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的药理与应用

百科

《中成药的药理与应用》200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邹节明、张家铨 。该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论、内科疾病的中成药、妇产科疾病的中成药、儿科疾病的中成药、五官科疾病的中成药和外科(含皮肤科)疾病的中成药六大部分内容。

  • 书名 中成药的药理与应用
  • 作者 邹节明张家铨编著
  • 出版时间 2003年2月
  • 页数 816 页
  • 定价 48 元

来自书简介

  1.全书共分6篇,第一篇为概论;第二篇至第六篇为各论,按内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及外科(包括皮肤科)疾360百科病分篇,以便于联系临床实际。全书共收载中成药668种,均收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气模令临者子《药典》)2000年版一部,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标准》)

  2.第二篇按中医传统分类,共16章,各章在概述毛具绍垂部分,按分类、功用、现代药效学研究、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备注编写。第三篇以后其分类较为简单,则只在各篇开头结合临床用药作些总的论述。

  3.每个中成药均按处方组成、处方来源、组方分析、剂型与规格林赶唱空市传训济输段、性状、药理与毒理研究、功能与主治、临床应用、用法与用量、注意事项、备注编写。

  4.中成药名称 用法定药名,在其括号内介绍常用别名、曾用名。药名用"冲剂"命名者,即溶比花个普为"颗粒"剂。

  5升日含许济了或基.处方组成 一般写出全方药味,均未写药量。某些品种只写出部分药味,在末味药后加"等"字表示。

  6.处方来源 分古方、研制方、经验方。凡清代以前古方则注明出自何朝代何部著作。

  7.组方分析 从中医方剂学理论出发,分析药物配伍,按主(君)、辅(臣)、佐、使药,依次表述,并反映出全方配伍后的功能。

  为了阐明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对组方中药物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作了简单的说明,这只是我们的初步尝试,以期对今后剂型改革研究有所帮助。可以认为,中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是其有效成分的总和。中药复方制剂化学成分不是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组合,而是发生了量或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含量变化、产生新化合物、某些成分消失或降低争热车玉味能措五威己、化学成分的协同或拮抗作用。中药复方制剂的功效物质测汉严举亚流世包括有效成分,也包括单独无效,但在复方配伍中有效的成分或辅助成分。

  8.剂型与规格 即剂型与货害圆字完跳单位剂量,单位剂量以g、ml表示。

  9.性状 指药品制剂的性状,包括制剂外观,药品色泽、气、味。

  10.药理与毒理研究 依据文献及报批资料中中成药复方实验研究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对少数无复方药理研究资料的中成药,则简要写出有关临床应用的单味药理。毒性试验包括急性毒性(LD50测定)、士多艺跟现差派场亲钱长期毒性试验结果。

  1育把造第题宗迅况兵市情1.功能与主治 绝大多数中成药均用中医药术语写出功能与主治,力求体现辨证论治特点,尽可能写出临床运用的基本体征。对现代研究成果,用现代医学术语感奏转脱表达。

  12.临床应用 为使中、西医师方便临床应用,便于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有机结合,根据文献及报批资料,写出该中成药治疗的中医病证以及相适应的西医病名。写西医学病名时,力求写绝茶罪照材神究概伟准确,尽可能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与"主治"项相呼应)。对有良好疗效见诸文献报道或报批资料中的有效率、用法加以引证,作为临床医师用药的参考。

  生结起开使自对少数药品的引申应控天双川面次用("临床新用途"),必须有文献报道,且有相当病例数,验证科学、可信减整复句赶接干况垂破再的才予以记载,以供扩大适应证(异病同治)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13.用法与用量 包括制剂的使用方法,有口服、肌内注射(肌注)、静脉滴注(静滴)、外涂等境望同盾绝弱;以及每日每次用量用药时间、须用药引等。一般不予说明的用量均为成人一次用量;儿童用量依不同年龄段加以说明。

  14.不良反应 包括见诸临床报道的不良起品联处握妒确振药较急反应、过敏反应及过量中毒症状、解救办法。对无此项报道者,则暂缺。

  15.注意事项 包括禁忌、不良反应、配伍及类似方药鉴别等。所述禁忌,系指主要禁忌,属中医常规禁忌者从略。

  16.备注 指其他相关的说明。

  17.书中所列的其他剂型,是指该药品的新制剂或改进剂型,如浓缩丸、冲剂、气雾剂等,附于该药品用法与用量内。

  18."同类药"是指功能、主治与该药相类似或相近的一类药,放在一起,便于比较,通常只作简明扼要地叙述。编写时依照具体情况,有关项目略有增删。

  19.书末附有药名的笔画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概论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中成药的药物组成

  第三章 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第四章 中成药的中医治法

  第五章 中成药的的用法与用量

  第六章 中成药的用药禁忌

  第七章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第八章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第九章 中成药的储存保管

  第二篇 内科疾病的中成药

  第十章 解表中成药

  第十一章 写下中成药

  第十二章 解热中成药

  第十三章 清热解暑中成药

  第十四章 温里中成药

  第十五章 补益扶正中成药

  第十六章 固涩中成药

  第十七章 安神中成药

  第十八章 开窍中成药

  第十九章 理气中成药

  第二十章 理血中成药

  第二十一章 化痰止咳中成药

  第二十二章 治风中成药

  第二十三章 祛湿中成药

  第二十四章 消食中成药

  第二十五章 驱虫中成药

  第三篇 妇产科疾病中成药

  第二十六章 调经中成药

  第二十七章 孕产中成药

  第二十八章 带下病及其他中成药

  第二十九章 乳房病中成药

  第三十章 外用中成药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