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学传统与时代》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IS来自BN是9787202048719, 720204871X
- 书名 儒学传统与时代
- ISBN 9787202048719
- 页数 280页
-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1日
图书信息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0月1日)
平装: 28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202048719, 720204871X
条形码: 9787202048719
尺寸: 22.4 x 15.2 x 1.8 cm
重量: 381 g
作者简介
蔡仁厚,1930年生于江西雩都,现居台湾台中市。从游当代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之门逾四十年。历任台湾各大学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台湾中国哲学会理事、常务监事,北京国际儒联理事、来自顾问等。曾入选美国传曲面范去另刚记学会《世界五百名人录》。现任台湾东海大学荣誉教授。著有《孔孟苟哲学》、《孔门弟子志行考述》、《墨家哲学》、《中国哲学史大纲》、《宋明理学》(备收食乎威北宋篇、南宋篇)、《王阳明哲学》、《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学的常与变》、《中国哲学反省与新生》、《熊十力年表》、《牟宗三学思年谱》、《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学的块病常则久击起假反省与开展》等30余部以及论文逾百篇。
内容简介
《儒学传统与时代》,本书内容包括:新儒家的精神来自方向、如何了解儒家学问、儒家精神与道德宗教、儒学的时代性与普遍性、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孔子智慧与21反黄小冷丝化吗实某世纪、儒家与中国哲学等。
目英食密略其花录
一 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一)对宋明儒学的反省
斤政 (二)当代儒家的精神方向
二 儒家伦理基轴之省察
(一)儒家伦理思想的纲柱
(二)人伦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原则与取向
(三)儒家伦理应有的推进
三 如何了解儒家学问
(一)现代人为什么不了解儒家
(360百科二)儒家的身份与地位
(三)儒家学问的特质
(四)儒家学问的纲领
(五)契会儒家学问的进路
附识
四 儒家精神与道德宗教
(一)文化的根源在道德宗教
(二)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三)重新认识儒家的性格
(渐及四)礼教三祭所表示的意义
(五)宗教精神的终点与归宿
(六)结语:再提出几点看法
附记:立场的表示与问题的讨论
五 再谈得化态古概四工犯有关宗教的会通问题
--酬答周联华博士
(一)关于"人皆可以成为基督吗"的讨论
(二)关于"耶稣是神而人,还是人而神"的讨论
(三)关于"人不通过耶稣就不能得救吗"的讨觉联论
(四)关于"是耶强把角树包存物纪得稣独尊,还是与孔子释迦同尊"的讨论
(五)关于"非基督宗教必须让位吗"的讨论
(六)石景硫婷反应势关于"基督教中国化,还是中国基督教化"的讨论
(七)余言
附识:关于"必然的和或然的"
六 儒学的时代性与普遍面规异环谁开代性
(一)儒学的源流及雷比建算用龙我调其基本特性
(二)从哲学的永恒性说到"理与势"的问题
(三)儒学的时代性与现代化
(四)儒学的普遍性与世界化
(五)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了解
七 从继往开来看当代新儒家的学术功绩
(一)弁言
收争略海苗维无突 (二)儒家学术的回顾及其未来之发展
(三)当代新儒家的努力及其学术功绩
(四)结语:超越与开扩
附识
八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一)感慨与省思
(二)儒家义理的经权对应与融通运用
(三)儒家的社会性及其社会功能
(四)从儒家的视野来看人的分位与责任
九 孔子智慧与21世纪
(一)对孔子之道的整体省察与基本了解
(二)孔子智慧对21世纪的正面影响
十 儒学的常与变
--从经权原则看儒家的鲜活之气
鲜最直钢长满次终留 (一)弁言--活看儒家
(二)守常应变--理道与理道之表现
觉房项调团四些功革每钢 (三)顺时制宜--因革列损益以得时中
(四)守经通李分左权--经须通权,权不离经
(五)儒家的鲜活之气
附:五点讨论
十一 儒家与中国哲学
(一)弁言--"哲学在中国"与"中国的哲学"
(二)中国哲学的源流
(三)儒家哲学的特质
(四)作为"智慧学"的儒家哲学
(五)儒学的时代性与世界性
调解视易穿回单该核见义 (六)中国哲学的开展
十二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一)从基本特性看中国哲学的价值
(二)从时代性说到中国哲学现代化的问题
(三)从普遍性说到中国哲学世界化的问题
(四)开放与凝聚,守常与应变
十三 儒家的人文教育
充 (一)儒家人文教育的宗旨
(二)儒家人文教育的理想
(三)儒家人文教育的要义重点
(四)对学校教育的憧憬与忧念
十四 儒家教育的形而下与形而上
(一)前言
(二)形而下方面的教育传习
(三)形而上方面的教育熏陶
(四)形上形下的住坚晚连补征送审权终怀融贯相通
(五)人文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兼顾并重
十五 道德上的义利之辨与经济上的义利双成
(一)道德之"义"与经济之"利"
(二)从传统儒家看道义与功利
(三)当代新儒家的义利观
十六 人文与科技之异质相通
(一)提振"报本返始"的生活方式
(二)人文精神的重建
(三)科技之本与科技之用
(四)结语:人文与科技之异质与相通
十七 礼的含义及其功能效用
(一)礼的内涵意义
(二)礼的文化功能
(三)礼的社会效用
十八 从儒家看人际关系
(一)中国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五伦
(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趋向
(三)儒家伦理与现代人际关系
(四)结语:理与事的差距及其融通
十九 儒家思想对人类前景所能提供的贡献
(一)弁言
(二)人的位分之确定
(三)新旧矛盾之化解
(四)民生乐利之维护
(五)世界安和之实现
(六)余论:略述儒家显示的文化精神
评论留言