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姽婳词三首

百科

《红楼梦·姽婳词三首》是清朝曹雪芹创作的诗,出来自自《《红楼梦》第七十360百科八回》。

  • 作品名称 红楼梦·姽婳词三首
  • 作者 曹雪芹
  • 创作年代 清朝
  • 作品出处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 文学体裁 诗

说明

  姽婳词三首(第七十八回)

  贾政与众幕吃孩达玉政首比席甚友谈及恒王与林四娘故事,称其"风流隽逸,忠义感慨","最是千古佳谈",命贾兰、贾环和宝玉各吊一首。贾政所叙述的情节是作者利用了旧有明代传说史事而加工改缉的(参见附录)。"姽婳(音鬼画)"一词初见于宋玉《神女赋》,形容女子美好贞静,所以小说中说,加以"将军"二字更见奇妙。

其一(贾兰)

2.1诗词

  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

 来自 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

2.2注释

  "捐躯"二句--自从林四娘为报答恒王对她的恩宠而抛掉自己生命的那一天之后,青州地方的泥土也是香的了。"土亦香"各种脂本都一致,程高本作"土尚香",不对烟地苏东初府气威响纪。"此日"并非"今天",而是指"捐躯"的"那一天",所以不该用"尚"字。诗句语法常与口语有别,这两句应如上360百科面所解说的。青州味略当绝石载列立轻,府名,在山东,明初改益都路置,治所在益都(今益都县)

其二(贾环)

3.1诗词

  红干名迫远考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

  掩来自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

  自谓酬王德,讵能复寇仇?

  谁题忠义尼组别且地左墓,千古独风流!

3.2注释

  1. 红粉、将军--皆指林四娘。上句是写恒王生前,下句是为恒王死后。意未休,心中愤恨不止。

  2.讵能--怎能。戚序本、程高本作"谁能",连上句意,贾环说今年单挥婷刘那点律她本为道义上酬德,非真能有所作为,以"讵"字为是,从庚辰本。

  360百科3.谁题--程高本作"好题",戚序本作"诗题",从庚辰本。这两句中"风流"、"忠义"、"千古"等词,全搬用伟离五基印仅牛手贾政称道林四娘的话。

用停律红良毫问而三(贾宝玉)

4.1诗词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

  叱咤时闻口舌香广列怎,霜矛雪剑娇难举。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输示酸写绡。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

  王率天兵思剿减,一同夜夫倍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次先吸列许前括吧活行王折陇中麦,日照旌旗虎帐空。

  青山寂寂水凘凘,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育昏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

  恒王得意数谁行?干商广看触村大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秾桃艳李临疆场。

  纺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胜负粒阻对第触判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验巴时交额指折花残血凝碧;

  马践胭两良光灯史美内批落晶脂骨髓香,魂依城郭家乡隔。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

  天子惊慌愁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傍徨!

4.2注释

  1."秾歌"二句--恒王对美女歌舞已引不起兴趣,倒对她们列队弄枪洋洋自得。

  2.尘沙起--指发生战争。

  3."叱咤"句--作者的友人敦诚《鹪鹩庵笔尘》:"吾宗紫幢居士《丽人诗》中有'脂香随语过'之句,较之'夜深私语口脂香'(按: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五十韵》中诗句。'夜深'原作'靥笑'。)尤觉艳媚无痕。"但小说中诗句并非沿袭。叱咤,呼喊,吆喝。

  4.丁香结子--状如丁香花蕾的扣结。芙蓉绦,色如芙蓉的丝带。

  5.战罢--习战沙苏处跳并水结束。夜阑--夜深。

  6.鲛绡--手帕。参见《题帕三绝句》注。

  7.流寇--流窜的盗贼。亦常作为对农民起义军的诬蔑称呼。走--奔驰。山东错唱息务拉江的议--太行山以东。

  8.强吞虎豹--即强吞如虎豹。

  9.虎帐--军中主将所在的帐幕。

  10.凘凘--水声。

  11.不期--想不到。忠义明闺阁--即闺阁明忠义。

  12.数谁行(音航)--要算哪一个。行,语助词,用于自称、人称各词之后。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辞》。

  13.秦姬、赵女--泛指美女。古人营乎衡东去的团各常说秦国和燕、赵多佳人格约伟或落支类坐。秦、赵非实指。姬,古时妇毫保攻请阳规树万接人的美称。驱,率队进军。

  14.血凝碧--《庄子·外物》:"苌弘死于属,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多以"碧血"说效忠死节者。

