注疏佛经
4 与明王朝的忠君思想相一致
(二)明代汉传佛教弛隳下衰与丽江汉传佛教发展
1 佛教建筑壮观宏伟
2 修《鸡足山志》
3 以汉传佛教文化命名的地名
(三)丽江汉传佛教文化的地缘性交往
(四)汉传佛教文化在丽江交往载体的多样化
1 汉传佛教建筑在丽江的地位
2 与汉传佛教文化相关人士的交往
3 阐发木氏汉传佛教的典籍与诗文
4 供奉汉传佛教的主要神像
三、明代纳西族藏传佛教文化的交往特征及文化形态
(一)明代木氏土司的政治交往与藏传佛教的传播
1 优礼藏传佛教
2 刊刻藏传佛教典籍
3 与明王朝的忠君思想相一致
(二)藏传佛教文化与纳西族地缘性交往
1 噶玛噶举派南下弘法
2 噶玛噶举派寺院的修建
(三)明代藏传佛教文化在丽江交往载体的多样化
1 经济往来
2 与藏传佛教文化相关人士的交往
3 移民
(四)明代藏传佛教与纳西族交往的文化形态
1 历代木氏土司的藏名
2 墓葬
3 寺院
4 藏传佛教的相关典籍
5 佛像
附录:明代记载东巴文化的相关典籍
第三节 明代木氏土司的出版与纳西文明
一、主要出版物
(一)木氏家谱及传记
(二)宗教类图书
(三)文学类图书
(四)绘画作品
二、出版活动与木氏土司的忠君思想
(一)木氏土司刻印图书起始
(二)出版与木氏土司的思想文化
三、出版活动与木氏土司的生活方式
第四节 人物肖像:木增的交往之旅
一、与明王朝的政治交往:以木增忠君活动为例
二、与明代出版家的交往:以木增与毛晋的交往为例
三、与佛教僧侣的交往:以木增与鸡足山悉檀寺释禅的文化交往为例
本章结
第四章 改土归流后的纳西族文化
--文明交往过程中纳西族文化发展历程之三
第一节 改土归流后纳西族汉文化的交往之旅:以清代为重点
一、清代汉文化的交往渠道和特征
(一)清王朝与纳西族文化交往的渠道及其文化形态
1 政治交往是汉文化发展的保障
2 经济交往是汉文化发展的基础
3 教育制度是汉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
(二)清代汉文化交往载体的多样化
1 建筑
2 书籍
3 礼乐
4 陈设
5 丽江府官员是汉文化交往的实践者
6 外人著述是汉文化交往的读本
(三)清代纳西族文化交往的路线及方式
1 交往路线路程
2 汉民族人口的迁徙
3 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活动
二、清代纳西族文化的著述形态
三、清代纳西族文化的交往活动
(一)科举考试
(二)文学是纳西族文化交往的重要心声
1 咸同年间前的纳西族文学
2 咸同年间及以后的纳西族文学
(三)交往活动促进丽江社会风气的变化
1 民风大变
2 参与朝政
3 卓行与孝友
四、清代纳西族文化的双轨制和中华文明整体思想
(一)清代纳西族的双轨文化
1 民风民俗的双轨形态
2 教育形制的双轨形态
3 文学的双轨形态
4 思想文化的双轨形态
(二)清代纳西族文化的中华文明整体思想
1 清代纳西族文化的国家观
2 清代纳西族文化的民族观
第二节 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宗教文化的交往之旅:以清代为重点
一、清代纳西族社会的宗教文
(一)清代纳西族的道教文化
1 道观
2 主要的宫阁建筑与神像
3 主要道藏
(二)清代纳西族的汉传佛教文化
1 寺院
2 主要的寺院建筑与佛像
3 主要经典
(三)清代纳西族的藏传佛教文化
1 藏传佛教寺院
2 藏传佛教经典
二、清代纳西族宗教文化的交往及特征
(一)清代纳西族道教文化的交往及特征
1 道教文化的发展及地缘性扩散
2 道教文化人士的文化交往活动
3 道教文化与纳西族文学、民俗
(二)清代纳西族汉传佛教文化的交往及特征
1 汉传佛教文化的发展及地缘性扩散
2 汉传佛教文化人士的文化交往活动
3 汉传佛教文化与纳西族文学、民俗
(三)清代纳西族藏传佛教文化的交往及特征
1 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发展与衰落
2 藏传佛教文化人士的文化交往活动
3 藏传佛教文化与纳西族文学、民俗
三、清代纳西族宗教文化的合流及文化形态
(一)宗教建筑文化的变迁及文化形态
(二)宗教文化人士及其文化活动
(三)宗教文化的合流与纳西族民俗
第三节 清代纳西族的出版与纳西文明
一、清代纳西族的出版活动及著述
(一)写本、私刻及出版物
(二)官刻、书院刻书及出版物
(三)坊刻及出版物(附寺院刻书)
二、清代纳西族的出版之于纳西文明
(一)清代纳西族的出版是一种经济活动
(二)清代纳西族的出版与精神思想文化
(三)清代纳西族的出版与文化生活方式
第四节 文明交往的丰厚馈赠:清代纳西族的书画艺术