  15.星驰--指使者快马如流星飞驰。

  16.余意尚傍徨--尚有未能尽言的感慨留在心中不去。

鉴赏

  《姽婳词》突出地表现了曹雪芹政治观点上的矛盾:他一方面不满封建制度,一方面又想"补天";一方面憎恶政治腐败、现实黑暗,一方面又为清帝国的命运担忧,为本阶级的没落哀伤;一方面同情奴隶们的痛苦和屈辱,为受冤遭迫害者提出强烈的控诉,一方面又主张"清清白白"地做人,"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碗的饭",反对奴隶们用暴力来推翻现存的制度、争取自身的解放。在《姽婳词》中,他以当今皇帝褒奖前代所遗落的可嘉人事为名,指桑骂槐,揭露和嘲笑当朝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和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这无疑是大胆的。但是,把封建王朝在农民起义风暴的猛烈扫荡下的土崩瓦解看成是一场灾难,把向革命势力作拚死顽抗的林四娘当作巾帼英雄而大加赞美,这又说明曹雪芹并没有完全背叛自己的阶级。

  清代康熙之后,政治上转向黑暗,随着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斗争日益激化,农村中的夺粮、抗祖和"抢田夺地"的斗争也此起彼伏,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条件虽则尚未成熟,但已在酝酿之中。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些对现实比较有清醒认识的人,开始担心像前代青州唐赛儿以至李自成那样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不久就会重新出现,哀叹没有人能"挽狂澜于既倒"。《姽婳词》正反映了这种深怀隐忧的没落阶级的思想情绪。

  脂砚斋在小说写到"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时曾加批语,以为不能实看这些话,否则,"便呆矣",还说"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因而,目前有些研究红学和史学的同志认为,从史事看,林四娘应死于抗清,"非与义军为敌者"(周汝昌同志《红楼梦新证》第二三○页 ),此诗实"与义军无关","对立面为侵扰青州之清军",这样写是为"避清帝爪牙之耳目",或者更肯定地认为"是指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清军在未入关前一次入侵明境山东青 州之事。(引自徐恭时同志一九七六年八月三十一日来信)。此说,不仅关系到作者对农民起义的政治立场问题,也关系到这位满族子弟会不会存在某些反满意识的问题。这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撇开隐写史实的深意探索不谈,还想再说几句有关小说人物形象的话。《姽婳词》这段情节在小说描述晴雯之死的过程中是强行 插入的,给人以一种彷佛是游离的、节外生枝的感觉。宝玉吊晴雯扑了空回来,就被叫去做吊林四娘的诗,做成《姽婳词》,作者连过渡的文字也不要,紧接着就让他撰写《芙蓉女儿诔》,这一切都显然是有用意的,那就是通过诗来暗示诔文中所包含的政治寄托。然而,把一个以生命去酬答平日恩宠的贵族姬妾与一个遭封建势力迫害而死的女奴放在一起写,以便作某种类比的意图,从阶级观点来看实在是有问题的。它同样清楚地表明了曹雪芹思想中所存在的深刻矛盾。

附录:有关林四娘资料选录

  《红楼梦》小说有咏林四娘事,彼亦实有其人。王渔洋《池北偶谈》云:"闽陈钥字绿崖,观察青州。一日,燕坐斋中,忽有小鬟年可十四五,姿首甚美,褰帘曰:'林四娘见。'逡巡间,四娘已至前万福,蛮髻朱衣,绣半臂,凤觜,腰佩双剑。自言'故衡王宫嫔也,生长金陵,衡王以千金聘妾入后宫,宠绝伦辈,不幸早死,殡于宫中。不数年国破,遂北去。妾魂魄犹恋故墟,今宫殿荒芜,聊欲假君亭馆延客,愿无疑焉。'自是日必一至。久之,设具宴陈,嘉肴旨酒,不异人世,亦不知从何至也。酒酣,叙述宫中旧事,悲不自胜,引节而歌,声甚哀怨,举坐沾衣罢酒。一日,告陈言当往终南山,自后遂绝。有诗一卷,其一云:'静锁深宫忆往年,楼台箾鼓遍烽烟。红颜力弱难为厉,黑海心悲只学禅。细读莲华千百偈,闲看贝叶两 三篇。梨园高唱兴亡事,君试听之亦惘然。'"是林四娘事甚奇,而云早死殡于宫中,则与小说家言不甚合,或传闻异词乎?考之《明史》,宪宗之子佑楎封衡王,就藩青州,其玄孙常謶万历二十四年袭封,不载所终。林四娘所云国破北去者,即斯人矣。 (俞樾《俞楼杂纂·壶东漫录》)

  按: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尚有《林四娘》一篇,见张友鹤辑校"三会"本 ,里仁书局1982年版卷二286页。篇后附有清德州卢雅雨《山左诗钞》中一段文字,乃采自《池北偶谈》而稍异,兹不录。又有林西仲(云铭)《林四娘记》一文,因所记离曹雪芹小说所述情节甚远,亦不赘录。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