一、清代纳西族书画艺术文化及交往形态
(一)汉字书法
(二)国画
(三)纳西族汉字书画艺术文化的交往特征
(四)东巴绘画及交往形态
二、丽江壁画艺术文化及交往形态
(一)丽江壁画艺术文化的基本形态
1 形成时间
2 内容及风格特征
3 研究动态
(二)丽江壁画艺术文化的交往形态
1 丽江壁画形成的根源
2 明清全国宗教壁画背景下丽江壁画的交往特征
3 丽江壁画艺术文化的兴衰
本章结语
第五章 近代化背景下的纳西族文化
--文明交往过程中纳西族文化发展历程之四
第一节 近代化背景下纳西族新文化的交往之旅:以民国为重点
一、民国时期纳西族新文化的交往渠道和特征
(一)民国时期纳西族新文化交往的渠道
1 政治交往是纳西族新文化发展的保障
2 经济交往是纳西族新文化发展的基础
3 新式教育制度是纳西族新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
(二)民国时期纳西族新文化交往载体的多样化
1 近代图书馆的设置及馆藏书籍
2 纳西族外出求学
3 各类学者在丽江的文化交往活动
(三)民国时期纳西族交往路线及交往范围全球化
1 茶马古道的新国际通道
2 昆明至丽江的公路
3 昆明至北京等地的路线及交往范围
二、民国时期纳西族及其他学者的著述
三、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与纳西族新文化
(一)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中的东巴文字
1 东巴文字对于现代学术方法
2 东巴文字对于中华文明史研究
(二)现代学术与方国瑜的纳西族专题研究
1 丽江纳西族历史文化的考古
2 纳西族专史研究
(三)白话文运动与纳西族文学
1 用白话文创作的李寒谷
2 纳西族历史上第一位女作家、诗人赵银棠
(四)纳西族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丽江社会风气的变化
1 纳西族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2 近代以来丽江社会风气的变化
四、民国时期纳西族文化的双轨制和中华文明整体思想
(一)民国时期纳西族的双轨文化
1 文学的双轨形态
2 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双轨形态
(二)民国时期纳西族文化的中华文明整体思想
1 从旧民主主义文化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国家民族观
2 纳西族学者的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思想
3 纳西族文学的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思想
4 纳西族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实践
附录:近代基督教在纳西族地区的文化交往
第二节 近代化以来纳西族的出版与纳西文明
一、纳西族出版近代化
(一)近代以来纳西族的出版活动
1 官办出版机构及活动
2 私刻、坊刻(民营)的出版活动
3 发行活动
(二)主要出版物
1 报纸出版物
2 刊物出版物
3 图书出版物
二、纳西族的出版活动之于时代社会、政治与学术
(一)从辛亥革命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1907年~1936年)
(二)抗日战争时期及其后(1937年~1949年)
1 学术出版与时代学术
2 刊物出版与社会政治
3 报纸出版与丽江的解放
三、出版是纳西族有识之士的重要事业
(一)纳西族的出版活动成为"出版救国"的重要形式
1 宣传新思想,改变民风民俗
2 对帝国主义入侵的文化反抗
3 坚守为祖国作贡献的良知
(二)出版是纳西族新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之一
本章结语
第六章 纳西族文化的模式结构
--文明交往过程中纳西族文化模式的分析
一、纳西族文化模式研究动态?
二、中华文明整体发展中的纳西族文化模式
(一)纳西族文化的双轨制
1 人的实践活动
2 双轨的表达方式:东巴文字、汉文字
3 思想文化的双轨形态
(二)纳西族文化结构
(三)"文化民族"的概念
本章结语
附录:纳西族图书书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